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245100000018

第18章 新闻作品(16)

从经验型管理、制度化管理到科学管理,十年来通过内部管理改革,平罗广播电视局的管理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在传承和发展中,平罗广电人改革的思路日益明晰。

2004年,新一轮的内部改革完成后,新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新闻宣传地位进一步突出;节目创作的档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广告经营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力量进一步聚合。

同期声:

节目创优是媒体的工作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判断能力、欣赏水平日新月异,受众对节目的表现形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03年,平罗电视台大刀阔斧地对自办节目进行了全面改版。“实”、“新”、“精”办台,“三贴近”创作,全新的理念新鲜出“炉”。

同期声:党和政府声音

2003年,平罗电视台从节目形式入手,在特色节目上做文章。节目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平罗新闻》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针,汇聚时代风云,反映人民呼声;《记者观察》《经济在线》

《法制报道》《服务生活》《知识长廊》《周末三十分》等节目为观众喜闻乐见,发掘文化内涵,提高了平罗电视台自办节目的品位;全区十佳栏目之一的《农民之友》节目,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在推进平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功不可没。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节目报道,着力营造了平罗要稳定、平罗要发展、平罗要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发展离不开宣传,宣传也是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和谐发展的交响乐中,平罗广电人高举“实”、“新”、“精”的旗帜,紧扣时代脉搏,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同期声:局长

追求文化品位,不断培育强势品牌和新生品牌,通过节目开发,创新节目形式。《农民之友》《法制生活》《服务生活》《经济在线》等节目通过与农业、政法、卫生、经贸等部门协办,实现了以栏目养栏目的市场经济目标。

此外,平罗广播电视局还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断扩大服务“三农”的领域,加大节目引进力度。《中国农民致富报道》等节目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路上的良师益友。

到目前,平罗电视台初步形成了以新闻、社教、广告、文艺等节目为构成内容,门类齐全的自办节目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我为主,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路子。

日益丰富的荧屏,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需求。盯着市场赚钱,看着电视种田已成为平罗农民的一种时尚。

同期声:农民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应合着时代的节拍,勇于开拓的平罗广电人正沿着创新的轨迹奋勇前进。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有豪迈的飞翔。

2004年,平罗电视台与山东莱州、江苏宝应、湖南桃源、福建莆田、湖北钟祥、内蒙古乌海、宁夏青铜峡等7个市县电视台达成了互动宣传协议,建成了8台互动宣传体系。“走出去”战略曙光初现,全心打造的对外宣传和县域经济发展平台令人怦然心动。

同期声:李书记、姚常委及兄弟台长

2004年是平罗县广播电视局的人才培养年。局里把新技术应用开发、人才培养储备工作纳入正轨,专门成立了由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小组。平罗广电局的决策者们认为,经营电视就是经营人才,经营人才就必须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同期声:黄局长(谈经营人才理念:局以才治、台以才立、业以才兴)“不让雷锋吃亏”,“让每一位干部职工都有成就感”。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颇具人情味、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出全局干部职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编、采、播人员或伏案,或走向平罗大地;网络技术人员顶风霜,冒酷暑,铺设光缆、维修线路;广告人员四处奔波,联系客户,增加收入;办公室工作,热情服务,礼貌待人,赢得称赞。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潜能,先后动手研制了发射机降温装置和电视信号应急切换装置。《潮涌平罗》《起舞河泽间》

《平罗赋》《明珠》《考验》《挑战》等一批可视性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节目相继问世。

新的人才培养观适应了广播电视发展需要,也为平罗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期声:马锦波、张素玲

服务受众是立台之本。近年来,平罗广播电视局以争创区级文明单位为载体、以服务电视受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用户回访制、服务承诺制、岗位目标考核制、限时办结制、挂牌上岗制、一个窗口收费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成为平罗广电活力创新的不竭源泉。

我们骄傲,我们是广电人。

我们自豪,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并有幸成为伟大社会变革的参与者。

十年来,平罗广电人承袭着先辈们的梦想,也继承了他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平罗广电人用实际行动扞卫了自己的尊严,战胜了自古未有的灾害。

——“5·01”火灾现场,平罗广电人用鲜活的事实诠释了新闻工作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

——2004年区划调整,平罗广电人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实力,扞卫了党和人民的尊严。

历史在一代代广电人手中创造,一代代平罗广电人也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平罗广电的历史。

同期声:

十年辉煌已经深深地烙在时代的印迹里。

贺兰山作证,母亲河作证,历史不会忘记。

希望与事业同在;青春与梦想齐飞。与时俱进的平罗广电人正沿着数字化、科学化、专业化、自动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格化的道路,谱写着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他山之石

——银南城建工作巡礼

王鹏马玉贵梁海涛

中卫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随着县域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旧城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打破原有的城市框架,已迫在眉睫。然而,中卫的旧城改造工作却困难重重。

2001年,中卫县的“一号工程”是县城南大街的改造。整治改造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顺利完成拆迁,为此,县委、政府千方百计,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拆迁战役。

南大街是中卫鼓楼南街的延伸段,全长1.5公里,道路打通后与中卫南环路相接,有利于拉开城市框架、形成完善的道路环网,可增加城区面积近1平方公里,改造建设2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

同期声:群众

实施城南改造、打通南大街的压力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部分群众对改造拆迁工作不理解,横加阻拦,多次上访,官司一直打到了北京。但中卫县委、政府坚决顶住压力,侬法强行拆迁。“一号工程”实施一年后,南大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变了,群众也满意了,当年抵制拆迁的人也主动参与到南大街建设工作之中。

同期声:群众

实施“一号工程”使中卫县委、政府找到了城市改造建设的突破口,改造拆迁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拆迁”新局面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现在,改造拆迁在中卫已不再难。

同期声:中卫县常务副县长王建军在中卫采访时,我们听到中卫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重塑中卫的对外形象。中卫县委、政府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提升中卫形象,把中卫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旅游城市。

按照这一思路,中卫县把2002年确定为城市建设改造年,计划重修延伸道路7条,总长达11500多米。目前,4条道路拆迁土建工作已经结束。

同期声:王建军

7条道路全部打通后,中卫向南发展的城市构想就基本能够实现,县城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县城以古楼为中心的格局进一步明确,“九纵六横”的城市骨架网基本形成。

同期声:群众

中卫县是座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是中卫独特的城市景观。近年来,中卫县又围绕城市发展和群众需要,兴修广场,创造新的人文景观。2000年年底,占地5万平方米的中卫人民广场投入使用。2002年,中卫县根据新的景观规划的需要,决定再改造创建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4个广场。其中,美利广场将成为新型生态型广场;以毛主席伟大像为标志性建筑物的红太阳广场将成为中卫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街文化广场、东方广场将为群众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大大提高中卫的文化品位,树立中卫的对外形象。

同期声:王建军

突出旅游特点,通过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是中卫县城市建设的核心。凭借区域交通、旅游资源,2002年中卫县以营造城市形象,开发人文景观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沙坡头、高庙公园两个王牌景区,并决定沿黄河兴建河滨公园,旅游业正在为中卫城市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灵武县改市以来,灵武人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灵武改市不像市。街道狭窄,设施落后,加快城市建设已刻不容缓。

同期声:灵武市副市长卢志平

城市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这是灵武市通过实践后得出的结论。针对拆迁难,灵武市专门成立了动迁办,并参照国务院拆迁条例制订了符合本地的城市拆迁细则,建立了专门的房屋评估机构,把房屋拆迁推向市场。由于措施到位,2002年实施的灵武中心广场扩建改造一期工程,总拆迁面积1.9万平方米,拆迁工作仅用了1个月,大大加快了旧城改造的速度。

在灵武市,与房屋拆迁相关的另外一项重大举措是收回部分单位临街闲置房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按市场化这一方式纳入城市建设范畴,把公有土地作为资本和开发商共同开发,降低拆迁成本,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

同期声:动迁办工作人员

城市规模小,城市吸纳和辐射力弱是影响灵武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打破旧有框架,灵武市采取项目带动、以路扩城的思路扩大了城区面积,构筑了现代城市的新框架。

2001年,灵武市实施集污、排污、污水处理项目,工程投资近亿元。通过污水处理,有目的带动,灵武市先后启动了排水工程,道路改造建设工程和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一个项目带动一片,项目带动产生了连动效益。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大大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人参与城市改造,人人支持改造的良好氛围在灵武市已经形成。

同期声:群众

1998年至今,灵武市先后投入城市建设资金9亿元,其中85%的资金是利用各类项目资金。要项目、引资金的巨大成功,为灵武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市场观念正渗透到灵武市建设的各个领域。

新闻作品

在灵武市,如今最红火的是房地产开发。涉及灵武市的房地产开发就必须提到刘良富。在灵武市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刘良富和他创办的富兴达公司在灵武旧城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9年,刘良富率先在灵武搞起了土地成片集中开发,建起了灵武当时规模最大的居民小区——湖滨花园小区。当年刘良富开发那里的时候,由于没有像样的路,拆迁面积大,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开发。然而,刘良富开发成功了。刘良富成了灵武市第一个把政策变成资金的人。

同期声:刘良富

刘良富开发建设湖滨花园小区的第二年,灵武市委、市政府投资改造了小区门前的文化路,并以此为突破口,对城区实行大面积开发,仅文化路拆迁面积就达到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改造后的文化路成了灵武市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主干路。

同期声:群众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危旧房改造工作一直是灵武市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灵武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在既定建设区域内,本着“注重规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设施配套,档次提高”的原则,对城区内危旧房进行成片改造。为了配合改造拆迁工作,灵武市出台了“谁开发建设,谁拆迁补助,谁投资受益”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拆迁行为,盘活了固有资产,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加快了旧城改造速度。

灵武市每年房屋新增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每年都有新建成的高标准居民小区。然而灵武市的房屋是最便宜的,群众成了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真正受益者。

盐池是宁南地区的贫困县之一,然而来盐池,你会感到盐池县城的建筑确实变化大,力度大,了不起。盐池的经验证明小县城里,也能做出大文章。

说盐池小,那是因为盐池县的总人口只有15万,城镇人口只有2万,财政收入也仅有2000多万元。然而就是这个县,2000年和2001年投资2.8亿元,完成了县城9条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拉开了城市总体框架,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盐池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期声:群众

“西部大开发,盐池大发展。”走在盐池的街道上,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现代小城镇的气息,老区人民的胆识和气魄造就了宁南“绿洲明珠”,作为宁夏的东大门,盐池正在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同期声:吴忠日报记者马宏萍

盐池地处三省四县交界处,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地理优势。如何把这种自然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盐池县委、政府对此做出了长远的科学规划。

同期声:盐池县副县长马吉

盐池人是传统的,老区人的优良传统正在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盐池人是开放的,开放的盐池正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西部大开发。

走进盐池,历史的氛围始终包围着我们。无处不在的花马传说融合在浓浓的现代气息当中,古老的花马古城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

古老而美丽的花马传说是盐池人的骄傲,城区中心花园耸立着花马雕塑。

古老的传说因雕塑而倍显声名。

2001年,盐池县决定投资兴建花马广场,这座广场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成面积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建起了新的花马雕塑。盐池的建筑者们赋予广场新的内涵。

同期声:马吉

在建筑新县城的同时,盐池人还在进行另外一项浩大的工程,重新维修建设夏天古城墙。在花马古城的遗址上,盐池县城建部门将每年从民间收购的古城墙砖用于维修古城墙,营造盐池的旅游氛围。

同期声:马吉

古朴的城墙映衬着现代化的都市,浓郁的历史氛围中闪烁着五彩霓虹灯,盐池的建设者们以超前的意识和巨大的热情赋予古城新的理念。

沭阳精神启示录

王鹏李耀威

【主持】

2004年2月《南方周末》刊发了原沭阳县委书记仇和“铁腕施政”的文章,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褒贬不一。但是,沭阳因改革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使沭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沭阳人几年干了几十年的事,一年干了十几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