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不时就说“不”
记得有好几个国际电影节晚会,都是以“星光灿烂”为题,表明明星之多、形象之美、节目之好,很能引发观众的欣赏欲望。出席此类活动的明星们,我原以为都是自觉自愿的,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因为这毕竟是“星” 们自己的节日。能挤进这样盛大节日的明星,毕竟是极少数的幸运者,不仅可以享受节日的快乐,而且也会使他们出大名。有几个明星肯放弃这个机会呢?
读了报纸一则消息才知道,影视圈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穿金戴银的影视明星们,有的人早已经被金钱迷住了心窍,即使参加像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样的活动,他们也是要高昂出场费的。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是因为不肯支付这笔费用,场面就多多少少显得冷清,当然也就没有了灿烂的“星光”。据本次电影节组委会透露:早在筹备阶段,就选择了几位当今走红的外国影星,作为本次电影节的邀请对象,除负责他们的来往机票食宿及旅游费用外,每个人还要给予一万元的补贴。按说这样的报酬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索要更高的价码。本次电影节组委会不得不说“不”。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中国的节日,人家老外嫌价儿低,不肯来也倒罢了,谁让咱们求着人家了呢?那么就多找几位中国明星呗,关起门来热闹热闹不也挺好吗?何况咱们的明星有好几位,在外国电影节也露过脸,不是也自称为国际影星吗?谁知这国内的“星” 们也不是好惹的,没有一定的金钱送到手中,同样也不会轻易地赏脸“放光”,而且据组委会称,这些中国银幕上的“星” 们,开价同样是令人吃惊的。这就逼着本次电影节组委会,不得不再次无可奈何地说声“不”。这也就是本次上海电影节“星”少,光辉不怎么灿烂的真正原因。
那么,作为观众该怎样看待这件事呢?首先是觉得非常遗憾,一个电影的节日没有演员参加,无论如何都有点儿不好说,这就如同给谁过生日谁不来,这场面总要显得清冷;其次是既然人家不来,或者不给大钱不来,那也没有必要低三下四,非得请他们来赏光,上赶着的买卖不好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上海电影节说的这个“不”字,还算是有骨气有志气,正直的观众在遗憾的同时,无不表示由衷的赞赏。只是这样的“不”字说得迟了些,相比之下也说得少了些,否则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这些年里,影视歌星备受欢迎,本来是件好事情,这说明群众需要艺术,更给演艺界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演出时获取一定的报酬,也是无可厚非的,个别艺术精湛者报酬高些也应该。但是有的人却不珍惜这个机遇,在关键的当口总要拿糖、端架子,这就让人觉得不大舒服了。如果把群众比喻为天空,你们这个“星”那个星的光亮,还不是被天空托着才灿烂,倘若没有天空,再亮,你只能是个地上的香火头,那点儿光亮连个萤火虫都不如。连这点儿普通道理都不懂,实在有些可怜。
这次上海电影节敢说“不” ,非常好。没有鸡蛋还不做蛋糕?!这次上海就把蛋糕做成了。世界上所有的娱乐形式,首先是要让群众高兴,电影节也应该是这样。少了“星”们的光亮,在不灿烂的夜晚,群众照样乐和一番,我看也不错。以后对于那些拿糖、摆架子的“星” ,不管他或她是多大的个头儿,只要出场费漫天要价,就给他们响亮地说个“不”字。我就不信这种坏脾气扳不过来。
2007年1月29日
读的书与摆的书
“坐看西岭月,卧读古贤书。”从这两句古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是躺在那里读书,跟观赏风景一样快乐,不然诗中不会有看月的对应;二是尽管印刷术不如今天发达,古书中仍然有轻薄的图书,不然不会有诗中说的卧读书。我这篇小文章,就是想说想问,现在的图书中,从装帧的角度讲,还有多少可以卧读的书呢?
我的散文集《时间的诉说》,是一套五人丛书中的一种,2007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字不过15万字,页码不足200页,6.5个印张,开本是800×1230 、1/32,定价是15元。可以说是一本标准的小书。我邮赠给袁鹰和张祖道两位前辈,这两位师友接到后分别打来电话,跟我说了相同的意思:“这本书厚薄大小正好,很适合躺在床上阅读,现在有的书开本太大,双手捧着都嫌沉,怎么可能让人读得轻快呢?”我想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会说出上边一席话,如果把书当做陈列品,觉得书页少开本小不气派,绝对不会有如此的感慨。同样,最近得老作家姜德明兄寄赠新书《金台小集》,开本787×1092、1/32,比我那本还小,接到当天晚上我即躺在床上拜读,没有任何负重压手的感觉,自然也就获得了读书的快乐。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图书出版,考虑经济效益多,思谋读者方便少,几乎成了普遍的现象。动辄几十万字的书稿,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现作者的“重量”;极尽豪华的装帧印制,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设计的“才情”,结果,图书阅读的功能越来越小,图书装点的性质越来越大,当然,藏匿在背后的经济效益,明眼人也是一看便知的。这不能不说是图书出版的歧路。
在每年举办多次的各地书市,从一开始就有打折减价图书,而且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真正的读书人就借此机会,采购“身未老价先掉”的书,那情形很像食品匮乏时期,穷苦人抢购大白菜点心渣。如果按照标明定价来判断的话,这样的折扣和减价应该赔本,可是出版社好像并无此忧虑,这说明图书的原有定价就比较高,售出一定数量已经收回成本,余下的图书再怎么打折都是赚。这样就提出了个问题,既然有的图书可以减价,为何不从开始就把书价定得适当让普通读者买得起呢?我留意了一下我居住的小区,每天黄昏时分摆出的书摊,大都出售各种乱真的盗版图书,而价钱却远比正版便宜,如果不收藏只阅读的话,这样的书对于普通读者,自然有它一定的吸引力。
当然,盗版图书是违法的不道德的,可是,倘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出版社把书价定成天价,即使不算违法难道就道德吗?话再说回来,如果图书出版者销售者,少考虑点儿经济效益,多思谋点儿读者利益,从阅读方便想些办法,例如,开本做小点儿装帧做简点儿,成本低了书价便宜了,这不仅会惠顾读者,而且销售也会畅快。据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讲,我们这套五人小丛书,不畅销却也未滞销,关键就在于是套读的丛书,而不是摆着装点门面的书。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把小书做成大书,把普通做成豪华,把低价定成高价,是一套很气派的书,再加上大宣传猛造势,出版社肯定会发一笔财,只是也就会减弱了阅读效果。
我至今保存着早年出版的书,装帧设计、印刷技术和纸张,跟今天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但是它们最为可取的地方,就是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一是开本薄厚大小适中,坐读卧阅都很方便;二是书价定得比较合理,相中的书想买就买,图书真正体现了阅读功能。我那时买的最豪华的图书,就是1956年版的《鲁迅全集》,也只是布封面加纸封套,但是开本既不加宽加长也不沉重,用怎样阅读方式都很适宜。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在当时购买毫不犹豫。现在出版的《鲁迅全集》什么样子,我未买过也未看见过,别的所谓文学礼品图书,我倒是领略过它们的尊容,被打扮得简直就是个土老财,极力显示它的华美和贵重,本应该以阅读为目的的图书,如今成了被人玩赏的物什。这到底是出版业的倒退还是进步?我说不清楚。反正我觉得这样的图书,绝对不是为阅读而出版,跟古玩字画陶瓷艺术品一样,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虚荣心。
谁都知道也已经意识到,如今网络阅读很活跃,纸制图书日渐式微,出版人究其原因,往往会把责任推给读者。如读者心过于浮躁,如读者爱看电视,如好多人不愿买书,如此等等,就是不肯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原因也算进去。是时候了,把目光转到读者身上来,多出版些内容丰富、开本适合随意阅读、价钱读者买得起的书,这才是正路。当然,图书也就回归到阅读的性能,这对于读者和出版者都会是好事情。
2009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