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8001300000059

第59章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8]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9]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10]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B1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B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B1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B14]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B15]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B1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17]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B1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B19]

【注释】[1]噫吁嚱:惊叹声。宋景文《笔记》:“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2]蚕丛、鱼凫(fú):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咙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3]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不:一作”乃”。秦塞:秦地。《史记》:“秦,四塞之国。”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4]太白鸟道: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慎蒙《名山记》:“太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鸟道,谓连山高峻,少低缺处,惟飞鸟过此,以为径路,总见人迹所不能至也。”[5]地崩山摧壮士死:《蜀王本记》载,秦惠王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壮士往迎。归至梓橦(今四川梓橦县),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壮士大呼拽蛇,山崩塌,压死五壮士及秦五女,自此山分五岭。天梯:上陡峰的山路。[6]六龙:相传太阳神坐由六条龙拉的车而行,被高标山所阻而回车。《图经》:”高标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冲波逆折:激浪逆流。[7]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猿猱:统指猿类。[8]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9]扪(mén):按,摸。参、井:星宿名,参为蜀之分星(分野),井为秦之分星。胁:敛也,指屏气而息。抚膺:抚胸。[10]巉(chán)岩:险峭的山岩。[B11]号:聒噪。雄飞雌从:《雉子班》古辞:“雉子高飞止,黄鹄高飞已千里,雄来飞,从雌视。”[B12]子规:杜鹃鸟。[B13]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B14]去天:离天。[B15]喧豗:轰响声。[B16]若:一作“如”。嗟:叹息。胡:何。[B17]剑阁:亦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以群峰似剑,两山(大、小剑山)相对如门得名,为历代军事要地。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B18]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元和志》:“锦城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B19]咨嗟:叹息。

李白(701-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通诗书,喜纵横术。25岁时离开四川,外出游学。先寓居安陆(今属湖北),继而西入长安,求取功名。不久又离京赴太原,游齐鲁。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为供奉翰林。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赐金放还,于是再次漫游各地。安史之乱期间,应永王李磷之聘,入佐幕府。永王为肃宗所杀,李白因受牵连,被判长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东归,寓居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代宗宝应二年(763)前后病逝。现存诗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李白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

【鉴赏】《蜀道难》系乐府旧题,历代之作均以山川之阻备言蜀道之难,但所指地却不尽相同。本首诗所写是蜀之北面屏障秦岭。本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李白生长在蜀,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没有回去。他从没去过秦岭,因此《蜀道难》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在诗中,他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的高峻险阻和旖旎风光,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包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李白大体按照由古到今,由自秦入蜀的开头,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述蜀道的艰难。本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次,概述蜀道的由来。一开篇,诗人就以悲壮的咏叹凭空起势,连用三个惊叹句点出主题,并融汇五丁开山等神话,极力渲染蜀道奇险,为全诗定下基调。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次,夸饰山势的高危和“回川”之险绝。在诗人笔下,那突兀而立的高标山能挡住太阳神的龙车,高峻的蜀山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而且山下是令人惊诧惶惧的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青泥岭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捕捉了行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寥寥数语,便使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如在眼前。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旅愁和蜀道上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蜀道险峻雄奇。从“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为第三层次,写蜀中殊异的环境,寄寓对人事的隐忧。诗人先以“连峰去天不盈尺”夸饰山峰之高,又以“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然后由静而动,写深涧中飞瀑激荡,山谷雷鸣的惊险场景,风光变幻,险象丛生,造成一种排山倒海般的艺术效果。诗人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最后四句以劝告友人及早还家的诚挚语气,再一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深沉叹息,与前面相呼应,收束全篇,深化《蜀道难》的主题,使险山恶水的描写与对国事的忧虑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而又变幻莫测,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句式和韵律,大量运用了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描绘蜀中险要环境时一连三换韵脚,使诗歌气势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在千变万化的描述中,诗人的艺术天才并不表现于对客观景物的精工刻画,而是表现在凭借出神入化的卓越想像力,艺术地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