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245100000019

第19章 新闻作品(17)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专门到苏北革命老区宿迁,听取已经升任宿迁市市委书记的仇和同志及宿迁市委的工作汇报。沭阳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们带着羡慕的心情走进了沭阳。

【解说】

从京沪高速路下来,一条100米宽、双向6车道且绵延几公里的公路将我们带进了沭阳。陪同我们的当地同志说:“1996年以前,这条路根本不叫路,后来仇和书记修了这条路。有人说它劳民伤财,是面子工程,现在不说了。从这条路上京沪高速公路不到10分钟,现在人们开始把这条路叫开放路、致富路。”

路的尽头,迎面而来的是两块巨大的标语牌。第一块写的是: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语)。第二块标语牌写的是沭阳精神:

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这两块标语牌被当地的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挡箭牌”,如果有人反对沭阳的改革,他们就用这两块牌子抵挡。虽未亲身经历沭阳的变革,但这两块标语牌,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场持续了几年的惊心动魄的改革。沭阳,因仇和而改变了历史。

提起沭阳我们有这样一些资料:

1998年,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2002年,沭阳推行三分之一干部离岗招商、三分之一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沭阳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焦点访谈》如此高频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

这些被争议的事件,都是因强力改革引起的。沭阳的改革是有争议的,争议伴随沭阳的改革,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沭阳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人们的眼里,仇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改革家,沭阳则是“后改革时期”的成功典范。

同期声:群众

改革之前,沭阳是江苏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最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最慢的一个地区。

1996年,沭阳当年人均GDP仅2031元,财政收支缺口达1亿多元。历年累计欠发财政供养人员工资6250万元;全县1万多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只有在教师节和春节才能发到手;城市破烂不堪,全城只有一条砂石路,农村全是土路。经济长期落后,人们普遍感到沭阳没有希望,情绪低落。干部求稳怕乱,得过且过,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社会治安极差,上访事件频发。

沭阳在外界的形象很差。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沭阳知县的文学家袁枚在为沭阳编写的县志上,劈头第一句就写道:“沭阳民好诉讼,性懒惰,思赌博,好争斗。”在沭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去北京告状,一匹去南京要账,一匹去下乡扫荡。”戏谑之言形象地说明了当年沭阳的混乱状况。整个沭阳像一匹无缰的老马,没有方向,也没有奔头。

同期声:过去的沭阳

人们都说,像沭阳这样的穷县、乱县,神仙来了也救不活。正是在这种状况下,1996年渴望发展的沭阳,开始了超常规的改革。

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究其原因,各不相同;而落后地区落后的原因,追根溯源,却大体相似。一是观念,二是环境。观念、环境越落后,经济越落后;经济越落后,观念和环境越落后,恶性循环。在欠发达地区一般都有4个怪圈,即政治上越乱越穷,越穷越乱,表现为乱折腾;经济上越收越穷,越穷越收,表现为乱收费;思想上越保守越穷,越穷越保守,表现为头脑僵化;社会上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表现为乱生育。在江苏省总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沭阳的“落后”显得分外“刺眼”。“其他市县富得冒油,沭阳穷得冒汗。”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沭阳人如睡狮梦醒,认识到:治穷,治乱,必须治观念,治环境;而且必须强力推进,强行入轨。

治乱世用重典,治重症下猛药。在沭阳,仇和最初的改革是“铁腕施政”。

一场场改革的风雨,一串串闪电般的改革思想,一幕幕壮士断腕的壮举。从一开始的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

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褒贬不一。1997年,仇和在他的《元旦献辞》一文中提到:“要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壮大为市场主体;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为市场主体。”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着:

“仇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公权支配最小化,市场支配最大化”,在仇和的想法中,“资本只有人格化,才有动力”。他曾经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8版熟读至14版,却偏爱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这句名言。仇和解释他的动机:“私营经济只是个人经济权利的实现。”在他的眼里,经济改革就是一个经济民主的实现过程,而个私经济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基本形式。投入个体化、风险个体化、动力个体化,个体化的经营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激情。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仇和把邓小平这句话,做成一个大牌子,竖在城东进城大道旁。他说,改革也许会有失误,但把握得好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在讨论“沭阳精神”时,仇和提出把“敢闯敢试”列进去。这是一块挡箭牌,这也是一块护身符。“改革要冒风险,稳定要付成本,发展要付代价。”这是仇和常说的一句话。

沭阳大规模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是见识早,行动快。抓抢时间机遇,节约了经济成本;二是决心大,魄力大,强力推动带来了大变化、大效益。

1997~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城市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现在沭阳城的房产价格涨到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元。这一点,后来成为仇和赢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沭阳的实践证明,沭阳加快城市建设的4年时间共启动民间资金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而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100亿元。这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1996年的沭阳全县城镇人口只有13万,城镇化率仅有7.5%;到2005年年初,沭阳城市控制区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城市化率达到32%,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沭阳现在办起了1000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沭阳还提出:政府不包办医院,不包办学校。“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是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

沭阳医疗卫生改革只有几句话: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政府抓公共卫生。这两年,沭阳人医疗卫生方面的负担在不断下降,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比周边地区要低得多,手术费、药品费、治疗费、住院费都比周边至少低三分之一。

针对教育改革沭阳提出“一保三放开”,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沭阳民办教育的绝对数江苏第一。

关于招商引资,县委、政府要求“全民招商,全民创业”,让广大干部走出机关,在经济一线检验能力、检验政绩。2004年全县引进上千万元的项目105个,5000万元的项目19个,超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

沭阳人总结他们的改革用了5句话:即在改革中解放思想,在发展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探索中更新观念,在创新中转换思维。但是在沭阳,很少有人提到统一思想,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解放思想”上。

以学习“洗脑”,以强推“换骨”。仇和在沭阳期间要求全县干部每年读两本书,先后指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领导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建设》《农村政策法规精选》等6本书作为干部必读本、精读本。沭阳还推行干部每周一课制度,每周六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到沭阳举办各种讲座。截止到2000年9月底,应邀来沭阳参加讲座的专家、学者、教授有40多位,听课者达4万人次。

沭阳人提出,要“醒得早”,“起步早”,“摸黑赶路”,“天亮进城”,“抢先一步,捷足先登”。这就是打时间差,与周边兄弟市竞争,当今的城市间竞争就是打时间差、空间差和信息差。

对于沭阳,人们普遍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沭阳的经验是什么?沭阳的经验能不能学?我们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遍了沭阳的大街小巷。

再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沭阳。进入市区,一条泛着碧波的河流穿城而过,叫沭河,沭阳就因位于这条河的北岸而得名。与沭河并行的是一条从开发区通往城区的笔直大路,沿路每个交通岗都有一个英姿飒爽的女交警,指挥动作干净利落。沿着这条大路向城区走去,可以看到一片片已经竣工的和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颇有现代感的大厦和商城。整个县城只剩几处零星等待拆迁的平房代表着沭阳的过去。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沭阳县委、政府强力推行一系列激进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短短几年内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改变了。

有的人说,沭阳没有什么经验,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因为仇和仇书记,是他让沭阳人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是他让沭阳人换了脑子,就像中国的改革归功于一代伟人邓小平一样,正是因为有了仇和才有了沭阳今天的发展。

有人说,新一届县委领导带领全县人民谋发展的思路科学。沭阳,目前仍然是全国的农业大县,但是县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口号和工作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字外之音是,只有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才能彻底解决“三农”

问题,就“三农”抓“三农”是抓不好“三农”的。

有人说,沭阳的经验在于启用了一批好干部。再好的政策没有人执行不行,沭阳的成功在于沭阳有一批值得信赖的干部。我们意识到沭阳的各级领导干部有三个特征:关键时刻超前决策,复杂矛盾面前果断决策,面对困难、阻力甘冒风险。学沭阳,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首先要学习沭阳干部这三大特点。

也有人说,沭阳的成功经验是最终为百姓带来实惠。在沭阳这个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群众不富裕是其最大的矛盾和困难,沭阳决策层坚信,只要有利于百姓富裕,只要有利于社会文明,改革就义无反顾,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心。

同期声:干部谈改革经验

沭阳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

我们的所见所闻里,沭阳最直接的经验是:敢闯、敢试、敢冒险。顶住压力,干事业,争时间,争速度。看准的事,一干到底,毫不动摇。不怕少数群众“骂娘”,不怕上级领导“罢官”。

原江苏省省委书记回良玉在总结沭阳经验的时候就指出:沭阳这个典型是在不空谈、不争论和改革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学习推广这个典型就必须要不空谈、不争论和改革创新。

【主持】

我们在沭阳采访期间,正是沭阳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迎接验收的前夕。这对于沭阳无疑是一件大事,人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沭阳变了,沭阳变美了,沭阳变靓了,沭阳的城市建设也可以和周边城市一较短长了。沭城作为一张靓丽的招牌,向人们展示着沭阳的美好形象,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解说】

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全县工商业普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基础设施薄弱,断路、缺水、少电是家常便饭;城市化水平极低,全县城镇楼房面积仅有1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拥有楼房面积不到1平方米;县城面积仅有6平方公里,还包括无数露天大垃圾堆、违章建筑和5条不知淤积了多少个年代的臭水河。

同期声:群众(谈原来的沭阳面貌)

仇和到沭阳后烧的第一把火是整治环境和交通。仇和初到沭阳时觉得这里就像一个大垃圾堆,整个县城破烂不堪。1996年12月,仇和到任。1996年12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城区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动员全县机关干部每人当一周清洁工,随后打响了一场以“干干净净过元旦,整整齐齐过春节”为口号的全城大清洁活动。清洁活动整整持续了一周,这让所有沭阳的干部和百姓一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热爱家乡,美化家乡上。全县5000多干部当一周清洁工还不算,这次会议还规定,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必须利用周末进行义务奉献劳动,这一规定整整持续了两年,为全面整治县域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虽然沭阳地处苏、鲁、皖三省和徐州、淮阴、连云港三市大小三角的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又处于多条铁路干线和国道的必经之处,但却始终没有享受到交通便利的好处。

1997年以前的沭阳几乎“无路可走”,全县黑色路面只有56公里,其中的34公里严重破损,人均拥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民间俗谚说“汽车跳,沭阳到”。1997年6月1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交通建设动员大会,宣布同时开工改造铺设205国道、沭宿路、沭海路、304省道、307省道共5条152公里公路,吹响了交通大会战的号角。

仇和发动的是一场“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扣除工资总额的10%,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队,在高峰时,扣款达到20%。“当时全县干部队伍简直像炸了锅。”

在这种背景下,3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黑色路424公里、水泥路156公里、砂石路1680公里,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方式,50年也办不了。

1998年和1999年,沭阳又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结合区域267公里的公路进行了黑色化改造。到2000年,全县共改造和铺设黑色路420公里、水泥路156公里、乡村砂石路1400多公里,分别是1996年以前的9倍、11倍和7倍,初步实现了市县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灰黑化、乡村公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

同期声:回忆交通大会战

欠发达地区一个共性特征是,工商业难以发展,对农业没有反哺能力;土地流转困难,对农村繁荣没有促进能力;劳动力难以转移,对农民增收没有吸引力。沭阳县的决策者们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就此,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镇,入市,自主创造二三产业。

然而,仇和从上任开始推行“小城镇建设”时,引起的争议,受到的攻击却是最大、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