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8293900000010

第10章 电视崛起的年代(4)

1983年,北京电视台专门成立了研制开发小组,用一台386型计算机进行试验。当时国内在计算机字幕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研发小组集思广益,反复试验,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983年12月将一台计算机改造成按照电视技术标准输入汉字,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电视字幕,并能将字幕转录到电视节目磁带上的设备——微电脑电视字幕图形处理系统。至此,我国第一台电视汉字字幕机诞生了。

这套电视汉字字幕机系统操作简便、快捷,除可输入电视汉字字幕外,还可以对字幕和图形任意放大、旋转和着色。经过首都科技界专家、教授,以及国家广电系统和北京市科委的技术鉴定,有关人士对这套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促使其深入研究,投资生产,早日推广应用。

1983年底,北京电视台为促进电视字幕机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签订合同,进一步开发计算机字幕系统。在市科委的领导下,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对原有样机的软硬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1)建立汉字字库,采用国际一、二级汉字系统,共有7000多个汉字,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常用汉字;(2)设置了四种汉字输入法,操作十分简便,平均每个汉字只需击键两三次,最多时也只有5次;(3)建立了辅助输入法,无需记忆大量繁杂的规则,特别适合我国南方讲方言地区的人民使用;(4)这套电视字幕系统字形美观,字体放大后可保持原形,仿宋、黑体、楷体,共有300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可以满足节目制作人员的不同需求。

1985年上半年,第一批生产的50台电视汉字字幕机经过验收,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设计标准。从此,北京电视台的所有节目机房和播出系统都配备了自己研发的电视字幕机,电视添加字幕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这套电视字幕系统还被推广到全国30多家电视台使用。它比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汉字字幕机70GP早一年推向市场,因而抢占了先机,促进了我国电视字幕机的发展,最终迫使国外产品退出了中国市场,而我国生产的汉字字幕机质量高、价格低,远销到有华人的世界各地,并至今保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表彰北京电视台研发电视汉字字幕机的贡献,1986年,北京市科委授予北京电视台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这项研发成果获得华北地区计算机应用一等奖。

十、北京有线电视播出

有线电视是通过宽带同轴电缆系统将众多电视频道的视频信号传递到各个家庭用户的传播方式。

北京有线电视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196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立项,对共用天线系统进行研究,拉开了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

197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等单位在北京饭店安装了我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北京和全国有线电视的诞生。此后,北京的许多居民楼顶和平房顶上出现了共用天线。

1987年1月23日,丰台区集资兴建的有线电视一期工程建成试播,效果良好。它使丰台镇北大地两个小区31幢楼房的近1700户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在首都电视事业发展中创出了一条新路。1983年到1990年,北京首钢、燕山石化等一些大企业和区、县也建立了独立的有线电视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可以接收北京和外省、市十多套,甚至几十套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播放录像带和本企业、本地区录制的电视节目,其中燕山石化的有线网络已有1万多家庭用户。由于有线电视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节目传输质量高、传输频带宽、节目容量大、频道多、能控制播出时间和范围等优点,于是北京许多区、县单位争先效仿,“有线电视前途无限”成为北京地区业内的一句名言。

1990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从此,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高速、规范、法治的管理轨道,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功能、区域联网的方向发展。北京市为了统一规划全市有线电视的有序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同时运用产业经营机制,建立一种付费性质的电视台,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的尝试,同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决定成立北京有线电视台筹备组,筹建阶段主要进行试验微波多路电视广播技术的调研、演示、方案论证等工作。

1991年7月5日,北京市第15次市长常务会议批准了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提交的《关于建设北京有线电视台的方案》。同年8月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建立北京有线电视台。

北京有线电视台1992年5月4日开始试验播出。最初,发射机房设在建国门外大街广播大楼的21层,采用无线微波传输方式,覆盖半径为30公里。1993年底到1994年初,发射台迁到海淀区皂君庙甲2号北京有线电视台台址,建立了能播出24个频道的发射机房,覆盖半径从30公里扩大到50公里。

试播期间,播出了一个自办频道和两个转播频道。自办频道为影视频道,两个转播频道一个转播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另一个转播ESPN体育节目。建台初期,影视频道每天播出16小时,每周播出国内外电视剧60多集、电影6部;周末、周日晚分别开办《周末专场》和《影视精品屋》节目,介绍或播出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收视率较高。

北京有线电视台采取的是集资建网、付费收看的运行体制。随着有线电视的联网工作持续开展,促进了原有的共用天线、闭路电视系统的整顿和改造,并改善了开路电视的收视质量。试播初期,入网单位有59个、系统72个,入网用户30818户。到1993年,累计在册用户超过了22万户,实际收看的有27万多户。同时,开始接受个人用户入网,共有80多户。

1993年4月28日,北京有线电视台改为正式播出。同年,自办影视频道播出电视剧433部,电影272部,文艺、体育和各类专题节目150多集。

1996年3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有线电视台开始启动北京地区的有线广播的光缆网络建设。这项工作在90年代进展很快,随着光缆和电缆网络系统的扩大,北京有线电视台的节目逐步从无线微波传输转为光缆、电缆网络传输。

1998年,北京有线电视台收购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同年,为了加快首都有线电视网的建设,促进网络上市,北京有线电视台实行了“台网分离”,即有线网络建设部分独立,1999年9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负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维护的网络运营商。频道和节目部分继续由北京有线电视台经营。

“台网分离”后,北京有线电视台在人员、资金、设备缺乏的条件下,奋发图强,以新闻立台,定位于贴近群众和节目本土化,创办了《特别关注》、《京港同行》、《南北笑星火辣辣》、《天籁村》、《选择》、《华夏书苑》、《电脑世界》、《汽车广场》、《警法目录》等知名栏目。

还加强社会合作,引入市场机制,播出了《有线之旅》、《观众点歌》、《市场商品价格》等节目。引进播出了美国《科学探索》、《自然探索》

和MTV等节目,自投资金拍摄了电视剧《偷渡客》。栏目最多时达到40多个。其中尤其以电视剧、电影和《欢乐总动员》中的“模仿秀”

节目在北京享有盛名;情景喜剧《我爱我家》1994年播出时,曾在京城火爆一时,创下北京地区同期最高收视率。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北京有线电视台联合有关部门制作了一部长达365集的文献纪录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从1月1日播出,每天一集。通过大量珍贵资料,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胜利的历史,展现了革命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的气节和风采。该片不仅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80多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受到广泛好评,而且荣获了当年的“五个一工程奖”。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成立后,于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用募集的资金加快了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

2002年2月,该公司完成了对北京远郊10个区、县有线电视网络的收购,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一市一网”。2004年9月,该公司又收购了河北省涿州市的全部有线网络资产,在跨区域经营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至此,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覆盖全市18个区、县,铺设光缆线路2万多公里,电缆线路20多万公里,接入413万用户,传输200多套电视节目的超大型有线电视网络,成为全国传输数字电视节目和高清电视节目最多的网络公司之一。

十一、国际电视周打开文化交流窗口

1989年初,北京电视台为了推动电视事业发展,促进国际电视文化交流,提出了举办北京国际电视周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广电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批准。同时,1989年又恰逢北京电视台建台10周年,因此,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电视周也成为庆祝北京电视台建台1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

邀请发出后,1989年8月底,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法国、埃及、墨西哥、巴基斯坦、捷克斯洛伐克、朝鲜、匈牙利、南斯拉夫、日本、美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以及国内35家电视台,按期参加了电视节。

8月31日晚,北京电视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招待会。招待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亲切会见了参加北京国际电视周的海外来宾和全体代表。9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在首届北京国际电视周上,海外电视台参展的有15部电视剧,53部电视纪录片、动画片和艺术片,加上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电视节目,使电视周期间展播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日本电视剧《古都》、苏联故事片《补习教师》、波兰电视剧《心心相印》、巴基斯坦电视剧《别了》、民主德国电视剧《柏林故事》、捷克斯洛伐克电视剧《电脑良缘》、匈牙利电视剧《青年法师和生命之树》、墨西哥电视剧《究竟是谁》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纪录片《圣路易斯精神永存》、法国纪录片《埃菲尔铁塔100周年》、南斯拉夫纪录片《请问你》、苏联纪录片《游览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日本纪录片《雨》等也令观众陶醉。

北京国际电视周为外国朋友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80年代中期,墨西哥电视剧《卞卡》曾在北京热播。电视周期间,来自墨西哥特莱维萨电视公司的女演员埃迪·冈萨雷斯因在电视剧《卞卡》中饰演卞卡,在北京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在北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热情的首都市民认出来。她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真诚和友谊,以致激动地题词:“把我全部的爱奉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

1993年北京电视台彩电中心落成。北京电视台借乔迁之喜,于5月16日隆重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电视周。这次电视周首次增加了节目市场和设备展示内容,海外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机构派员参加,来宾人数达到400多人,电视周的影响力得到了显着加强。代表欧盟12个成员国的电视代表团首次参加了北京电视周,从此这个组织成为每年中国电视市场的常客。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及国家广电部、北京市委的领导分别出席了电视周的重要活动。开幕式晚会《东方神韵》通过卫星向全国进行了直播。从此次电视周之后,北京国际电视周每年举行一次成为惯例。

1994年5月16日,第三届北京电视周在北京电视台成立15周年纪念日开幕。电视台收到了来自五大洲电视界朋友的贺电。与北京电视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日本东京广播公司、韩国汉城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俄罗斯奥斯坦基诺电视台等都派出高级代表团出席,共有海内外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来宾出席。这次电视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电视周的节目交易会、设备展示会,均对外开放,此外,还举行了电视专业研讨会。

1995年的笫四届北京国际电视周命名为“95’北京国际电视市场”,6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届电视周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海外来宾参加,人数、节目和设备展台均多于上届。这次电视周参展的国内展台首次超过海外展台,显示出我国电视节目市场化走向成熟和中国电视节目即将打入国际市场的强劲势头。电视周期间,节目出口成交额达到3000多部集、2000多小时,设备成交金额达到1200万元,还举办了以“如何开发国际电视节目市场”为主题的研讨会,海内外13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视周于1996年5月10日至15日举行。这次电视周以节目市场为中心展开,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来宾参加,国内外来宾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人,节目展台达到48个,设备展台达到63个,比上届大幅度增加,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节目市场盛况空前。其中,节目输出3000小时(北京电视台节目出口达500小时,创汇30万美元),设备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电视周期间举办了以“中国纪录片如何进入世界”为主题的研讨会,海内外20多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

1997年5月10日至5月15日,第六届北京国际电视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参加,国内外来宾超过1500人,节目展台达到86个,比上届几乎翻了一番。节目市场总成交额达到26000小时,金额4000多万元(北京电视台节目出口突破500小时,金额近50万美元,引进节目100多小时,创历史最高水平),设备成交达2500万元。

自1998年起,北京国际电视周改由北京市政府主办,其规模更大,影响更广泛了。2004年5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视周,有国内外203个单位报名参加,参会人数达1500多人,会上展示电视节目141部,共约4000集,意向成交额达到8亿多元,创了一个新纪录。

北京国际电视周是首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首都电视繁荣的见证,也是北京电视台通过十多年努力,打造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