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8019300000025

第25章 科学用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1)

胃肠病复杂多变,在一定情况下还是不能少了药物的治疗。又因“是药三分毒”,特别是对没有医学常识的患者,胃肠病用药可不能百无禁忌。患者求医问药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节)用药须知:胃肠病患者用药宜忌

胃肠病患者用药遵循三原则

原则就是方向,对于胃肠病的治疗更是如此,只有掌握了用药原则,才能早期远离疾患,早期远离胃肠病。胃肠病患者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掌握用药时间

临床上发现,药物的用药时间和药效的发挥有着紧密联系。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具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生物钟”。在生物钟的控制协调下,人们的基础代谢、血糖水平和激素分泌等功能具有节律性和波动性。就药物而言,其药效与生物钟也有着微妙的关系。随着机体各组织器官、激素水平等变化,胃肠道环境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胃肠道的环境对药物的吸收及疗效的发挥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及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因素,都决定了不同药物在服用时有不同的时间要求。

(1)根据药物动力学来制定用药时间:药物的代谢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只有掌握了药物的半衰期,才能及时用药,维持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目的。如半衰期长的药物,可能1天只需用1次药,而半衰期短的药物则应该1天内多次用药。

(2)根据治疗目的制定用药时间:肠胃病用药针对性很强,一般根据治疗的目的选择用药时间。如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宜饭前服,制酸药宜饭后服,缓泻药宜睡前服等。

(3)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用药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也是决定用药时间的重要因素。比如肠胃病患者在使用对肠胃有剌激的药物时,应该在饭后使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剌激;有兴奋作用的药物在使用时应该尽量避免晚上服用;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应该避免在白天工作时间服用,以免出现事故。

原则二:掌握服药时的最佳姿势

胃肠病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采用姿势的对错也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即身体的健康。

据国内外的医学家报道证明,躺着服药片、药丸,如果送服的水少,只有一半到达胃里,另一半会在食管中溶化或黏附在食管壁上。这种情况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有的药物是碱性,有的是酸性,有的具有很强的剌激性,倘若在食管壁上溶化或停留时间过长,就可引起食管发炎,甚至发生溃疡。外国医生通过X线观察,发现躺着服药,且只喝一口水送服药物的人,有60%的药物到不了胃里,而黏附在食管壁上。而站着服药的人,用:0-100毫升的水送服,5秒钟左右药就可到达胃里。

这就充分表明,用站的姿势服药比躺着服药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希望大家在服药过程中应站着IR用,而且在服药时还要多喝水,服用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动一两分钟,以便药物完全进入胃里。并注意千万不可以干吞药物,因为干吞最容易黏附在食管壁上,甚至会损伤食管黏膜。

原则三:药物剂量根据条件来决定凡是能产生治疗作用所需药物的用量,称为“剂量”。药物的服用剂量是通过一系列试验得出的,不能多,也不能少。药物的作用和剂量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什么药,把握好剂量非常关键,因为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药效及其不良反应。很多药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所以胃肠道疾病用药更加需要斟酌剂量。一般来说,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以下条件来决定:

CD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诛伐太过,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2)病程长短:通常情况下,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3)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适量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4)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妊娠期间使用中药,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以免造成中毒或死胎。

在确定服药的计量时,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心理及居所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5)年龄:老年人因肝肾功能衰退,使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致使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易产生不良反应。由于小儿身体尚未成,无论在的、分对的性方面,均不同于成年人。故老幼用药剂量应比成年人少。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60-80岁老年人用药剂量一般应减为成人剂量的2/3,80岁以上老年人一般为成人剂量的12。儿童用药剂量按体重计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X儿童体重(千克)/50(千克)。

中药配伍需知“十八反”、“十九畏”

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神农本草经》这本书里就提到有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或“相反”,所以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对这些配伍禁忌应有一个很好地认识,避免某些药物的不当合用。

随着历代配伍禁忌的突破和发展,到金元时期就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目前已被认证和广为使用。

十九畏

十九畏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月旨。

十八反

(1)反、海藻、大戟。

⑵反白、白及。

(3)反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出的很多药物是治疗肠胃病的常用药物,如甘草、半夏、白及、贝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芍药、丁香、三棱、郁金、官桂、石脂、五灵脂等。因此,胃肠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违反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误区一:打针见效快。比吃药好

虽然打针和吃药各有千秋。但是打针并不自纟完全代替吃药。

打针具有药物数量准确、吸收迅速、发挥作用快、疗效确实可靠的优点。但是打针也有很多不便,比如打针会引起疼痛。特别是给婴幼儿童带来恐惧心理。

另外,打针操作比服药复杂得多,还需要注射器及消毒用具。打针时稍不注意(尤其在家庭内注射)就会发生感染、化脓,甚至经注射传染上疾病。还有时出现弯针、折针、剌伤神经及血管等事故。更重要的是,打针把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反应就比较严重,一些严重的药物反应多是由打针引起来的。

吃药则没有这些弊病,而且很多药口服就可治好病。有的药,如酶类助消化剂、止泻剂、泻药、胃肠道抗菌药等,只有口服才能发挥更好的药效。所以有病是打针还是吃药,由医生根据病情和药品的特点来决定,绝不要认为打针见效快就比吃药好。

误区二:新药就是比老药好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治疗胃肠病的新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问世,给一些疑难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但由于新药的化学结构是新近合成的,其药理、毒理学特征都不同于老药,所以,需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才能作出最后评价。因此,即使是值得推广的新药,在应用早期仍属研究性质,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

胃肠病患者保管家庭用药“七注意”

胃肠病患者家庭用药的保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储存药物时应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选择药物的品种,品种应尽量少,并注意加锁及加强管理。

(2)储存药物时,除玻璃瓶包装的药物外,其他包装材料包装的药物应再用一个塑料袋严实包起来,放在家庭药箱内。

(3)有些药品易挥发,如樟脑、碘酒、乙醇、十滴水等,更要注意包装严密,用后及时封好。但这些药物忌放冰箱内保存。

(4)有特殊气味或有毒的药品应分别储存。不同品种的药品也不要放在同一瓶内混合保存。

(5)有些药品,如胰岛素、胎盘球蛋白、眼药水、眼药膏等,在常温下只能短暂保存,故应放冰箱冷藏室内冷藏,否则会变质失效。

(6)中药应放干燥、阴凉、通风处保存,防止发霉、虫蛀。

(7)家中保存的各种药品,都要有明确的标签,尽量保持原标签的完整。脱落、模糊不清的标签应补贴,保持有药品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字迹必须清楚。有些药品还要有有效期、失效期。内服药、外用药、大人用药与儿童用药应分别放置,以免用错。

茶水服药:药物失效,胃肠遭殃

喝茶水对人体健康长寿虽有多种益处,但却不宜用茶送服药物。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茶水中所含的成分如鞣酸和咖啡因等决定。

服用复方消化酶(多酶片)、胰酶、胃蛋白酶等酶制剂时由于这些酶的本质系蛋白质,用茶送服,鞣酸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酶失去活性。鞣酸还可与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结合而生成沉淀,使相应的药物如麻黄碱、盐酸小檗碱、可待因、阿托品、地高辛、索米痛片等降效或失效。

大黄苏打片、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含有碳酸氢钠,与茶水同服,鞣酸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使药物分解破坏而失效。

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常需1g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等铁剂,如用茶水送药,由于茶水中的鞣酸与亚铁离子结合,产生沉淀的。

双嘧达莫(潘生丁)是通过增加心脏肌肉中的环磷腺苷而发挥作用,茶水中的咖啡因可通过对抗环磷腺苷而使双嘧达莫(潘生丁)失效。

为确保用药的有效性,还是不用茶水送服药物为宜。

服药期间,胃肠病患者要忌口

胃肠病患者在服药时有所忌口。如在古代医学文献上就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苳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胃肠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是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剌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情况尽量予以。

胶囊颗粒不可掰幵服用

近年来,药物的胶囊剂逐渐增多,有些患者嫌胶囊不好吞咽,尤其老人和小孩儿更觉胶囊难吞,于是有的患者干脆把胶囊掰开,将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这样做是不对的。

药物制备成胶囊剂的目的有三:

CD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2)把在胃中遇酸易破坏的药物,制成肠溶衣胶囊,可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以保证药物效力充分发挥。

(3)为了使药品外观悦目,使人不至于产生厌恶感。

如果我们把胶囊掰开服用,就有可能力卩大了药物对胃的剌激或降低了药效。为确保能按医嘱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胶囊剂应整吞,可将开用。

胃肠病引起的腹泻治疗有妙招

夏季是腹泻的多发季节,食品卫生稍有不慎,就容易腹泻。切不可随意乱用止泻药。只有合理使用止泻药物,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疗腹泻,避免药品不良反应。

针对腹泻时肠蠕动增快、肠黏膜渗出或分泌增加、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特点,止泻药物大致分为肠蠕动抑制剂〔如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洛哌丁胺(易蒙停),收敛止泻剂(如鞣酸蛋白、碱式碳酸铋),黏膜保护剂(如十六角蒙脱石)、微生态制剂〔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胶囊)、整肠生等几种类型。此外,药用炭等吸附剂可吸附毒素,减轻对肠道黏膜的剌激,因而也有止泻作用。

1.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

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受凉、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如果盲目止泻,对病情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热)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也可短时服用止泻剂。

2.要注意病因不同,用药有别

如果是肠蠕动增快所致,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糖尿病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如果是由肠黏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泻,比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以选择收敛剂和吸附剂,通过抑制肠黏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泻作用。如果是由于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可以选择黏膜保护剂,以保护黏膜,清除细菌、病毒和毒素。因肠道内菌群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应该首选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肠道益生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起到调整胃肠道功能和止泻的功效。有些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则宜酌情联用。

3.止泻只是;种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才是根本

止泻液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应从调理饮食入手;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可选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及镇剂。

止泻剂服用过量,可能引起腹胀、便秘和假性肠梗阻。感染性腹泻服用止泻剂,可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IR用止泻剂常影响肠道对细菌和毒素的排泄,使毒血症状加重,病程延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用止泻剂,可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及肠穿孔。此外,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可卡因等含有麻醉成分,长期服用可以成瘾,故需慎用。

小儿便秘,乱用泻药是大患

小儿便秘和腹泻一样,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症状。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便秘、腹胀难忍,就给孩子服用番泻叶或酚酞片,期望能尽快解除孩子的便秘。其实,婴幼儿便秘是不宜使用番泻叶等口服泻药的。

所谓便秘,是指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婴幼儿便秘原因很多,可以是饮食不足、食物成分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因素,以及体格和生理异常所致。

滥用口服泻药对婴幼儿是不利的,这是因为婴幼儿的消化和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如成年人健全,服泻药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引起腹泻。长期口服泻药易产生依赖性,干扰肠道正常蠕动,引起结肠痉挛性便秘,加重便秘。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局部用药,如用小儿开塞露5-10毫升注入肛门内,剌激直肠引起排便。在家中可用小肥皂条插入婴儿肛门内通便,也可用小指戴橡皮手套蘸少量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肛门就可达到通便的目的。

妊娠胃肠病,用药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