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8208700000036

第36章 慧与痴(3)

阿美小声说:“我把钥匙给我妈了……”

“你给她干什么?”朝阳恼火自己进不了门,分贝顿时加高。

“怎么了?怕我妈来偷东西?”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街坊四邻都不安生,有好事者立即给阿美的妈妈打了个电话,让他来灭火。老太太住得并不远,加之退休在家,因此迅速赶到。但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她非常生气,掏出钥匙,一把便丢到了朝阳身上,骂道:“我要你们的钥匙,是为了给你们送点儿米,别说我不是小偷,就算我是小偷,你家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偷?”说完扭头就走,一边走还一边骂:“瞎了眼的闺女,找了这么个东西!”走出老远还能听得见。阿美见老妈生了真气,忙担心地跟上去,一同回了娘家。

回家后,恰好阿美的爸爸也回来了,一听妻子好心成了嫌疑犯,更是火大,若不是阿美拦着,老头当场就要去揍朝阳一顿。人虽拦下了,但火却拦不住,此后几天,阿美的父母逢人便说女婿不是个东西,给他送米反被当成小偷。在一些好传闲话的同胞们的努力下,这些话迅速传到了朝阳耳里,他脸上挂不住,当即气呼呼地跑到岳父家质问:“你们凭什么骂我缺德?”阿美的爸妈异口同声地说:“你就是缺德。我们当初让阿美嫁给你真是瞎了眼。”朝阳赌气说:“嫁错可以离婚嘛!”阿美的爸妈也回敬道:“离就离!”“好,我等着!别耽误我再婚!”朝阳摞下一句狠话,就要出门。

阿美压根就没想过要跟朝阳离婚,她当初跟着妈妈回家不过是想劝劝她,哪曾想到事情会严重过这种程度?她走上去拉住朝阳的衣袖说:“你跟爸妈认个错,我们这就回家。他们跟你一样,都是脾气不好,人都是好人。你快向爸妈认个错吧。”朝阳说:“他们把屎盆子往我脑袋上扣,还要我认错,岂有此理!”阿美还要说什么,她妈妈又跳出来说:“别跟他罗嗦,你年轻轻的,还怕找不到男人吗?跟着这个穷小子有什么好?”

……

就这样,半个月后,朝阳和阿美最终以离婚收场。阿美怎么也想不明白:以前自己和朝阳也没少吵嘴,怎么这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呢?

生活中有很多不会做老人的老人,不懂得儿女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往往像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父母一样,非但不会灭火、压事,反倒有意无意的火上浇油,唯恐天下不乱,结果把芝麻绿豆的小事搞得无法收场。其实天下本无事,奈何生事人,如果不会做和事佬,就不要插手。你不插手,没准儿别人自己就解决了;一插手,惹一肚子气不说,弄不好还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何必添乱呢?

众所周知,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四点如薪传火,一脉相承,普遍认为,一个当不好家长的人,一般来说在社会上也不会太成功。先秦诸子之一的杨朱就遭遇过这方面的尴尬:他去见梁王,想谋个官位,并说自己治理天下就像翻翻手掌那么简单。梁王不信,并讥讽道:“先生你还是算了吧!你连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大的菜园都长满了芳草,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别人可能相信,寡人绝不相信!”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曾经在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王阳明和一个名叫杨茂的聋哑人笔谈。王阳明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对方写道:“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又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又写道:“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再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只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手舞足蹈,然后在纸上写道:“能、能、能。”于是王阳明对杨茂说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嘴巴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的确,生活中免不了是是非非、痛苦、烦恼,但有一部分是非都是那些不懂得淡化是非的人自己招来的、惹来的、激化来的,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装装聋、作作哑呢?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尊心说事,过度的自尊不仅是自卑的表现,也是没有素养的表现。

6.慧生便是罪生时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

——梁启超(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庄子》中有一个“抱瓮灌园”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高足子贡去南方的楚国经商,回来时准备到晋国去,途中,在经过汉水南岸时,他见到了一个浇地的老头儿。老头儿的灌溉方法非常落后:他先开好一条通到井底的坡道,然后抱着一个水瓮,一步步走到井水久,汲满水,然后抱到田里去浇。就这样一趟一趟地来回走,费得力气不少,效率却非常低。子贡便走前去对他说:“老人家,你为什么这么傻呢?我听说过有一种叫桔槔的机械,使用它一天可以浇灌上百块菜地,用力少又效率高,而且制作桔槔也很简单……”谁知子贡还没说完,老头儿便冷哼一声,傲慢地回答道:“我听我的老师说,用机械来做事的人必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心理会破坏纯洁空明的心境,人没有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不能载道。我老汉并不是不知道桔槔这个东西,只不过我怕它影响我的心灵。”一席话说得子贡惭愧无语、思绪万千。走出30里后,他才恢复常态,对随身弟子感慨道:“这位深不可测、德行淳厚,把功利机巧不放在心上的老人家称得上真正的圣人!”

以往提到这个故事,人们总是指斥故事中的老头儿僵化守旧,其实不然,在庄子的寓言中,所有的“正方”人物几乎都是庄子本人的化身,而我们知道,庄子是最逍遥的人,他怎么可能僵化守旧?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出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自始至终保持一颗纯洁而平和的心,当追求者追求,当放弃者放弃,当坚守者坚守,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动辄打着智慧的旗号耍手腕、搞阴谋。否则,机关算尽,最后只能算到自己头上。

古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地有个叫皮子玉的人,他所在的城外有一眼愚泉,谁喝了泉水谁就会变成傻子。皮子玉想,如果我偷偷摸摸地把愚泉引入城里的河水中,大家都成了傻子,我岂不就成了城主了?当天晚上,皮子玉便偷偷将愚泉引入了城里的河中,自己则悄悄挖了一口井喝水。几天后,城里人果然全都变成了傻子,大家争着把自己的财宝、田产送给别人,但其他人也都成了傻子,所以没有人肯接受,只有皮子玉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这样没过多久,全城的财物就尽归其一人门下。但是没等皮子玉来得及高兴,城里人却纳闷了:珠宝、田产这些破玩意,粪土不如,大家都弃之不要,皮子玉却当宝贝,不是蠢人是什么?所有人都这么聪明,却让他这么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还是把他赶走的好。于是,城里所有的傻子都操着棍棒,把皮子玉赶出了城外。皮子玉走投无路,也承受不了一夜间从大富翁到赤贫的落差,最终投河而死。

皮子玉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却不乏类似的人,张子玉、李子玉、牛子玉,那所谓的愚泉不在城外,而在人们心中。慧生便是罪生时。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其实并无聪明愚笨之分,所谓的“聪明”,只不过是喜欢算计别人、打擦边球、违法不犯罪乃至直接进行高智商犯罪而已。而所谓的愚笨,则往往意味着老实和厚道。

托尔斯泰说过,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我们总是抱怨社会上人心不古,道德败坏,却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也正在一步步变得市侩、成熟加老谋深算。要求整个世界都是有道德的人是幼稚的,但俗话说得好:乌鸦落到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指责别人、抱怨社会?

唐朝贞观年间,曾有人上书唐太宗李世民,自称可以清除朝中奸臣,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李世民一向注重人才,而且不拘一格,立即亲自接见了上书人。

李世民问来人:“朝中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察的忠贤之士,你又怎么知道谁奸谁忠呢?”

上书人回答:“草民不在朝中,自然也不知道谁奸谁忠。但是草民曾经学过帝王之术,只要陛下施用草民的妙计,谁奸谁忠立即泾渭分明。”

李世民好奇地问:“什么妙计?”

“说是妙计,其实非常简单,”上书人得意地说,“陛下再与众臣讨论问题时,可以故意坚持错误意见,并借机大发雷霆,就可试出忠奸——那些不惧圣怒、坚持正确意见并且敢于直谏的人,便是正直的忠臣;反之,惧怕陛下、顺从陛下错误的意见、曲意逢迎的人,必定是奸臣无疑。”

上书人侃侃而谈,本以为会受到李世民的赞赏,谁知李世民听完后不以为然地说:“你的计策虽妙,对我却毫无用处。我认为,帝王好比泉水的源头,臣子好比泉水的水流。源头浑浊不堪,却想让水流保持清澈,怎么可能呢?帝王自己欺诈,又怎么能要求臣子们正直呢?我是靠信任臣子们来治理国家的,绝不搞歪门邪道!”

上书人听罢,羞愧满面,惶恐退下。

历史上精通权谋的帝王比比皆是,政绩卓著有如唐太宗者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权术过于热衷,却往往忽略了领导者的人格力量。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旦掌权者陷入用权的误区,势必会导致整个集团偏离正常轨道。唐太宗正是因为具备“源清则流洁”的自知自明,方能“引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盛世。我们也应时刻保持心泉的清洁,抵住各种流毒的侵蚀,用自己的生命之水、抱瓮之躬,浇灌世道和人心,引导那些暂时走入魔障的“智者”返璞归真。只要养成大范围的良好风气,社会上“人心不古”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