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8208500000030

第30章 内与外(2)

近年来,中国与“老对手”美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自新中国成立始,两国关系便麻烦不断,曾一度在战场上交锋,甚至面临核危机。但是自中国改革开放始,因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则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不是美国刻意对中国限制出口,中国肯定还能为其降低失业率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经济彼此借力的同时,两国也开始尝试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当然,作为“老对手”,美国绝对是合格的。美国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布局,丝毫不亚于其军事部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了《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稳定了自己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入了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但为了维护其建立在军事软殖民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它却始终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过程扮演着幕后黑手的角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美国也立即做出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上重返东南亚的举措,人为地加剧中美贸易摩擦。

尽管如此,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定利大于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融入经济一体化可以带来诸如扩大就业、平抑物价、增进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的了解、提高生活品质等好处,对于国家层面而言,则意味着有利于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有利于改革开放、国企改革、扩大内需等。

当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中国起步晚、底子薄,包括国企在内的中国企业很难与触手遍及全球且根深蒂固的外国大企业竞争,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来冲击,有些企业会不可避免地倒掉。但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如同鲨鱼来了,别的鱼才会游得更快一样,外国企业的进入必然迫使我们的企业向上“跳”,向前“游”,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求生存、谋发展,从而在增强其自身免疫力、竞争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4.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随着全球商业潮流的变化,中国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有知名度,还要有美誉度,因为大家都赞赏你、欣赏你,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如果一个企业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就不会走得太远。

——熊志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刚刚与美国开始缓和关系的中国政府派某官员率队访问美国,在参观福特汽车公司时,对方提出愿与中国合资办企业。结果该官员吓出一身冷汗:“你是资本家,我是共产党,怎么可以合作呢?”

在诸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都早已落户中国的今天,如果有谁再说类似的话,无疑会被人笑作迂腐。今天的中国,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深知外资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有官员能把类似的大公司请进中国,不仅对发展当地经济绝对是一种利好,也往往直接与其政绩挂钩。

中国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流入国,虽然这未必全是好事,但却是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急需发展资本的国家梦寐以求的。还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世界各地频频发动战争,并不单单是为谋求军事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为了制造一种“全球皆乱唯我美国不乱”的表象,以促进国际资本为安全考虑回流美国,带动本国经济,重塑其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等。

这一观点未必百分之百的成立,不过在“9·11”恐怖袭击之前,美国始终是全球投资环境最理想的国家,这也是事实。“9·11”之后的美国投资环境虽说要打些折扣,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实力、遥遥领先的发达经济体、巨大的消费市场、全球研发中心的地位、完备的法律、多元文化氛围等多方面优势,决定了美国依然是投资者的天堂。

那么中国呢?实事求是地说,至少在当前,中国还无法与美国在上述各方面比肩。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呢?原因很简单,如果说美国是投资者的天堂的话,那么中国就是投机者的天堂。

曾经有学者在博客中写道:“某次会上,碰到一位韩国老板,他是在中国投资赚钱后全家移民去美国的,因此他对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都颇有见地。聊天过程中,他感叹说中国的投资环境太差。他恬不知耻地向我讲述,某地的税务局长因为拿了他的钱,便免去了他5年的全部税收;某银行的行长因为拿了他的钱,几乎把该银行变成了他的财务部。换言之,他所谓的到中国投资,其实是在用中国的钱来赚中国的钱,他唯一需要的资本就是打点方方面面权力者所需的金钱。而到美国投资时,他却必须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既无任何权利者给予他方便,也没有任何人给他制造麻烦。”

韩国人的话代表不了真实的中国投资环境,不过在我们很多引资成功的地区,引资一个外国企业便暴富几个权力者,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时下很多先富起来的中国人纷纷去国外投资,并不是因为中国就无钱可赚、无资可投,而多半是因为他们在富起来的过程中深谙国内投资“潜规则”的悲与喜,同时担心有一天被“反潜”乃至身陷囹圄。

某些同胞的劣根性也经常为外国投资者所诟病。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改革开放之初,一家美国企业打算与中国南方某厂合资,美方总裁亲赴中国考察一星期余,对各方面都很满意,只因在签订合同的前夜,该厂厂长送总裁去酒店时随口吐了一口痰,最终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可见,虽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中国员工身上也存在很多令外国投资者头疼的毛病,比如缺乏团队精神、不够诚信、蔑视制度、推卸责任、缺乏包容性等。更有甚者,有些中国员工还往往打着“爱国”的旗号“以厂为家”,我认识的一个在日资企业做厨师的小伙子,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只要跟保安“打好关系”,厨房里的鸡鸭鱼肉,他想往家拿多少就拿多少,而且他的同事们都拿,他不拿,大家就骂他傻——小日本的东西,不拿就是不爱国。结果拿习惯了的小伙子不久便被警察带进了拘留所。当然,即使不东窗事发,类似的人又能有多大的出息呢?

当然以上情况终究是个别现象,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聪明、厚道,绝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话,否则今天的中国断然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时代也给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

所谓“中国走向世界”,其实质便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若非情不得已,没有人愿意闯南洋、闯西洋。不管在外国多么成功,脑子里也忘不了“叶落归根”四个字。这种保守的民族性格,无疑是时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的阻力之一,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真有必要向充满开拓精神的欧美人学习。

走出去,需要魄力,同样需要克服民族劣根性,尤其是克服那种在国内财大气粗、唯利是图的恶习。几年前,曾经有一位中国企业家在德国开设公司,开业没多久便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控告,理由则是该公司的噪音对当地的小鸟和鱼儿产生了影响。如果在中国,不被认定为是寻衅滋事才怪!但在较真的德国人那里,该企业家一筹莫展,最后在一位员工的提醒下,为当地居民举办了多次中国文艺演出,并缩短了工作时间,才勉强扭转了中国人在当地人心中的不良印象。

综上,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关键,不是能否请进来,而是能否留下来的问题;不是能否走去,而是能否走进去、融进去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无非两个字——用心。

5.内力、外力,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因为一个机缘,下海了,潮起时,被推至风口浪尖。时间长了,还真以为自己是游泳高手了,以为自己真变成了“弄潮儿”。但时过境迁,潮起潮落,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全然不会游泳,都是因为“潮起”外力的结果,“潮落”了,自己却全然没有内力跟上潮流,更不要说再到风口浪尖。所以,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来说,内力外力,一个都不能少,而内力尤为重要。

——李会军(独立学者,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2006年,中国经济界谁最火?答案是施正荣。几年前就已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的施正荣,这一年终于花开圆满,以22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

2012年,中国经济界谁最火?答案还是施正荣。只不过这一次是着急上火的火。去年8月15日晚,施正荣宣称辞去尚德电力首席执行官一职,令内外交困的尚德进一步命悬一线。尽管现在将施正荣定义为失败者还为时尚早,但联系国内外形势,尚德眼前这一关实在很难闯过。就连施正荣自己都说:“我自己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短短六年,是什么原因让施正荣从首富到地产?应该说原因很多,比如用人不当,管理不善,产业判断失误,等等,甚至一些成王败寇的原因。但综合看来,真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内力”所致。尚德的内力缺失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销售上的内力缺失。与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尚德的主打产品——太阳能光伏电池,也是以出口欧美国家为导向。我们在前面说过,由于生产光伏电池需要耗费大量的硅,因此太能阳这种能源至少在目前并不太经济,而出口太阳能电池,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光伏产业是“黑了中国的环境”,去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另一方面,这并不代表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多么新兴的产业,尽管施正荣本身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且握有多项专利。正如某行业人士所说,光伏产业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企业间拼的主要是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可扩大规模又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当西方国家不再需要中国的光伏电池时,来不及开发国内市场的尚德业务量势必迅速下滑,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