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8001300000333

第333章 折桂令(叹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1],两字功名,几阵干戈[2]。项废东吴[3],刘兴西蜀[4],梦说南柯[5]。韩信功兀的般证果[6],蒯通言那里是风魔[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8],醉了由他

【注释】[1]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北。百二山河:以二敌百,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集解:“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索隐:“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益言秦兵当二百万也。”[2]干戈:古时的两种兵器,即戟和矛。此处代指战争。[3]项废东吴:指项羽兵败,被刘邦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古属吴地,故称。废,失败。[4]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兴起于汉中及蜀地,最终战胜了项羽。[5]南柯: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说,淳于生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在南柯郡做了二十年太守,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方知是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6]韩信:淮阴人,他一生南北征战,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以功封楚王,后因谋反,被吕后杀害。兀的般:这般。证果:佛教语,指遭到报应。[7]蒯通:本名彻,汉初谋士。他曾劝韩信背弃刘邦,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没有采纳。蒯通怕受牵连,便假装疯癫,逃名而去“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力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后吕后欲杀韩信,又出自萧何之谋。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八:“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鉴赏】本首曲子是由楚汉之争生发感慨的,本曲中所说的所有人物,又都是围绕着“功名”二字加以评判。所谓“咸阳百二山河”,代表着天下,代表着政权。这个政权,首先是刘邦、项羽二人相争,最终是“项废”而“刘兴”,没话说,刘邦是完成了功名。而刘邦这个大功名,是由韩信等无数的小功名组成的合力促成的,因此诗人来了个“话分两头”:先说刘邦,一辈子机关算尽,好不容易坐上了金銮殿,没多久就死了,什么也没有了,这不跟南柯梦一样吗?再说那韩信,为刘邦出生入死,戎马倥偬,终于混出了个人样儿来,可是好景不长,甭管真假,反正是不断有人告他谋反,于是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又由淮阴侯入朝送了命,不但功名没了,连脑袋也搬家了,难怪他临刑时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功名”是什么?是你韩信杀了成千上万的生灵换来的,允许你杀别人,就不许别人来杀你吗?这就叫“证果”。如此说来,古人所谓“功名如浮云”的说法还算是客气的了。再说韩信就不能不提蒯通,此人也算得上十分聪明,他早就看出韩信为刘邦卖的力气越大,刘邦最终除掉他的决心也就越大,古人称这种大聪明叫“知机”。他劝告韩信的话绝没有错,然而究其内心,他是不是也想在韩信那里求点儿功名呢?如果不是,他根本就犯不上给韩信出那样的主意。可惜他碰上了韩信这样一个大傻瓜,算了吧,功名咱也不要了,还是装疯卖傻保住小命吗。这一次显示了蒯通的知机。

说起韩信还不能不提到萧何,这位对刘氏忠心耿耿的萧丞相,既救了韩信,又害了韩信,说穿了还不就是为保住自己的功名?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人怎样看你呢?在刘邦眼里你是功臣,那是他哄你的,因为你不过是人家手里的一粒棋子而已。韩信是个特别自我的人,他的功名立马就烟消云散了;萧何是个没有自我的人,那功名也就无所谓功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