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已在正泰集团服务了15个春秋。
1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是生命中不可重来的宝贵时光。
有位朋友曾经问我:“你在过去的15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给他讲了一段趣事:我初到正泰的时候,年轻,有活力,或许还算得上有点魅力吧,办公室里一位女士非常热情地为我张罗对象。尽管自己再三说明已经成家,但她并不相信,说我怎么看都不像成了家的样子,还以为我是无心在外长留才借口已婚呢。当确认本人所言非虚之后,她好像有些替我惋惜似的说:“人家很多外地男生到温州,都是想方设法娶个当地女孩,如果女方的父母是经商的,说不定还会支持你投资办厂,或者继承他们的产业,这样你就不必辛辛苦苦地从头打拼了,那要省多少力啊。
你倒好,年纪轻轻,生怕娶不上老婆,先找一个把自己拴住了才出来!”
而现在,不会再有人认为我还像个未婚男人而热情地为我张罗对象。
许多年轻的男孩女孩见到我,也不会像当初许多人那样直呼其名,或者亲切地称兄道弟,而多叫我“叔叔”、“老师”,或者干脆叫做“老前辈”了。
岁月逼人啊!这便是15年在一个人的身上烙下的印记。
听了我的讲述,朋友笑笑,深以为然。
随后,他问:“那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收获可多啦!”我说。
我曾在一次关于经理人的对话中谈到,企业经营者主要靠利润指标来体现价值。而我们这些在企业做宣传、做文化的,更多的要靠文字来体现价值。
本人有幸被聘为正泰集团的首任新闻发言人,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首位新闻发言人。在人民网、中国企业发言人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新闻发言人”评选中,或许正是沾了这个“首位”的光,我被评为“首届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言人”。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和我的团队以新闻宣传为己任,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在企业的形象塑造、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在动嘴发言的同时,也动笔写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先后出版的几本书就是实证。
我始终觉得,业绩要靠积累。一个企业知名度的提升,除了企业本身的良性发展外,还要靠一帮人辛辛苦苦、脚踏实地,并满腔热情地为之“吆喝”。而不是靠某个走街串巷的“大师”的某个点子、某项策划就能一蹴而就,让企业名扬四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也。
有一次,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和浙江省委外宣办联合举办的“京浙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北京首席记者吉米·福洛库鲁斯应邀给我们讲授“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新闻发言人”。其中有段话,我觉得很受用。吉米说,他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体会是不可能一篇报道就把整个中国的面貌概括清楚,而是像英文中讲的mosaic(有拼接、拼成之意)一样,需要一篇一篇地填上去,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下去,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
事实正是这样,要把一个企业宣传好、塑造好,不可能只依靠一两篇报道,一两次推广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而是需要长期有效的宣传,才能把一个企业讲清楚,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印象。企业的宣传其实是伴随企业成长的。企业发展得好,值得报道的东西就多。而报道多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不断地“mosaic”。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乐此不疲地讲述一家民营企业的成长故事。
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本《亲历正泰》,可以理解为无数“mosaic”的集合。在书中,我以一个“新闻人”的眼光和笔触,记下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全书以正泰“掌门人”南存辉先生的活动为主线,分八个章节展开叙述,既有重大事件的追踪,也有平常生活的记录;既有经营管理的介绍,也有参政议政幕后的故事。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为关心正泰的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期望通过这些看似相互独立而又有内在关联的故事,打开一扇窗,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正泰、关心正泰、支持正泰。
我不敢保证,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读者说OK。但只要朋友们读了这本书,能对正泰、对中国的民营企业由衷地说声OK,那就真的很OK了。
真诚地欢迎,并期待,我们共同的“亲历”……
2011年4月于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