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亲历正泰:中国民营企业首位新闻发言人手记
8425000000034

第34章 附录(1)

现代“夜郎”东行记

这个夏季,太阳总是出奇地伤人。而我,看着泛白的街上嘈杂的行人发愁,不知在什么样的地点,采访双方才能轻松、安静地聊天。在一次次地改变地点之后,我们把采访地点换到了报社,来自“夜郎国”贵州罗甸的他,带了一班同样来自“夜郎国”的人马,雄赳赳地来了,脸上泛着春风得意而又惴惴不安的神色,嘴上略打官腔,举止极为客套,让我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面对我略显冷淡的客套话,敏感的他也许有些误解,眼前的他,渐渐显出那种外地人对温州人惯常表露的神色。尽管他已经是温州正泰集团《正泰报》

主编,尽管他在新闻界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尽管他是年薪让人羡慕的高级打工者,还是贵州省罗甸县派驻温州的“打工干部”的临时团总支书记。

他说,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里。我现在在温州的生活虽然不错,但我的根不在这儿,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个贵州人,并为此而自豪。

而我,称他为来自夜郎国的“夜郎”时,绝没有丝毫轻视的意思。当年的“夜郎侯”,骄傲地问“汉与我孰大”,最终接受汉武帝封王。他的狂仍是有节制,甚至可以说不乏西部人的机警。

抑制力极强的他,渐渐地开始放松。我们的思绪来到了说远又不远的“夜郎国”——贵州罗甸,他的家乡,他的身影在那遥远的西部默默潜行,他的目光从那遥远的西部投向东方,还有在那遥远的西部上演的让人刻骨铭心的阿哥阿妹情谊长的故事。

那时候的廖毅没有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会来到温州。

那一个夏季,似乎特别凉爽。在那个凉风沁人的夏季,他成了黔南师专的学生(后到师大进修获本科学历)。

其实,这远非他心中的理想,他总是对记者行业充满了向往,他甚至想过,或者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法官?但在那时,一个农家子弟,能够考上师范院校,提早吃上皇粮,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那年是1984年。

他穿了一套挺括的、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穿的中山装去报到,那套中山装在村子里,也是极令人眼热的。这是廖毅最得意的一套衣服。

但他身上的那套中山装,在同学们的西服面前,却土得掉渣。来自城市的同学大都能歌善舞,迎接新生的晚会上,大家纷纷一展风采。廖毅考上了大学的那份最初的喜悦,渐渐消失了。大学的天空很蓝,大学的楼舍很美,大学的校园很热闹,但似乎这份蓝、这份美、这份热闹都不属于他这来自乡村的人。廖毅的心情是灰色的,灰得如同他身上的那套傻气的中山装。他默默地站在一边,欣赏着,对于他来说,确实也只有欣赏的份。他的羡慕之情难以言表,心中的自卑也难以言表。谁能对自己说,我并不优秀?世上没有多少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年轻人会承认这点。那时候还是20世纪80年代,80年代有激情、略感压抑的人大多会走上一条路。性格内向的他,成了文学青年。

廖毅衡量自己,或许这儿会有一方自己的土地?高中时,他最喜欢《孙子兵法》,那些计谋,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全都靠文字留传了下来,而那些大文豪们,并不都是来自锦衣玉食的家庭。

那一年秋游的时候,在郊外一处美丽的湖畔,同学们围成一圈,做一种叫做“击鼓传花”的游戏,一张手绢随着鼓声来回传递,落到谁的面前,谁就得表演节目。当“不幸”轮到他的时候,一直还没有显露出任何特长的他,即兴说了一番话。那是廖毅的心里话,那是一番谦和的、自认什么都不如人,但却对生活充满向往的言语,廖毅那时候一说话就会脸涨得通红,但农家子弟的朴实、憨厚却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就因为他的那番话,使师生们对他的“口才”刮目相看,他成了宣传委员,后来还成了副班长。这实在是他意想不到的事。

他写作,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写诗歌、散文、文学评论,也写新闻稿,他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共有千把字,电台的编辑将它改得面目全非。尽管稿费只有一块钱,可在当时对于他来说,真是高兴极了。他用这一块钱请了4个室友一起看了一场电影。这是廖毅初次品尝成功的喜悦。那个年代,中国人开始讲个性,廖毅惊喜地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么单调乏味,什么都一窍不通的人了,自己终于有东西可以拿得出手了。

写多了,他就想靠手中的那支笔改变自己的命运,廖毅的动机很简单,但这种单一的欲望,它的爆发力却极强。农家小子的犟劲,一发不可收,大专3年,他发表了200多篇文章,里面很多是新闻稿。

廖毅在当地成了个小名人。临近毕业了,尽管当教师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廖毅却有他的理想,而且刚好有单位看上了廖毅。但一纸公文下来,为了稳定边远山区的知识分子队伍,教师不能改行,廖毅来到了罗甸县城一中。

其实教师这一行,真是极其锻炼人的职业,好教师往往是以德服人,以才服人,而且还能练就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能力和口才。廖毅对工作极其认真,他教语文,从高一教到高三,在他的指导下,很多同学都在外面发表了不少文章,他还在学校里办了新闻培训班。这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定位在新闻上了,写诗、写散文,在他的眼里,只是练笔,让文章有一定的意境而已。

他实习时,班上有一个女生,对廖毅极其欣赏,因为这样的老师在县城一中可算是出类拔萃的。她带着她的姐姐来找廖毅,她觉得廖毅一定能帮她姐一把。姐姐正准备考大学,在她的心里,廖毅是无所不能的。姐姐长得很文静,个子不高,功课却极好。姐妹俩的父亲原在贵阳工作,支边到了罗甸,把家也搬到了罗甸,母亲一直没有工作,家境并不十分宽裕。廖毅似乎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这就是缘,任何感情来了总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因为廖毅喜欢新闻,原来一直对财经比较感兴趣的她,也报考了新闻专业,尽管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个错误,那年的高考,她的数学几乎满分,语文却不及格。但她仍然考上了广播电视学校的新闻专业。

冲这点,廖毅总觉得有点难为她了。她写文章时,总不如干其他事投入,而且作为电视台的编辑,她还得扛摄像机,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太累了。虽然如此,这些年来,她仍然获了不少奖,成了电视台的骨干。

1994年,廖毅调到了教育局,不久又到了宣传部,办县委机关报《罗甸报》,此后又借调到了地区广播电台,直到1996年11月,他作为罗甸县外派的“打工干部”。他离开罗甸,是他结婚的第四天。

廖毅在温州打工的第一年,在罗甸县还能拿到400多元工资。罗甸县从1995年开始,每年“强行”让县里的青年优秀干部和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锻炼,“放飞凤凰”。他们觉得放飞的“凤凰”本人即使不回来,但他们的儿子、孙子可能会回来,即使人不回来,资金、观念会回来。这一“放飞凤凰”的计划在全国引起轰动,媒体争相采访。至今,罗甸县已经先后有三四百人来到乐清。

来温1年后,廖毅把妻子接了过来。

他们结婚时,有人劝她,廖毅那么能干,出去了,绝对不会回来了,你要考虑。只是她觉得,属于自己的跑不掉,不属于自己的,你再强人所难也不行。

如今,他们的孩子也3岁多了。

她也在正泰集团下属的一个公司工作。1998年三八妇女节,一名电视台主持人采访她,问她为什么来到温州时,她说,我尊重廖毅的选择,我来到温州,也能为他解决后顾之忧。

温州对廖毅来说真是充满了吸引力,廖毅对正泰集团的感觉是全新的,温州老板的豪爽和热情也让他感动。1997年,他们一同去参加一个在成都举行的中西部研讨会,老总一下子拿出1万元钱,让他顺道回家看看,坐飞机去。临走的时候,还让他带上一些衬衫、领带,送给亲朋好友。廖毅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在罗甸的时候,廖毅从这儿跳到那儿,又从那儿跳到这儿,可是在温州近5年的时间,廖毅却一直待在正泰不挪窝。这不仅因为他把自己看成是罗甸插在温州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因为在正泰,他学会了很多东西。在正泰,他和那些专家们一同住在专家楼里,母亲也从罗甸来到温州照顾他的生活。

他在正泰见到了江泽民,见到了李鹏,见到了胡锦涛,他接触了来自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客人,正泰给他的空间太大了。

2000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成立44周年庆典,廖毅也在被邀请之列。在报告会上,他作为来自温州这个经济极度活跃的地区的代表,介绍了温州的一些成功经验,又到广播电台做了两个小时的讲座,还代表在温州的贵州籍人士为当地特大洪水灾害捐了款。他的《西部人当自强》的发言稿,在当地媒体《黔南日报》上全文刊登。

他在文中写,他在会上念: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夜郎自小,更不能夜郎自卑,而应该夜郎自强!

或许,这位“夜郎国”的“夜郎”,东行近5载,从温州取回的这段经,将对“夜郎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温州人想要看到的。

不管是温州人,还是罗甸人,我们都是中国人,这种东人西行、西人东行,谁说不像是走亲戚呢。

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

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南存辉如今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而这位成功企业家背后的那支强劲有力的集团军却鲜为人知。于是,《青年周刊》

把镜头推向了其中的一员——廖毅——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

《青年周刊》:对你的故事,略有所闻,你是1996年来温州打工的,当时怎么会做这个选择呢?

廖毅:1995年,我们县(贵州罗甸县)规定,县直机关及乡镇的在职年轻干部,必须轮流赴沿海发达地区“打工锻炼”一至两年,我便在第二年踏上了前往温州的旅程。

《青年周刊》:当时是怎么找上正泰集团的呢?

廖毅:在贵州的时候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企业,然后就自己给南董(南存辉)写了一封求职信。南董看了后转给公司有关部门,回信说让我先过来试用,可以给我买好往返飞机票,并安排食宿,试用期还有相应的工资,于是我就义无反顾地来了。

《青年周刊》:你来温州5年了,都从一而终地在正泰工作,没想过要跳槽吗?

廖毅: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相比之下,正泰的待遇不错;第二是南董的为人处世很值得我学习。

《青年周刊》:有没有想过要回家乡罗甸发展?

廖毅: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讲,在罗甸和在温州是各有得失的。在罗甸我是一名干部,颇受尊重,记得有一次下乡,当地的老百姓知道我不会喝酒,就骑着马走几十里的山路到镇上买瓶可乐回来,我深受感动。但到温州后,我所得更多,主要是对自我认识的增多和观念上的转变。在家乡时赞美声掌声很多,也总感觉自己像那么回事,来温州后才发现大家都在创业,南存辉很辛苦,每个民营老板都很辛苦,而自己正要向他们学习,一切从头开始。现在只盼着能多做些实事。

《青年周刊》:这5年来,你有没有觉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廖毅:说实话,还有点找不着北。

《青年周刊》:你有人生格言吗?

廖毅:“青松般坚定,柳树般灵活”。人生的大目标要坚定,但做事过程中要灵活。当然,也不能把目标太当回事,目标应该是人生不变的信念,但你可能永远到达不了。

《青年周刊》:你和南存辉年龄相差不大,那平时在思想观念上会不会产生一些分歧?

廖毅:有。每次我都会提出,方式当然会比较婉转。南董基本会接受我的一些想法,我觉得他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还是能够宽容。

《青年周刊》:那你觉得在南存辉手下做了这么久,会不会日渐失去一些自己的做事风格?

廖毅:不会。为他写东西或代言时,我会设身处地,尽量体现他的风格。

但不代表我会成为他的影子。

廖毅眼中的南存辉

他的处事风格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厚、宽容、慈善及西方文化中的果断、创新。

他对手下从不当众批评,总以单独交流为方式。

他不跳舞,不唱歌,一年1/3的时间在国外考察;1/3时间在国内各地参加各种商业和政治活动;另1/3时间在企业里。

他最爱说的话是天时、地利、人和;最常吃的是快餐;最喜欢唱的一句:爱拼才会赢。

廖毅的自我评价

我平淡得像杯白开水。

南存辉背后站着很多成功的男人,我只是其中的一枚螺丝钉。

整个温州都在跑,我也许不是跑得最快最好的,但我是坚持得比较好的一个。

为企业家立传是我的追求6年前怀揣希望前往温州“打工锻炼”的贵州青年廖毅,最近推出了他在打工期间出版的第四本书《走近南存辉》。他的由“打工干部”到“打工作家”的角色转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6月12日下午,这位在温州百万外来“淘金者”中小有名气的职业经理人,走进温州网嘉宾聊天室,和网友在线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关于打工

网友:你是如何进入正泰集团的?

廖毅:特聘进入的。

网友:说说你初到温州打工的感觉吧?

廖毅:孤独、想家,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网友:你在温州打工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跟文学有关吗?

廖毅:当过中学教师、机关秘书、新闻记者,来温州之前是县委宣传部职员,文学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网友:有人说你是男人背后的男人,你认为自己是吗?

廖毅:纠正一下,是“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我认为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也会有无数个成功的男人。(《温州时报》曾对廖毅作过“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的专访。)网友:你觉得你的成功是不是因为有了正泰一个这么好的载体呢?

廖毅:正泰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没有正泰,或许让社会了解会难一些。

网友:企业的宣传是如何做的?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文化?

廖毅: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各领风骚。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的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载体,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队伍。

网友:能说一些正泰和德力西竞争的内幕吗?

廖毅:既是内幕,也就无从知道,也无法向众人讲述。见谅见谅!

网友:作为正在正泰工作的作家,你认为正泰的工作观念中有多少与你的观念存在冲突,你有提出改进的意见吗?

廖毅:应该说是我本人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我应该努力改变自己,与企业乃至温州同步发展。

网友:以前当干部,现在在企业工作,你能说说两者之间的不同吗?你自己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廖毅:不同的是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所以我没有感到太大的反差。我的心路历程是:曾经比较浮躁,现在趋向平和。

网友:我想到正泰打工,如何做?

廖毅:你可以先上正泰局域网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然后把自荐信寄到正泰人力资源部即可。正泰网址:wwwchintcom。

网友:请问您是否打算今后有一定实力了以后回家乡发展呢?

廖毅:也许会有这么一天。

网友:有没有想要跳槽?有人给你更好的平台,你会不会去?

廖毅:视情况而定。

关于出书

网友:除了《走近南存辉》,你还有其他的作品吗?

廖毅:还有三本:《正泰十五年——一位“打工记者”笔下的温州民企》、《从贵州到温州——一位“打工干部”的人生之旅》、言论集《场外看球》(现已出7本书——作者注)。

网友:能说说你写《走近南存辉》的初衷吗?为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