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亲历正泰:中国民营企业首位新闻发言人手记
8425000000031

第31章 一路“发言”(1)

新闻“发言”,不仅是面对媒体,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是一个“新闻人”推销企业的平台。

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抛头露面,好为人师更非我的风格。但责任使然,时有单位邀请,或做讲座或搞培训或参与各种对话,处处“吆喝”,倒也风风火火。

这样的活动,于企业有利,于个人也是一种历练……

从红水河畔到东海之滨“我们身在异乡,但我们心连着故乡……”1999年3月28日,我在贵州省罗甸县第四个“科技活动日”大会上的发言,至今言犹在耳。

我是作为本县首届“十佳外出打工干部”回去接受表彰的。“打工”曾被视为一个“掉份”的字眼,受到人们的歧视。但家乡推出的“放飞凤凰,借地育才”战略,却让无数“打工仔”扬眉吐气,引以为豪。在那次会上受表彰的,除了“十佳打工干部”,还有“十佳打工大中专毕业生”、“十佳农村打工仔”、“十佳农村打工妹”。

我在发言中娓娓叙述了自己的打工经历和耳闻目睹的“温州精神”,希望对家乡的反贫困事业有所启示。我引述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话,将“温州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

地区最高级别的媒体——《黔南日报》,全文刊载了这篇题为《从红水河畔到东海之滨》的发言。

有意思的是,当天晚上,几位媒体同仁邀我一起吃夜宵。席间一位朋友向我透露了个中原委:

在白天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听说我被安排发言,几家媒体在下面打赌,看看我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方言,谁输了晚上请吃夜宵。有人说我肯定用方言,因为封闭的地方不习惯标新立异,“乡音未改”会被视为“不忘本”的表现。

有人说我肯定用普通话,一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不敢说的人,还谈什么“经受锻炼”,又怎能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这样的“赌”,不赢即输。结果,我没有任何犹豫地说了普通话,而且博得了如潮的掌声。

“这夜宵请得值得,你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洗礼给一个西部人带来的变化!”那位买单的朋友说。这让我感到欣慰。

西部人当自强

记忆将我带回10年以前。

2000年8月8日,那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4周年纪念日。州委、州政府专门请了两名在外工作者参与这次活动,我是其中之一。这一方面缘于我的“打工干部”身份,我可以现身说法,说明一个西部人在东部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更因为我“打工”的地点,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最活跃,也最受人关注的浙江温州,我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可以为“温州模式”作出令人信服的诠释。

在州委宣传部举行的座谈会上,介绍自己的打工经历和温州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原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进行座谈;举行为都匀市6·8水灾捐款仪式……

我的黔南之行,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8日下午,是州庆活动的重头戏。

我在纪念大会上作了《西部人当自强》的发言,认为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最主要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因此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夜郎自小,更不能夜郎自卑,而应该夜郎自强。我显然是动了真情的,发言不时被台下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我刚讲完,主持会议的副州长陈琦向我索要了讲稿,推荐给当地媒体刊载。

坐在主席台前排的黔南州政协主席胡品荣鼓励道:“你的发言很好,很有启发意义!”

胡品荣主席2008年5月曾率团前往温州考察,回去后积极倡导、传播温州经验。他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撰写材料,通过当地媒体和内参发表了一系列介绍温州经济发展的报道和信息,一方面组织召开在黔温州商人座谈会,鼓励他们扎根黔南,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据说本人这次应邀参会,就是胡品荣主席鼎力推荐的。

一个外出打工者,能够受到家乡领导如此这般的厚待,确是始料未及的。

为“第二故乡”吆喝,也为“第一故乡”吆喝,这样的角色,使我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代言“南存辉事迹报告会”

2001年5月29日晚,乐清师范学校。“南存辉事迹报告会”吸引了众多师生。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报告会的主角并非南存辉本人,而是由我代言的。

自2000年末南存辉当选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关注从未断过。我从年初开始,多次接到乐清师范学校团委的电话,希望在该校举行一次“南存辉事迹报告会”,并由我主讲。我一再谢绝,一是因为太忙,二是自感了解不深,南存辉这么多年艰苦创业,其事迹岂是我一个“局外人”说得清楚的?但最终没有拗过团委书记的诚心与热情。

可容数百人的会议厅座无虚席。我在近3个小时的报告会上,讲述了南存辉的创业历程。师生们的情绪被南存辉的事迹牵引着,掌声此起彼伏。

“可以说,勤奋、诚实、守信、正直,是南存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善抓机遇,勇于创新,善于合作,舍得分享,更使他处处主动,一步一个台阶!”我说。

“许多人常常不解,南存辉从修鞋匠到亿万富翁,从辍学少年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从普通百姓到全国人大代表,可谓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这样不懈地奋斗?他说,办企业好像是在爬山,刚开始总以为爬上了山顶,就可以歇下来松口气了。结果,回看来时的路,狭窄的山道上挤满了人,他们的目标也是山顶。你没有退路,你只有朝着更高的山峰攀登,才能找到出路。

这就是答案所在!”

我这样结束我的报告。

而我明白,我的事业也正如爬山,是永远没有结束的。

与温大学子的愉快互动我到温州大学演讲,是在无数次推托之后。

邀请我的夏老师说:“你的经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有着很重要的启示!”这让我无法拒绝。

我的演讲是在温大管理学院的一个毕业班中进行的。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需要树立一种良好的就业心态。

我以南存辉的成长经历说明,一个人只有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才能走向理想的彼岸。我引述南存辉2001年11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观察报》、《财经时讯》等首都媒体举办的“对话财富”沙龙上回答观众的现场提问时说的三句话:一要善抓机遇;二要学会合作;三要不贪大求全,要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我说,这三句话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抓不住机遇的人是与成功无缘的;不愿与人合作或者不会与人合作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也难成为真正的英雄;第三句话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精力和能力范围内作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关键就是要做好定位。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得好。所以不要贪大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南存辉提出用“减法”做大企业,其实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减法”的运用也不失为一条成就事业的法宝。如果人生之路是一个单项选择题,那么我们需要在众多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古人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这话值得我们谨记。

我也谈到我的经历。

我以我的经历说明,人生要有理想,更要有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一个人能干什么和你实际干什么并不完全一致,因为现实中很多东西并不取决于自己,这是生活的规则。但你没有理由气馁,你应该有追求、有准备。宁愿怀才不遇,不可遇而无才。你可以叹息没有机会,但如果有一天机会突然就降临了呢?没有准备还是一事无成。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用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结。

稍后,浙江省内一家有名的期刊《情系中华》,以“无悔到温州”为题,刊载了我这次演讲的内容。

温州企业文化年会上的智慧碰撞

事前未听人说,却被临时通知参加温州市首届企业文化年会,并要求在会上发言。正泰是本届年会评出的21家“企业文化典范单位”之一,我的发言自然带有经验介绍的性质。

时为2003年4月12日下午。

我在半个多小时的发言中,详细阐述了正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特色和启示。并着重谈到了三点: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实际;二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三是企业文化建设要选好载体。我的一番即席发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持人说:“这位经理人滔滔不绝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无穷魅力!”出席会议的一位社会科学期刊总编辑还径直走下主席台,对我耳语:“你的发言很有见地,请你整理一下,发在我们这一期的刊物上。”

但我“很有见地”的发言,随后遇到了挑战。

挑战者来自一家言必称“文化”的鞋革企业。他说听了我的发言,对他启发很深。但有一点他不太赞同,我说一个企业在初创的时候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就是有,更多的也是一种生存文化。而他们公司从一开始就大力倡导企业文化了,是企业文化的先导作用推动了他们企业的发展。

明知是一种误解,但我没有解释,因为这显得太没“文化”。

说穿这层道理的,是温州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他说,其实二位的观点本质上并没有矛盾,廖毅的本意是说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初创时谈不上多少文化,并不是没有,只是层次较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才会不断地得到升华。事实上,精神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一个企业如果连生存问题都还没解决,却去空谈文化,恐怕是不现实的。而刚才这位先生说的从一开始就搞文化,这是可能的,但它依托的是当时的物质基础,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它本身需要不断提升,并不等于你的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洪先生显然很满意这样的会议气氛。他的发言诙谐而有趣: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人说温州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和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相比,温州的确少了一些文化味。那么温州为什么会赢呢?

就是温州人善于借鉴,把别人的文化变成了自己盈利的知识。看看今天大会的气氛,听听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我感觉温州的经营者们这几年不光是赚钱的知识和本领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重视企业内在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了,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嘛。”

主持人的结束语同样耐人寻味:借用今天大家讲得最多的一个词汇,祝愿我们温州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与南京市民谈“创业”

我一向主张“不讲重复的故事”。可面对远道而来的“南京市民创业考察团”,我不得不把自己重复了多少遍的故事向他们讲述。

2003年9月15日,正泰高科技工业园。

“南京市民创业考察团”一行30人。带队的南京市文明办、市妇联领导介绍说,这是从三千多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同行的还有十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足见他们对温州经验的推崇和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正泰发展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创新!”我说。

我把正泰的创新归结为六个方面:坚持“用减法做大企业”,奠定了正泰在工业电器领域的龙头地位;率先打破家族制管理,实现了从“家族企业”

向“企业家族”的转变;在治理结构上,建立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现了“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营销模式上,率先跳出柳市专业电器市场的桎梏,在国内外建立起2000多家销售网点,实现了营销当地化;在技术创新上,努力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实现了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的转变;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正泰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的整体价值观。

随后是自由提问。

“南存辉先生刚刚创业时学历并不高,后来他是怎样进行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一个人创业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你觉得南存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州人在开始创业时,资金从哪里来?”

关于创业的话题,一个接着一个。我的“重复的故事”,令他们感到新鲜。

走出厂区,外面正下着雨。南京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在雨中随访行色匆匆的下班员工,大有一种风雨无阻的精神。末了,一位记者对我说:“你能向南京的创业者们说句勉励的话吗?”

这时,我瞥见考察团的成员们正陆续登车准备离去。他们乘坐的大巴车上,一条标语跃入眼帘:勇敢去创业,好梦都成真。

“祝愿大家好梦成真!”我说。

是的,祝创业者们好梦成真。

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是我在第五届“百名优秀新温州青年表彰大会暨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2008年9月24日晚,我被推到了聚光灯下。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站在这里,以这样一种方式,和大家一起交流。对我而言,从西部走向东部,从贵州来到温州,从一个基层打工者成长为知名企业的一名经理人,乃至从一个一直坐在台下倾听别人成功经验的听众到站在今天这个平台上,向大家讲述自己微不足道的经历,足足走了12年!”我的演讲这样来开场。

我讲到,12年前的那个夜晚,我从我的家乡贵州省罗甸县启程前往温州。

出发的时候,细雨霏霏。省里一位领导和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我们送行,不断地为我们打气,鼓励我们要向温州人学习,敢闯敢干,作出成绩。一位领导风趣地说:“希望大家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温州老板。不能成为温州老板的,也祝愿你们成为温州老板的女婿!”12年过去,我既没有成为温州老板,也没有成为温州老板的女婿。没有成为温州老板的女婿,是因为出来之前已经“缘定终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没有成为温州老板,是因为找到了比做老板也许更适合自己的活法。

我说,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说,人才不但以“能”来划分,还要以“类”

来分别。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能力类型。强迫自己去做一项并非自身专长的事情,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客观地讲,温州是个盛产老板的地方,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是很多温州人的写照。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也不是人人都能当“鸡头”,做老板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人不得不理智地选择与人合作,甘做“凤尾”。否则,你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正泰这样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大集团出现。

在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之后,我说,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活法,其实并非只有一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就是成功者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竞争,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在注定失败的领域里,十分卖力地把自己逼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