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8001300000164

第164章 曲玉管

柳永

陇首云飞[1],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2],千里清秋,忍凝眸[3]?杳杳神京[4],盈盈仙子[5],别来锦字终难偶[6]。断雁无凭[7],冉冉飞下汀洲[8],思悠悠。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9],永日无言[10],却下层楼。

【注释】[1]陇首:高丘,山头口。[2]一望:极日远眺。关河:关隘与山河。[3]忍:怎能忍受。[4]杳杳:遥远渺茫。神京:宋都汴京。[5]仙子:古代诗文常用仙女代称美女,尤以指称歌伎和女道士为多,此处即指汴京中作者所熟悉的歌伎。[6]锦字:又称织绵回文。用窦滔、苏蕙夫妻的故事。前秦时,秦州刺史窦滔获罪被远牗流沙,其妻苏蕙作了840字的《回文璇玑图》诗,织于锦上赠给窦滔,抒发相思之情,词惎美女婉,见《晋书》。后代诗文中,常用来指代妻寄夫的书信。难偶:难以相遇。[7]断雁:鸿雁传书,这时指雁未担负起传书的任务。[8]汀洲:水边平地叫汀,水中的小块陆地叫洲。[9]消黯:黯然消魂之意。[10]永日:终日。

柳永(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青年时期常出入歌台舞榭,与“狂朋怪侣”过着“暮宴朝欢”的日子,受上流社会非难,屡试不第。仁宗景祜元年(1034)才中进士,但仕途坎坷,此后曾任睦州推官、官海晓峰盐场盐官,终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一生落拓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柳词内容多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音律谐婉,含蓄蕴藉,雅俗共赏。相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避暑录话》)。在慢词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有《乐章集》,收词二百多首。

【鉴赏】这词是作者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之一。

本词共分三层,前两层写登高所见、所思,融情入景;第三层忆昔慨今,寓情于事。

起首三句用云、日、烟波构成一副凄冷而开阔的图景。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巧妙地道出了时间、地点。“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梁柳恽的名句。“凭阑久”三字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孤独的心境,由此启下三句。“一望”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写千里关河,可见而不尽见,极写作者内心感受。明知远眺也是枉然,却还要凭阑久望,不忍离去,可见作者悲愁深重的程度。“忍凝眸”三字使满目的景色变得萧索凄凉,更增浓浓的愁苦滋味。

第二层意脉上紧承上文。“杳杳”极言其远,道出了愁苦的根源在于心上人远在汴京,难以相见。“盈盈”二字用以衬托仙子,倍增美感,同时,神京、仙子相互呼应,词境空灵。正因相思太深,作者猜想心上人也和自己一样受着痛苦的煎熬,即使织就“锦字”却因路遥没法寄予我。这三句,既为“凭阑久”作注,又暗点本词题旨。“断雁”三句,又由虚入实,再现眼前景色。鸿雁本可传书,但它们并未捎来只言片语,只慢慢地消失在苍茫的江天之中,空留下绵绵不绝的思念,“悠悠”深深地道出作者既得不着信又见不了面的惆怅心情。此景之中,相思更深入一层。

第三层是“思悠悠”的铺叙。用“暗想”追忆往事,昔日一次次幽欢佳会转瞬间变成了今日的痛苦离别。“岂知”二字凝着作者几多无奈,几多失意,“阻追游”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遗憾呵!然后笔锋一转,又从沉思中醒来回到当前,指出这种“忍凝眸”、“思悠悠”的情状,并不是这一次,而是“每登山临水”都要“惹起平生心事”,满怀心酸。这满怀愁绪又向谁倾诉呢?只能在“黯然消魂”的心情下,长久无话可说,走下楼来。“却下层楼”,遥接首层“凭阑久”,全词血脉相通,浑然一体。

刘熙载《艺概》说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这首词的显著特色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但在情景结合次序上又有所不同。第三层侧重铺叙,似乎没什么技巧,却包含炽热的情感,这正是柳永的特色,其他作者所难以企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