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8208700000013

第13章 俯与仰(1)

1.金子在土里也是金子

进报社的时候,我被安排在一个根本没有料到的不好的部门,你哭吗?但是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过的,其实上天总是在平淡中给我们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你抓住它了吗?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清朝时,有个叫谭瑄的文人在某富翁府上教书,该富翁喜好音乐,不太喜欢附庸风雅,因此府中乐师的饭菜要好过教师。谭瑄对此非常愤恨,时常发牢骚,他的朋友朱彝尊知道后写信劝他说:“君子要以类族来分辨事物,物各有族,对于人来说,也要以类来分辨。君子必须了解自己的地位。比如:娶妻送彩礼,只需要布匹裘衣即可,而买妾就要上百两银子,而赎官妓则要数千两银子。可见品流越低下,价值就越高。饭菜的丰盛与否,正像拿鱼喂猫,拿肉喂狗,对于老兄您来说,这又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

朱彝尊的信,多少有些阿Q精神,但不这么说,又怎么能让他那怀才不遇的朋友心理安慰些?

人生在世,难免失意,必要时安慰自己一下,不仅正常,而且必须。但我们不能做一辈子阿Q。如果不设法突破那个让你阿Q的状态,失意感迟早会再次光临。所以,一个积极的人,必须学会寻求真正的正能量,跳出人生的低谷,打破事业的瓶颈。

孔子曾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不仅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还可以直接转化遗憾。众所周知,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孔子经常在众学生面前夸奖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实际上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后人往往将颜回的过人之处归纳为“颜回四德”,即不怨天、不尤人、不牵怒、不二过,其实这些品德在孔子身上也都有体现。

先说不怨天,不尤人。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是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这种优越环境并没能持续多久,便因其父叔梁纥去世而每况愈下。到孔子十几岁时,为养家糊口,他也不得不出门打工。但孔子从未放弃过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终于有所成就。可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当时既无人了解他的价值,也无人原意发自内心地奉行这些价值观。年过五旬才出仕为官,但没几天,就因过于正直触动了权贵利益被轻松拿下。周游列国十数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诚心实意地聘用他,某些小人还把他当成危险人物,明枪暗箭,屡次中伤。就连一些隐士也瞧不起他,讽刺他为丧家之犬。

但孔子从不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因,有学生为他抱不平、为自己发牢骚时,他总是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就是:“你们别怕没有官位,只需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也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值得别人去了解。”单凭这一点,孔子这“万世师表”的名号就当之无愧。

孔子还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关于这句话,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解释,但结合孔子的一生来看,这是晚年的孔子对自己一生壮志未酬的际遇发出的感慨——我这辈子从不抱怨命运,也不怨尤别人,通过学习知识,我了解了人生的哲理和真谛,但现在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苍天!应该说,这已经是一定意义上的发牢骚了。但想想他老人家一生勤学苦思,四处奔走,渴望以自己的才学改造社会却屡屡受挫,发些小小牢骚(实质上是感慨)也是可以体谅的。

一句话,在孔子看来:只要是金子迟早会发光,问题的关键是,你是不是金子?

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满腹经纶,学冠中西,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开始,他还只是哀叹自己怀才不遇,恨没有伯乐赏识他这匹千里马。时间一长,他慢慢地对社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这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好在一位老人恰好从这里走过,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老人问他,年轻轻的为什么想不开?他恨恨地说,既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还不如死了算!

“噢?这么说你很有本事?”老人笑着,从脚下的沙滩里捡起一粒沙子,让他看了看,然后随手一撒,对他说:“你能不能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办不到!”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随便扔在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你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在于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就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幡然醒悟。

是时运不济?还是自己不济?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之所以会屈身于社会底层,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是一颗普通的沙粒。有一次,我与一位忘年老友聊天时,随口恭维了他一句:社会不公啊,导致老项你英雄无用武之地。老友呵呵一笑:哪里,我是根本没有武,跟社会公不公无关。这种境界,有几人能达到?

当然,古人既然能造出“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词,就意味着世上终究还是有不得志的英雄的。不过,即使你便是那个英雄,一味感伤、抱怨有什么用?柏杨先生说,那还不如自行车胎漏气的声音有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更上一层楼,把自己锻造成一块纯金,让自己发射出更耀眼的光芒,只要你的含金量足够高,相信这个世界是不会集体失明的。

最后,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能成为金子,本身就是莫大的成就。但金子绝不是用来发光的。金子埋在土里也是金子。而且越是埋在土里,我们越是需要保持一颗金子般的心。不然,一个人发光之日,便是他发霉之时。

2.跳自己的舞,唱自己的歌

当一个人为别人活着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因为别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坚持了自己的追求而想要的东西,你的尊严和自尊是得不到保证的,因为你总是在飘摇中间。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讲个稍嫌老套的故事:

有父子二人骑驴去赶集。一开始,父亲怕儿子累着,就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路人见了纷纷议论:“这儿子真是不孝,自己骑驴,让老爸走路。”父子俩赶紧对调了一下,路人还是议论纷纷,说这当老人的真不像话,自己骑驴,让小孩子走路。算你狠!父子俩一商量,说那我们都骑驴吧,看他们还说什么。没想到路人还是有话说——说他们虐待动物——一头小毛驴,两个人骑,还不得把驴子压死?真是没人性。父子俩只好跳下驴子,一起步行,结果还是有人说:这俩人有驴不骑,自己走路,真是太傻了!

有句话叫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得很有道理。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宁可荒着自己的田,也要看别人的笑话。没笑话也要给找出点笑话。最变引发质变,时间一长,想不雪亮都难。

所以,像上述故事中的父子二人实在是自讨苦吃,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做,群众都有话可说的。另一方面,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很怕别人说。别人一说,他们就像被别人的嘴巴遥控了一样,积极配合、热烈响应,以期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是越广泛越好。仿佛别人不认可他他就绝对不好,别人一认可他他就真的很棒。

事实上一个人怎么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假,但群众的眼光往往是不一致的,某些人认为好的,到另外一些人那里,没准就是坏的,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标准。如果把生活比喻为赶一场集的话,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自己,想骑驴就骑驴,想走路就走路,否则误了赶集就是真正的傻帽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一个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有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才会人云亦云,只有那些不自信的人才会动辄因为别人的几句闲话改变自己的方向。

所以,易卜生说:人的第一天职就是做自己。彼得·巴菲特也说: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彼得曾经就读于世界级名校斯坦福大学,但他只读了三个学期,便选择了退学,如今的他虽没像其父股神沃伦·巴菲特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富豪,但他收获了自己的财富——成为了音乐家,并荣获了“艾美奖”。

彼得总是说:如果我跟着父亲走进华尔街,至少可以少奋斗30年。但音乐才是我的激情所在。惟有做你自己,你才能永远怀抱热情。否则即使你成功了,你也会遗憾。因为你根本就是为别人而成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寓言:

一架直升飞机在飞行途中失事坠毁,机上原有一位驾驶员、一位空姐,还有一只要赶赴表演的猴子。驾驶员、空姐都不幸当场罹难了,只有猴子侥幸逃过一劫,而且毫发未伤。

空难调查人员急于了解飞机失事的原因,所以就从猴子身上着手调查。而这只猴子不仅聪明,而且受过一些训练,所以对人类的语言多少可以了解。

于是,调查人员先向猴子问起飞机起飞时的状况。猴子边叫边指着驾驶舵,然后比划出驾驶飞机的滑稽动作。然后再指着空姐,装模作样做出端盘子正在服务的姿态。最后指着自己,表示乖乖地坐在座位上。

“飞机怎么失事的?”见猴子提供了这么多宝贵的线索,调查人员大为兴奋,立即追问它。猴子立即指着空姐,比划出一副很陶醉忘我的样子。调查人员不解其意,叫它赶快说出当时驾驶员在做什么?猴子双手装出被人拥抱的姿态,嘴巴做成亲嘴状,露出亲热的表情并发出“嗞嗞”的声音。

“那时你在做什么?”其中一个继续问。

猴子立刻肃然端坐,正儿八经地比划出双手操纵方向盘的样子。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把自己的方向盘交给别人,那就失去了自我。常听人说:“我这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一个人之所以会戴着镣铐跳舞,很大原因还在于他没有自主性。没有人逼着我们戴上镣铐,加入群舞,你为什么不跳自己的舞,唱自己的歌?

嘴长在别人身上,说什么是人家的自由,但腿长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有权利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你需要设定并坚持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以别人的目标为目标;你需要自己定义自己的内涵,而不是因别人的成功而沮丧,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世俗的眼光、无情的嘲讽最容易扼杀自我,人类的社会性也决定人类习惯不了独舞。但除你之外,还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呢?你要做自己的导演,而不是别人的演员。你要勇敢地架着自己的信念出海,而不是搁浅在别人的流言里。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惟一,每个人都具有不可限量的创造力。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与社会舆论的距离,做到当听则听,当聋则聋;有些人却总是支棱着耳朵搜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惟独不肯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然最可悲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想做自己,却又拿不出魄力。

勇敢点!不必在乎那些怀疑的眼光,也不必理会那些聒噪之音。缺一行不成世界,无聊正是他们的事业。不实现心灵的自由,你将永远处于环境或他人的摆布之下。按自己的节拍起舞,你才能舞出真我的风采。

3.脱下“优越”的外套

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挑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季羡林(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阿历克斯·洛伊德是法国著名电影明星。有一次,他把自己的爱车开时一家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她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洛伊德。洛伊德可是个情场老手,当即将自己同样俊美的脸正对着姑娘,姑娘显然看到了,但一点儿也不显得惊异和兴奋。

这让洛伊德很失望。但他并不打算放弃。他问:“小姐,您喜欢看电影吗?”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洛伊德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是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行驶得很好。姑娘问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以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历克斯·洛伊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来这里修车,我也会一样的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伊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浅薄。

“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正如那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小姐所说,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但人与人之间却往往不这样,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俗语有云:“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不如人,未必就会死,但沿着这一逻辑,上司与下属、老板与员工、大款与低保户、明星与粉丝……永远有高低上下之分,绝不可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有,那也是前者出于某种目的刻意营造出来的低调。

既然说到粉丝,我们就好好说说。窃以为,粉丝是最可怜的人,他们一方面要承担“幼稚、无知”等鄙夷,一方面还要承受他们的偶像的冷漠和雇来的保镖的推搡,此外还要时刻做好为偶像两肋插刀的准备。我原先上班时,某天公司两个平日温文尔雅的80后女孩突然厮杀在了一起,最后被拉开时,俩人粉嫩的小脸都严重挂彩。但得知她们开战的原因后,大家不禁哑然失笑。只听其中一位女孩解释道:我喜欢香港某男歌手,她喜欢台湾某男歌手,但她说我喜欢的歌手的歌是垃圾,喜欢他是没品位的体现,为了捍卫我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不得不给她点颜色看看……

这都是些什么逻辑!以前还没有流行音乐呢,人们都喜欢听戏,难道过去的人们都没有品位吗?即使某人比某人有品位又怎样?本质上还不是个人?老百姓有句粗话:进澡堂子都一样。话糙理不糙。哲人也说,大人物之所以高高在上,是因为你自己一直在跪着。站起来,别再仰视他,脱掉他那层你自己强加给他的优越外套,你会发现大家都一样,或许,你的肌肉至少比他更健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