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8208700000031

第31章 此与彼(1)

1.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薰衣草在北方长势良好,但不宜到南方种植;荔枝在南方生长旺盛,移植到北方就会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必让自己陷在无谓的烦恼里,立足脚下的土地,无论贫富丰饶,适合生长就好;找准自己的方向,一路开心就好。

——濮存昕(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网上有这样一个小寓言:

某寺有个小和尚,他从小生活在寺院里,无忧无虑。突然有一天,他找到方丈说自己想还俗。

方丈问他:“你为什么要还俗?”

小和尚:“我觉得当和尚一天到晚地念经,还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跟蹲监狱没什么区别,一点乐趣也没有,哪有红尘生活来得快活,又能喝酒,又能吃肉,还能谈恋爱!”

方丈说:“你只看到红尘生活的美好,却没看到芸芸众生的痛苦。你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味,却没想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话说有两只老鼠,一只住在城里,一只住在乡下,它们是笔友。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里老鼠:

城里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在这里,可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里老鼠接到信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了乡下,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里老鼠面前。城里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老是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呀!还是到我家玩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乡下老鼠于是就跟着城里老鼠进了城。

看到城里豪华、干净的房子,乡下老鼠非常羡慕,再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得在雪地上肯草根,和城里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是太不幸了。

聊了一会儿,它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它们吓了一跳,飞也似的逃进墙角的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定下神来,它对城里老鼠说:“我想我还是比较适合乡下平静的生活,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都市回乡下去了。

故事讲完了,方丈又说:“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它们都曾经对对方的生活有过好奇,有过羡慕,但是它们最终还是都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所以,我希望你也想清楚,你从小就生活在寺院里,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清净。还俗以后,你能否忍受红尘中的是是非非?能否应对远离佛祖的孤单?”

小和尚听后,决定继续留在寺里。

其实,小和尚还俗未必就是坏事,坏的是像他这样摇摆不定,还俗之后真的不适应怎么办?每一种生活里都有它的苦与乐,每一个人都有适合他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考虑自身条件就贸然的换环境,那么难免会像乡下老鼠进城一样无所适从。如果最后还是不免像乡下老鼠一样回归原来的位置,那岂不是自讨苦吃?

下面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

A和B是大学同窗,一别十年,再次重逢时,A已成为私企老板,B却是普通工人一个。看着老同学的跑车,B酸溜溜地说:“你老兄混得好啊,如今是要什么有什么……”

A笑着摇摇头说:“老弟,我说我过得并不舒服,你可能不信吧?”

B当然不信:“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花园别墅,开得是奔马小跑,周围都是漂亮小姐和高科技人才,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你还说自己不舒服?”

A笑着说:“那好吧,你就和我在一起呆上几天试试吧!”

B欣然同意,但三天过去后,他却主动提出要回家。A再三挽留,B真诚地说:“本以为你过的是皇帝一般的日子,没想到还不如我。”

原来,这三天,A和B形影不离。三天72个小时,两人有20小时是在飞机上度过的,余下的时间,A还要处理公司的各种事务,夜里12点钟还在陪客户吃饭,唱卡拉OK,到了第二天凌晨,又一个电话把人叫醒,继续轮回。所以,过惯了每天八小时的B受不了了,他觉得A虽然成功,但生活质量还不如他。至少他有自己的时间来支配,至少他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例子,成功自有成功的好处,而且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要比普通人活得累。但千万不要把成功等同于快乐和幸福。英国著名摇滚歌星约翰·列侬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很多成功人士过得并不开心,一方面在于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痛苦不断堆积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往往成功视作快乐和幸福的惟一基础。我们知道,没有人能永远成功,高峰过后必是低谷,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快乐、幸福即使能获得,也只能是短暂的。

再者说,不成功也不等于失败。一个人,开开心心、有事可做、有饭可吃、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不沦为人渣、有尊严的活着,他就是成功的。

我们这么说,绝不是劝大家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划清界限。实际上对于某些人来说,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无异于苟且偷生,他们的快乐必须建立在追求的过程中。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也的确不适合去追求成功——至少在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到可以面对任何失败之前。我们只是提醒:选择一条适合你的路并走好它,并经常告诉自己,不管未来如何,我都应该快乐,而且必须是那种发自内心、源自灵魂的快乐。明白了这些,成功与否,都不过是人生的副产品。

2.放下,彼岸就在这里

生命是一种过程;事业一种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不高兴,你把所有的每一天都组合起来,就是你一辈子不高兴。但是假如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忘了是在哪部清末武侠片的末尾,看过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站在海边,目送一群人登上去往美国“金山”(旧金山)的客船,对身边的弟子也像是对自己说:如果美国真有金山,那洋鬼子还跑我们中国来干什么?

这一问,着实问到了那些崇洋媚外者的根本痛处。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大批的坚信: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西洋的僧人就是比本土的和尚会念经。甚至于中国文物这种中国物有的东西,在中国人手中就往往不被认可,怀疑是仿的。而同一样东西在外国人手中,就往往是好的,连鉴定文物也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厉害,为此还闹出过不少笑话。如有一次,中国职业文物鉴定家遇到一位外国“鉴定大师”,当时那人正在鉴定一件乾隆款的花瓶,上书有民国年号。裴先生问:你认识中文吗?那人说怎么了?裴先生说这是乾隆的吗?可上面有民国年号。那人说:这是乾隆仿民国的,所以还是乾隆的。

其他方面也如此。很多人认为,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更好,去到那边肯定比在中国更易成功,并每每举某某成功人士、某某成功人士等等。其实这根本就是自欺加不自信。对于一个有上进心、有能力的人来说,哪里都能成功。把一个笨蛋、懒汉放在哪里,他也不可能成功。英国照样有赤贫者,美国照样失业率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些当年选择了移民的人现在又开始往回移,这早已不是天方夜谭。

那么是不是说不崇洋媚外就万事大吉呢?未必。

有天一大早,便被妻子打电话的声音吵醒。细细一听,原来是在与一个同学聊天。同学随老公去了深圳,让饱受北方严寒的妻子很是羡慕。只听她在电话这头说:你多好啊!一年四季可以穿裙子!这两天北京下大雪了,一出门,冻得连死的都有了……“孰料对方打断话头说:“是吗?你真是幸福啊!我这辈子还没见过雪呢!老想看看下雪是什么样的,可是太远了!……”

毫无疑问,这两位都犯了“生活在别处”的毛病。人们总是缺乏发现幸福的眼睛,却永不缺乏发现别人幸福的眼睛。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要是他该多好!抛开你永远只能是你自己不谈,孰不知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艳羡你。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错觉》一诗中所说的:此岸相信欢乐在彼岸,彼岸相信幸福在对岸。彼岸是一个源自于佛教的词汇,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不过想像彼岸世界绝非印度人民的专利,事实上,对彼岸世界的想像乃是各民族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中国,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先人们便在《山海经》、《楚辞》等书中想像昆仑山上有一个彼岸世界,上面有壮丽的宫阙,精美的园囿,四周环绕着弱水,长着各种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并产不死之药,各类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大多生活于此。神人们平常吃的是玉,出行则依仗各种会飞能跑的乘骑……佛教传入之后,受其影响人们又将理想中的彼岸世界西移至西方极乐世界,也即人们常说的净土。然而世界上哪有什么净土?连六祖慧能都说:“什么西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西方。净土其实是在我们心中,用不着到处去求索。”佛家劝人总是说“放下”,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放下,彼岸就在这里,净土就在这里。

再来看一个发生在印度的真实故事: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有个名叫阿利·哈费特的殷实地主,有一天,他无意中从一个老者口中听到世界上有一种名叫钻石的宝石,只要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整个村庄的土地。倘若能找到钻石矿,那么连做印度国王的可能性都有。当天晚上,阿利想着钻石的价值整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请教那位老者:在哪里能找到钻石?老者哈哈一笑,说我哪里知道,我只是机缘巧合见到过别人的钻石而已。但阿利却不相信,死缠烂打地哀求,最后老者只好说:“在哪里找到钻石我真的不知道。不过我听说倘若人能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到淌着白沙的河,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阿利欣喜若狂,他迅速变卖了家产,让家人寄宿在邻居家,独自去寻找钻石。但他一直走到了欧洲的比利牛斯山也没发现什么淌着白沙的河。最后,失望得投海而死。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一天,当年买了阿利的房产的人把牲畜牵到后院的小河边去饮水。当牲畜把鼻子凑近河水时,他突然发现水中有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立即把它挖起来,见是一块从未见过的石头,便把它带屋,随手放在了餐桌上。巧得很,当年那位指点阿利去寻钻石的人又来拜访新主人,进门就发现了餐桌上的石头,不由得惊奇地嚷道:“这是钻石!——是不是阿利回来了?他找到钻石了?”

“不!阿利没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屋主答道。

“怎么可能?!这的确是钻石啊!不信你领我去小河边看看。”于是二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仔细挖掘、搜寻,很快便挖掘出更多品质更高的钻石。后来英国人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那块净重达100克拉的著名钻石也出自那条小河。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人们在引用这个故事时总是这么说。这话说得很不负责任。上面的故事即使是真的,那也是凑巧。钻石之所以称为钻石,就在于它难得、稀少。不过,每个人的后院都有比钻石更宝贵的东西,这却是事实——比如快乐、比如幸福。

你快乐吗?你幸福吗?早在柴静当记者之前,好多人都就这个问题问过别人,或者被人问过。但所有的被问者的反应应该都差不多:先是一愣,然后神色茫然。有些善于思考的人大概会这样说:“快乐?幸福?偶尔有,但很短暂。”

快乐和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在于我们往往把它们建立在成功或者得到金钱等基础上。然而,把全世界的钻石都给一个苦菜花,苦菜花依然是苦菜花,成不了向阳花。如果你的心中没有钻石,你终究闪亮不起来。因为快乐和幸福,与金钱的多寡和成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3.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我从来不去预测5年之后的事情,5年内还可以。你说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下狂欢的人们怎么会想到10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他们都以为自己成为了主人,但是几年后,其中的一些人就成为了右派,所以一切都太难说了。在1989年我去乡下锻炼的时候,我跟我的同学认真地计算,多少年我们能买得起彩电,当时最流行的是21寸的牡丹牌彩电,市场价格是2480。我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70,我铆足了勇气、壮够了胆、喝了一些酒之后,说一个月我能攒下20块钱,结果是用11年才能买得起一台21寸彩电。当时看不出任何我猜测的错误啊,然后我们就开始“天凉好个秋”,没法再继续聊这个话题了,“今儿天不错啊……”。(笑)可是现在我们家有三台电视,每个人房间里都有一台,当时你不会想到变化会这么大,所以预测有什么用呢?光预测未来而不做好眼前的事,那很糟糕。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据说古时候,少林寺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中的落叶。若在平时,这差事倒也轻轻松松。怕只怕秋冬之际,寺中每天都是落叶满地,小和尚每天早晨都要用去很多时间扫地,这让他烦恼不已。

小和尚找寺里的方丈帮忙,方丈呵呵一笑,告诉他:“你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通通摇下来,这样后天就不用扫了。”小和尚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第二天专门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以为真能把两天的落叶一次扫净。

第三天早晨,兴冲冲的小和尚傻了眼——院子里依然满地落叶。这时,方丈走过来说:“傻孩子,你现在明白了吧,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世上很多事情,就如同明天的落叶一样,是无法提前发生的,也是无法预料的,更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这个故事人们未必不懂,但人们却总是像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习惯于为一些未确定的事情而烦恼、而努力,然后在徒劳无功之余深深地遗憾。

2004年,德国举办足球世界杯时,曾有体育编辑这样打趣德国人: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足球并不是感兴趣的东西。德国人只对工作感兴趣。如果你问一个德国人:今天的事情做完了干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做明天的。明天的做完了是不是可以休息了呢?不,还有后天的。

实际上,现如今的中国人在这方面也差不多。曾经有同行开玩笑说:晚上十二点多还亮着灯的房间,里面只能是三种人:“没写完作业”的孩子、赶稿子的作者、玩游戏的青年。为什么“没写完作业”的孩子要打引号呢?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是没做完,而是根本就做不完。以往家长们总是教育孩子“今日事要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而现在家长们却动辄为孩子报上十个八个特长班,恨不得一天把孩子逼成材,逼成全才。很遗憾,这种做法不仅收效甚微,还把很多孩子逼成了问题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