察舌神的关键在于辨荣枯。所谓“荣”,就是舌色红活,鲜明润泽,富有生气,富有光彩,舌的运动灵活,这也叫做有神,是健康无病的征象。所谓“枯”,就是舌体干枯晦暗而没有光彩,舌的运动也不灵活,这就叫做无神,属于疾病严重的凶险恶候。
2.观舌色
正常舌体的颜色是淡红色,除了淡红色以外的颜色都是病色。病色分为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青紫舌四种。
淡白舌是舌色比正常的淡红舌颜色浅淡,严重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这可能是血虚、气虚、气血两虚,也可能是虚寒导致舌体的血液减少或生化血液的功能减退,或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以致气血不能营养于舌,所以舌色变得浅淡。气虚、血虚、气血两虚的舌体变得比较瘦薄,而虚寒的舌体由于虚寒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聚体内,反而变得比较胖嫩。这是两种病证的主要鉴别之处。
淡红舌是舌色白里透红、红里透白,不深不浅,淡浓适中,这是心气充足、心血充沛、气血向上供养舌体的表现,也是大多数正常人所经常显现的舌色,所以是正常舌色。疾病刚刚开始,或者即将痊愈,或者很轻的病证,也可能出现淡红舌。
红绛舌的舌色比淡红舌更深,红舌一般分为鲜红、嫩红、暗红三种,总称红舌。鲜红主实热,嫩红主虚热,暗红主郁热。因为热盛导致气血充实、血液运行加速,舌体血络充盈,所以舌色变红。绛是深红色,比红舌的颜色更深更浓的舌称为绛舌。绛舌的出现代表热证比较深重,也是血热的典型征象。
紫舌是由于全身血液运行不顺畅,血液瘀滞所导致的。热盛伤津,血液黏稠而运行不通畅,就会表现出舌色绛紫而且干枯、缺少津液。
青舌实际是紫舌之中的一种,青舌的舌色就像皮肤暴露的青筋,完全没有红色,古书形容就像水牛的舌一样。青舌主因寒致瘀。由于寒邪过盛,气郁不宣,血液瘀滞,所以舌色发青。
这么多舌色似乎很不好记忆,就连中医学院的学生们也常常叫苦连天,实习很长时间也难以掌握。所以我总结了三个字来概括舌色的诊断,这三个字就是:“淡白舌主虚”中的“虚”字,“红绛舌主热”中的“热”字,“青紫舌主瘀血”的“瘀”字。
3.辨舌形
除了颜色之外,舌的形体和动态都能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凹、凸、光滑、裂纹等多方面的变化。舌色的变化经常和舌形的变化同时出现,我们应该将二者相互结合、互相参照。
◆ 苍老舌是舌色苍暗和舌形坚敛的综合表现。舌体纹理粗糙,坚敛皱缩而不柔软,一般舌色较暗,看起来不润泽,触摸时有棘手的感觉。无论舌色、苔色如何,苍老舌都主实证。如果舌苔色也深浓枯暗质粗,称为老舌老苔,也主实证。
◆ 娇嫩舌一般舌体纹理细腻,舌形浮胖,舌色浅淡娇嫩。娇嫩舌多见于虚证。
◆ 胖大舌的舌体比正常舌肥胖厚大,伸舌满口。一部分人是先天生如此,一部分人是突然发生的,这种情况多主痰饮水湿内停,或湿热、痰热、酒毒上泛。
◆ 肿胀舌是舌体肿胀增大。轻则只是舌体厚大,重的情况会胀塞满口,影响语言甚至影响呼吸。肿胀舌多主痰湿、热毒或者酒毒上泛。
◆ 瘦薄舌的舌体形薄而瘦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虚火。因气或精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舌体所致。
◆ 舌面上生有软刺是正常状态。如果舌面软刺增大,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热盛所致。观察芒刺的颜色,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情的轻重。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舌色鲜红、红绛生芒刺,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舌色绛紫生芒刺,则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以区分热在何脏何腑,如舌尖生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肺热咳喘;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多为脾或胃肠热盛。芒刺满舌,多为全身实热重证。
◆ 红星舌、红点舌。草莓舌是舌面上有多个红色星、点状突起。深红色而体积较大的称为“红星”,朱砂色而体积细小的称为“红点”。常密集于舌尖或舌前中部,形状呈草莓状,我们称其为“草莓舌”或“覆盆子舌”。红星散在红赤舌面上,是热毒乘心,治宜清营解毒。如果红星舌兼有白苔,还须清凉宣解。如果舌面出现红色大块血斑或红色出血点,叫做“红斑点舌”,其中有些是舌体局部出血,有些是体内有伤,有些是全身性大出血的先兆,必须要重视。正常人如果长期失眠,或上夜班、工作紧张的人,或者多吃了酸、辣等刺激性食品,或吸烟、饮酒过多,也会出现“红斑点舌”。
◆ 白星舌。如果舌面上的白色突起大多分散在于舌中部、舌根部,数目不多,看起来像珍珠一样白色透亮,或者像水泡一样半透明,叫做“白星舌”或“白点舌”。淡白舌上有白点是脾胃虚。红舌上生白点是热毒炽盛、舌将糜烂的先兆。在淡红舌上矗起一个不透明的白点或白星,小的有碎米大小,大的像半粒米,单独一个,并不疼痛,这种白星可能是舌癌,应提高警惕。如果看到周围人有这种情况,应该建议他早些去医院做病理切片检查。如果在红色斑块上散布白色粟粒状颗粒,伴有轻微疼痛的,容易发生癌变,而且癌变率比舌面白斑高出17倍多。
◆ 裂纹舌是舌面上有裂纹或裂沟,裂沟中没有舌苔覆盖,这大多是因精血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多主精血津液亏损。此外,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深沟,称为先天性舌裂,但是裂纹中大多有舌苔覆盖,身体没有其他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 齿痕舌。舌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叫做齿痕舌。舌体可能胖大,也可能正常。舌体胖大,舌边容易受牙齿挤压而有齿痕,所以齿痕舌多与胖大舌同时出现。齿痕舌主脾虚湿盛。
4.查舌态
舌态就是舌的动态。舌头是肌性器官,因而舌体生来柔软,伸缩转动自如,运动灵活,这是正常的舌态,代表着脏腑功能旺盛、经脉调匀、气和精血津液充足滋润,即使有病一般也比较轻。
舌的动态变化大致有:强硬、肿胀、瘦瘪、痿软、歪斜、颤动、伸缩、纵伸、吐弄九种,临床应该和舌色结合分析。
◆ 痿软舌就是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运动。痿软舌病在肌肉,口虽欲言,舌不得前,心清语涩,舌软难言。痿软舌多因为气或精血津液亏损,舌的肌肉筋脉因失养而废弛,所以痿软无力。
◆ 强硬舌是舌体板硬强直而不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强硬舌的人说话含糊不清,不能连续。强硬舌多见于外感热病,扰乱心神;或高热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不再柔和。
◆ 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歪向一侧,或左或右,叫做歪斜舌。歪斜舌多为中风先兆,或已经中风。
◆ 颤动舌。舌体在伸缩时震颤抖动不已,不能自主控制。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也会抖颤。颤动舌是肝风内动的征象,可因热盛、阳亢、虚热、血虚等所致。
◆ 弛纵舌。舌体弛缓、纵垂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称为弛纵舌。弛纵舌是气虚、痰热扰乱心神的表现。如果舌出不能收、不能言语的话,是心气已绝。
◆ 舌不由自主运动,频频伸出口外,或反复吐出缩回,或舔舐鼻尖上下、口唇四周的,称为弄舌。弄舌是热甚动风先兆。
◆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或不能伸出口外,或伸出困难、只能伸出少许,甚至抵齿也难,叫做短缩舌。有的人天生是短缩舌,这不是病态,后天发生的短缩舌常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 病人不由自主地自咬舌头,称为自啮舌。人在咀嚼中未注意、不自主将舌咬破,这不属病态。自啮舌常发生在肝肾疾病,如肝肾综合征,肝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重症脑病患者、神志昏迷者,以及癫痫发病过程中。
综合考察舌色、舌苔色
我们看舌要看两方面的气色,也就是舌体的气色和舌苔的气色。舌体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精气的盛衰。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每个人舌上都有一层厚薄不等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成。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的变化上反映出来。胃气夹饮食浊气上升,或是邪气上升,都会导致舌苔色变。所以观察舌苔主要分析胃气的有无、邪气的性质。望舌苔,应该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正常人的舌苔是“薄白苔”,也就是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平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舌苔的颜色
苔色就是舌苔的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类,以及四种颜色的兼色变化。
◆ 白苔。就是白色的舌苔。白苔多数属于正常的舌苔。生病之后一般主表证、寒证、湿证。当外感病邪还没有内传入里,舌苔往往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正常的薄白苔。如果舌苔白而湿润、舌色淡白,经常见于痰饮水湿证、饮食积滞证。白苔如果非常干燥,就像白色的沙石一样,也主热证。而且一般出现白苔的热证都比较严重、发展非常迅速。
◆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黄色干燥的舌苔主热证。由于热邪影响,所以舌苔变化为黄色。淡黄主热轻,深黄主热重,焦黄主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标志表邪入里化热。如果舌苔薄而淡黄,主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如果舌淡胖嫩,苔黄滑润,多是虚寒水湿不化,千万不能误认为是热证,用寒凉药物加重病情。
舌苔焦黄糙裂,主大肠热结。病情凶险,紧急攻下不可迟疑。我的《伤寒论》老师陈慎吾老先生给我们讲授《伤寒论》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就在给我们讲授的过程中,陈老的母亲突然得了重病:发热不退,神志昏迷,大便不通,舌苔焦黄糙裂。陈老看过以后不敢轻易给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开药,把自己的好朋友胡希恕老先生请了来,两个老先生约定各自把处方写在纸上。写完处方一对,都是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峻烈的攻下药组成,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吃了大承气汤之后排出了很多像羊粪蛋一样的坚硬大便,高烧随之立即减退。敢于给九十多岁的老人服用大承气汤的主要依据就是舌苔焦黄干燥糙裂。如果延迟不用,很快就会眼睛失明,并且有生命危险。
◆ 灰苔就是浅黑色的舌苔。灰苔常由白苔转化而生成,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灰苔主里证,舌苔色灰而干燥多属热盛损伤津液,常见于外感热病。舌苔色灰而湿润,可见于痰饮内停或寒湿内阻。
◆ 黑苔是黑颜色的舌苔。黑苔多数由焦黄色舌苔或灰色舌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说,黑苔所主病证,湿润主寒证,干燥主热证,多属病情危重之象。舌苔颜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舌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是热极津枯。舌苔黑而干燥,如果在舌中间是便秘或胃气即将败坏的征兆;如果在舌根部是下焦热甚;如果在舌尖是心火炽盛。舌苔黑而黏腻是痰湿内阻。
舌苔的形态
舌苔有很多形态的变化。色诊时必须把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 薄苔。凡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见到舌体的,就是薄苔。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提示有胃气,病情一般比较轻。
◆ 厚苔。凡是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的,称为厚苔。厚苔主痰饮水湿、食积、里热等病证,病情一般较重。
◆ 干燥苔。舌苔干燥,手摸没有津液,称为燥苔;干燥粗糙,叫做涩苔;粗糙刺手,叫做糙苔。这些舌苔分别代表身体的津液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损伤。
◆ 湿润苔。舌苔润泽,有津液,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精充足,可以向上滋润舌面的表现。见到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果舌面水分过多,似乎罩着一层鸡蛋清,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滑苔是痰饮水湿停聚的表现。
◆ 腻苔。腻苔的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周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腻苔主痰湿、饮食积滞。
◆ 腐苔。腐苔的苔质疏松,颗粒粗大,松散成堆,如豆腐渣堆起之状,并且不紧贴舌面,揩之即去,刮之即脱。如果在久病中见到腐苔,下有新苔是邪退正复的征象;下无舌苔是邪退正伤的征象。如果腐苔见于新病,下有舌苔是邪气深固,下无舌苔是邪退正伤的征象。
◆ 舌苔的消长。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地消退,称为“消”。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舌苔由无到有,由薄变厚地增长,称为“长”。凡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无论消长,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如果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说明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如果满舌厚苔,骤然消退,往往是胃气暴绝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