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王鸿谟自诊祛病法
849200000010

第10章 相气 (2)

滞一般是气滞、血瘀、顽痰、结石等有形实邪的征象,也就是病邪凝聚有形的时候常出现“滞”象。我的一个病人,平时肝气内郁,经常爱生闷气,和同事们的关系也一直比较紧张,长期服用疏肝理气的中成药。一次药服完了,到医院开药。我发现他的面色与平时不同。平时只是肝脏色部发青,但是整体面色还基本正常;这次满面色青沉滞,而且胆腑色部显得尤其青滞暗晦。我催他立刻去做胆囊造影,结果证实有泥沙样胆结石。因为泥沙样胆结石手术效果不好,经过服用四川大叶金钱草排石,泥沙样结石逐渐排除而痊愈。

中药治疗泥沙样胆结石效果很好。中药有种药叫做金钱草。金钱草有很多种,其中四川大叶金钱草比较好,每次用一二两,稍微煮几分钟,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泡,然后盖上盖焖上几分钟。每天就喝大叶金钱草的水代替茶饮。它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促进泥沙样胆结石的排出。

从清转浊和从浊转清

清浊是可以变化的,从清转浊有四种可能:一是原本健康的人得了重病;二是病由燥证转变为湿证;三是病证从腑入脏;四是病情由轻变重。

从浊转清也有四种可能:一是病由湿证恢复健康;二是病由湿证转变为燥证;三是病证从脏出腑;四是病情由重变轻乃至痊愈。

由滞转清,有三种可能:一是痰饮或瘀血逐渐消散,人体气机恢复通畅;二是结石排出或者消散;三是气血运行恢复通畅,疾病有减轻、痊愈的可能。

“微”为虚证,“甚”为实证

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只要颜色浅淡,就叫做“微”。判断微存在的唯一方法是自身三对照,也就是脸色比本人的手背肤色、脖子肤色浅淡。例如,面色淡白主血虚,面色淡黄主脾虚,面色淡红主虚热,面色淡青主肝虚,面色淡黑主肾虚,所有虚证的面色,都表现为浅淡的病色。

比如一个人严重贫血了,她的脸色就会变淡。贫血有一个特别典型的表现,就是脸色由红黄隐隐、红光满面变成了白色,而且是一种淡白色,或淡黄色,这种颜色的变浅反映了血虚。当气虚的时候脸色也会变淡,任何一种虚证,脸色都会变淡,也就是说出现了“微”的气色。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病恹恹的,又红光满面;我们经常看到病恹恹的人面色有点儿苍白。

无论哪一种病色,只要颜色深浓,就叫做“甚”。就是得病之后比得病之前,病色变深了、变浓了。怎样知道病人的脸色变深了呢?自身三对照时,脸色比本人手背肤色或脖子肤色深浓是唯一的方法。脸色变深变浓是由于病人的身体里的病邪比较盛。比如本来红黄隐隐,现在变成满脸通红,变成深红了,这肯定是有热,这时候病人肯定在发烧。满脸都变青了肯定是肝气不舒,满脸都黑了要不就是肾虚,要不就是有水饮,要不就是有严重的瘀血,一般来说都是实证,代表着邪气强盛。碰到这种脸色的时候就应该用祛邪的方法,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把邪气驱逐出体外去之后,人体内部阴阳自和,疾病就会痊愈。

每个人的主色各有不同,面色改常、变浅变淡,才属于微;面色改常、变深变浓,才属于甚。当我们进行“自身三对照”时,面色比手背、颈部的肤色浅,就是面色变浅了,就叫做“微”;面色比手背、颈部的肤色深,就是面色变深了,就叫做“甚”。通过对照,就可以知道面色是不是改变了,没变就没病,变浅了就是微,变深了就是甚。不要把一个人的面色与周围的人比较,和别人比较没有诊断意义。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病人,他找我看病的时候,跟我说自己就是渴,时时刻刻老想喝水。这样只是因为渴而找医生看病的人很少,而且这位病人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年,像这样的病人就更少了。他什么时候都拿着一只保温杯。通过观察,我发现他的气是“甚”气,他的面色是深浓的。我问他做过什么检查,吃过什么药,他回答说做过很多项检查,吃的都是补药,因为医生都认为他很虚。我说:“我观察你每次都只抿一小口,如果你喝多了,会怎么样?”病人回答说:“喝多了就会恶心、想吐。”这时候我就知道了,不是他身体里面缺水,而是水太多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膀胱蓄水”,是膀胱里面有水饮的缘故。这个时候,人体里面的水不是正常的,是一种邪气,所以它不能滋润人体,反而妨碍水液的代谢,所以病人“渴不欲饮,水入即吐”。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专门针对这种状况制定过一首方剂叫五苓散。我给病人开了三剂五苓散,病人服后水饮消散,不再口渴,从此把杯子放下了。

微和甚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身体里邪正力量对比的变化。由甚转微,是疾病先属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虚,后来转变为邪气逐渐损伤正气、正气渐衰,标志病情先实后虚。由微变甚则是先虚后实、因虚致实。

“散”为新病或轻病,“抟”为久病或重病

除了微和甚,气色还有散、抟之分,散和抟也是相气的重要内容。观察散抟可以判断病程远近,邪气是否凝聚,病情较轻还是较重。

散是病色均匀分散于满面,满面病色均匀一致、疏离分散,就像马驹无拘无束、到处乱跑,又像篱笆开放疏离、无所阻隔,也就是病色均匀分散。清代医学家周学海说:“凡察面色,以初起如粟、如珠、如丝者为真。”就是形容病色初起,分散而尚未抟聚。我们前面说的满面病色,如满面白色、满面黄色、满面红色、满面青色、满面黑色,都属于“散”。

抟是把东西使劲揉在一起、揉成一团。抟是病色显现在颜面某个或某些局部,聚集闭塞,成团成块,壅滞集中。可能是在色部,也可能不在色部。

散主病近将解。凡是病色显现在满面,满面病色均匀一致、疏离分散的病人,不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多数是新病或者轻病,而且病程较短、邪气较轻且分散于全身尚未聚集,如果并不夭浊的话,一般比较容易治疗。

抟主病久逐渐聚积。凡是气色抟聚凝滞的病人,不论白、黄、红、青、黑哪一种病色,多数是久病或者重病,一般病程已经比较长久,邪气已经凝聚而难以消除,病情持续进展。即使病色本身并不严重,色病相应,一般也难以治疗。如果抟聚而且夭浊,多数主死。五色死证,多数已经抟聚。所以周学海说“不怕满面,而怕一线”。

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等病例,全部属于抟聚之色。赤色出于颧,往往是在颧骨附近出现了大小如拇指肚的抟聚的暗红色。这种情况可能在肺结核空洞的病人身上发生:肺结核空洞时好时坏,经过长时间治疗,往往会因为某一次肺结核空洞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人,二尖瓣该开的时候开不全,该关的时候关不严,也会在两个颧骨出现暗红色,这种人往往会在第二次、第三次心力衰竭的时候突然死亡,这些病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周围的亲友,即使是你不认识的人,在他的脸上发现了有抟聚之色,这个颜色又不正的时候,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劝他立刻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检查,去进行治疗。特别是天庭和鼻子出现青黑的颜色时,一定要高度重视。

随着病情的发生变化,病色的散或抟也会发生转变。散抟如果是骤然发生变化,那多数是病情恶化的征象。

先抟后散,意味着病情已经好转,疾病即将痊愈。抟聚的病色消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满面病色的整体色彩逐渐由浓变淡。

2.抟聚的色块中逐渐有浅淡颜色夹杂,随后浅淡气色逐渐扩散,最后取代抟聚的色块。

3.抟聚的色块逐渐下行,在下行的过程中逐渐变淡最终消失,就像乌云逐渐散尽。

病色先散后抟,意味着病势变深、病情转重。散色变为抟聚之色,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病色由分散逐渐转变为抟聚,颜色由浅淡逐渐加深,范围也可能逐渐由大变小,变化逐渐进行,在较长时间内不知不觉逐渐变化,这标志病情逐渐进展、渐趋深重。

2.病色在较短时间之内,颜色突然变深,病色范围也可能突然由大变小,这是病情急剧恶化的警示。

如果病色抟聚不散,即使临床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或者暂时减轻,但是疾病并未好转,反而会很快复发或者恶化,发展到不可治疗的程度、最终病人死亡,这就是“病虽小愈,必卒死”。即使表面症状完全消失,看似“痊愈”,如果面色如煤烟、灰黑抟聚不开者,终究预后不良。

精血充足为“泽”,精血耗竭为“夭”

泽夭是很重要的相气纲领。泽是滋润、润泽,凡是气色滋润属于泽;夭是干枯、枯槁,凡是气色干枯属于夭。观察泽夭可以判断病人生死,治疗成败。与泽夭相近的燥湿则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代谢正常还是发生了变化。

“泽”标志体内的精血津液充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精血津液的滋养。女子从七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脸色逐渐发生变化;从十四岁开始脸上日益滋润,十四岁到二十八岁是人生最好的阶段,是脸上最明亮、最润泽的时候;从三十五岁开始脸上开始发干,日益发黄、发暗,润泽的程度逐渐减弱,所以我们就要用保湿霜、保湿乳增加脸上的润泽程度,实际上它是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不再充足的一个象征。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美容品主打的都是补水,尤其是对于中国女性,中年女性都是补水再补水,好多年轻的女性为了减肥,到了饭馆吃菜叶,吃老玉米,只吃水果,不敢吃饭、吃肉,但是她们敢吃猪蹄,爱吃猪皮,因为她们知道猪皮美容,想让自己的脸色滋润一些,胶原蛋白更多一点儿。想办法使自己内部的精血津液充足,确实可以使自己的脸色到老了仍然是润泽的。精血津液充足了,颜面五官也会润泽。“泽”标志着一个人健康无病,即使有病,也比较轻,邪气不甚、正气未虚。所以对病人来说,脸色润泽,病就有生机,容易治疗,预后良好。

“夭”有三个特点:一是颜面五官非常干,干到一点儿水分都没有了;二是颜色非常暗,一点儿光泽也没有,一点儿也不亮;三是病色完全暴露在皮肤的表面。夭色在过去中医的书上都是主死的。白色、夭色就像我们装修之后的墙面的颜色,白而干燥,或者像干枯的骨头一样;黄色就像黄土一样,或者像深秋干枯了的草一样,又干又暗,没有一点儿生机;红色就像一摊血放在那儿好多天了,暗红中透黑、黑中透青、青中透紫;黑色就像烧过了煤灰或者炭灰的颜色,发灰黑色,而且没有光泽,很干;青色就像是冬天的树叶青中透黑、干枯在树上。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非常干,非常暗,没有一点水分,没有一点儿光泽。所以又称作“恶”色。

和恶色相对的是善色,我们看看好的颜色应该是什么样的:青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样,明亮、润泽而又含蓄;赤就像是正要找地方打鸣的公鸡,或者正要找地方下蛋的母鸡的鸡冠子,颜色特别红,特别明亮,特别润泽;黄就像螃蟹肚子里的蟹黄,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白就像是白天鹅的羽毛一样;黑就像是乌鸦的羽毛,黑亮黑亮的。得了病之后,如果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善色,一般预后都比较好。

为了说明善色、恶色的具体特征,《黄帝内经》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列举出许多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模型,用以形容五色善恶。这些模型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请大家看下表。

五色善恶表

五色

常色

善色

恶色

用薄纱包裹绀青

绿色的羽毛

枯死的草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红色

薄纱包裹鸡冠的颜色

凝结的血块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瓜蒌

薄纱包裹蟹黄的颜色

黄土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白色

鹅毛、猪油的颜色

枯骨、盐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黑色

乌鸦羽毛的颜色

地耳、炭的颜色

特点

含蓄、明亮、润泽

明亮、润泽

干枯、晦暗、暴露

燥湿和泽夭意思相近,但是程度、意义不同。泽是润泽,润泽太过就是湿;夭是枯槁,干尚未枯就是燥。燥湿也反映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代谢是否正常。燥是体内精血津液不足,湿是体内痰饮水湿停积。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燥湿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属于泽的范畴,没有一个人属于夭,因为具有“夭色”的病人都在急救室或者重症监护室里在抢救呢!

我们前面也说了,随着病情的变化,颜面的气色也在变化。只要及时、积极、正确地治疗,燥湿、泽夭也并非不能转变。

1.将夭转燥渐泽,标志病情逐渐减轻

病情危重的病人,脸色可能接近“夭”色。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或缓解,面色也会随之改变,色夭者颜面五官的气色可以由接近枯夭逐渐转变为干燥,再由干燥逐渐转变为润泽,这是精血津液逐渐恢复、病有生机的好兆头。

2.先泽转燥渐夭,病情逐渐加重

无论病情轻重,如果失治误治,病情加重或恶化,精血津液逐渐消耗,病色也会随着病情变化从润泽逐渐变化为干燥,再由干燥逐渐转变为枯夭,标志精血津液日益衰竭,病情日趋严重,甚至接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