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8208700000035

第35章 慧与痴(2)

还有一次,戴尔与几个朋友一起出席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一位朋友为了助兴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并在最后说这个故事恰好应验了《圣经》中的一句格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方刚说完,戴尔就皱起了眉头,从心底发出嘲笑:这句话出自《圣经》?我敢肯定,他出自莎士比亚文集。于是戴尔立即指出了对方的错误所在,结果对方并不接受,反复强调: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句话肯定出自《圣经》。我敢跟你打任何赌!

恰好与会者还有一位潜心研究莎士比亚多年的老学者——戴尔的老朋友弗兰克,二人便请他来评理,但弗兰克却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口气说:“戴尔错了,那句话是出自《圣经》,这位先生是对的。”说着,还在桌子底下踢了戴尔一下。

宴会结束后,戴尔在回家的路上问弗兰克:“你之所以踢我,是因为你知道那句话根本就是出自莎士比亚对不对?你为什么说我错了?”

弗兰克:“是的,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甚至清楚地知道它出自《哈姆雷特》的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戴尔,我觉得你应该明白,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何非要找出一个证明去指责人家的错误呢?这样做人家会喜欢你,会对你有好感吗?你为何不给他留点面子呢?他并没有问你的意见,也不愿接受你的意见,你又何苦与他争辩呢?戴尔,我最后要告诉你,永远避免正面冲突才是正确的。”

“永远避免正面冲突!”——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牢记的教训。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也必须用一种复杂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许多事情,该装糊涂时就别让自己太清醒;许多时候,不糊涂也要让自己装装糊涂。

4.烦恼即菩提,智慧即愚痴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清华大学能够将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多高的水平,做好人永远都是自己最强的武器。我相信,即使在两百年之后,好人依然会得好报,好人依然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烦恼即菩提——这是佛教的说法,出自六祖慧能。所谓菩提,大意是觉醒、领悟、智慧的意思。换言之,烦恼就是智慧。这不难理解,生活中人们常说: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既包括身体方面的潜能,也包括心智方面的潜能。但只有在烦恼降临,尤其是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产生必要的智慧,解除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当一个人没有烦恼时,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也失去了产生智慧的必要,也就意味着智慧的终结。

那么,“智慧即愚痴”又从何说起呢?南怀瑾说过:成佛是一个上山又下山的过程,开始你是上山的,然后你必须下山。开始你是努力的、有为的——你需要获取智慧,但到后来,你必须变成非努力的、无为的——你必须舍弃智慧,成为一个无智慧的人……不舍智慧即愚痴。成佛不是一个智慧的成就,相反,它是一个舍弃智慧的成就。

这些话说得很好,但过于深奥,为了照顾一些对佛学缺乏基本研究的读者,我们有必要从“愚痴”的本意入手说明之:所谓愚痴,就是困惑、执迷、不明事理。佛家认为,贪、嗔、痴为三毒,乃修行、了悟的大障碍,必须力戒之。如何戒呢?一般来说是通过学习知识。但愚痴并非缺少知识,我们从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出,“痴”这个字,本来是知识的知字,在知字上面加个病字,也即知识有了毛病,就是愚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找个实例看一看:

有一次,无尽藏尼找到六祖慧能,说:“我研读佛经多年,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慧能说:“你说出来我听听,或许我能帮助你。”

无尽藏尼不禁笑了:“你帮我?你连字都不识,佛经也没有读过,怎么能了解其中的真理?”

慧能答道:“佛性和文字没有关系。”

见无尽藏尼惊讶地看着自己,慧能进一步说:“佛性就好比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我们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却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亮也不一定通过手指。”

一番话说得无尽藏尼连连点头,于是她把不明白的佛经念给慧能听,结果慧能真的为她解决了多年的疑问。

这个故事可谓“学历并不代表能力”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很多人有大把的知识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呢?这倒不是知识出了毛病,而是人出了问题——他们过于迷信、拘泥书本上的知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结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能听起来很高雅、很专业,但实际上还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听不懂某些高深的术语,不是你水平低,而是因为某些人或者说这个社会都不务实了。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台南某寺院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拜佛,忽然她的儿子跑过来,说:“妈妈,我要吃雪糕。”妈妈没理睬儿子,继续拜佛。儿子以为妈妈没听见,又说了一次,妈妈还是没理他。儿子急得嚷起来:“妈妈,我要吃雪糕,你快给我买!”妈妈怒气冲冲地转过头来,说:“真不懂事!没看见我在拜佛吗?等拜完佛再买雪糕。”谁知儿子反驳道:“等买完雪糕再拜佛吧!佛像每天都在这儿,可卖雪糕的一会就要走了!”

林清玄总结道,这位妈妈可能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信佛,因为她太拘泥形式。真正的信佛是心中有佛,而不是在佛像前虔诚地磕头。然而,生活中见佛就拜、见菩萨就跪的人却比比皆是。我曾经与其中的几位表达过与林清玄类似的看法,结果非但没有得到认可,反倒被他们视作愚痴!其中一位甚至还脸红脖子粗地告诉我:像你这样不尊重佛菩萨的人,必有恶报,佛菩萨是不会放过你的!我一直不明白:慈悲为怀的佛菩萨难道会像某些邪教教主一样,容不下我这个对他有些不尊重的人?更何况我是不是真的不尊重还得两说。

愚痴的人往往说别人愚痴——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见,戒痴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谦虚和自省。

人们大都羡慕智慧,但如前所述,智慧事实上是把双刃剑,是愚痴的母亲。世上被智慧害惨了的人,远远比被愚痴害惨了的多得多。几乎所有的愚痴和荒唐,都发生在当事人认为自己是智慧的,或者当事人以所谓的“智慧”为参照、为指导的前提下。

比如众所周知的“大跃进”时期,人们动辄就声称某地小麦亩产上万斤。这样的产量是明显违背常识的,但人们为什么会信呢?作家吴晓波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几篇文章。当最初的高产数字(亩产2105斤)见诸报端不久,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批评钱老,而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迷信智慧,尤其是迷信别人的智慧、迷信理论上的智慧,就是地地道道的愚痴。孔子说:智者不惑,也即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迷惑的。有些人之所以动辄人云亦云,就在于他们缺乏起码的分辨能力,而分辨能力无疑来自于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生发。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智慧未必一定就等于愚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智慧,一个人又怎么能判断别人的智慧呢?

愚痴,实则是指走向了极端的智慧。

5.不痴不聋,难做家翁

现在做妻子的都是怎么样?都很会发飙——嫁过去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呀,而且回到娘家,父亲不仅不教导她,甚至还要帮女儿出气。父亲这么做对女儿好还是不好?是不是爱自己的女儿?夫妻相处中哪一门是必修课?忍让。人与人相处不懂得忍让,能不能把关系处好?不可能。我们能求先生、太太所有的习惯、所有做的事、讲的话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学习忍让,学习包容,如没有学到,一生绝对不可幸福。

——蔡礼旭(生于台湾,“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办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据史料记载,唐朝名将郭子仪有个儿子叫郭暖,唐代宗为了“报答”郭子仪的汗马功劳,把一个公主下嫁给了郭暖。有一次,小两口不知为什么吵了起来,郭驸马吵不过公主,越吵越气,最后忍不往说道:“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给我们当皇帝,我们还不稀罕呢!”公主一听大怒,当即回宫告状。闻讯而来的郭子仪吓得赶紧把儿子关了禁闭,然后自己面圣请罪。

谁知唐代宗听了公主的哭诉后却说:“原来如此。这是你的不好,你为何在夫家不守妇道,如此吵闹?你知不知道,要不是郭子仪拼死战斗,我们李家可能早就丢了江山!凭他的威望和能力,的确可以做皇帝!”见了郭子仪后,唐代宗又安慰道:“爱卿!古人云: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孩子们吵架时说说气话,我们怎能当真呢?不必放在心上。”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也有的地方写作“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家翁也好,姑公也罢,都是古时候对长辈的称呼。意思是说,做长辈要有长辈的风度。若不懂得装聋作哑,故作痴呆,就当不好长辈。

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朝阳和阿美结婚3年了,还没要孩子,因此小两口就像小孩儿一样,动不动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吵闹闹,但吵归吵,吵过之后不久就会和好如初。当真是梁山的兄弟——越打越亲。

今年五一,两人去朝阳的朋友文峰家玩了一整天。回到家,朝阳一摸兜——坏了!钥匙弄丢了,便急忙让阿美取备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