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8001300000015

第15章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2]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3]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4]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5]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6]

【注释】[1]兰山:在襄阳西北。篇名一作《秋登万山奇张五》。张五:名子容,唐先天二年进士,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为孟浩然的同乡至交。这首诗写登高思友之情。[2]“北山”二句:化用陶弘景《应诏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写张五隐居在北山。北山:北面的山。隐者:当指张五。[3]始:作“试”。[4]兴:兴致。[5]荠:一种野菜。[6]何当:何时当能。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月、日都是九,故称重阳节,以为宜于长寿,所以有登高、赏菊、亲友聚饮等风习。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了四十多岁时曾往洛阳、长安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曾与众名士联诗出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满座惊叹,皆为之搁笔。(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招致幕府,后又归隐故乡,不久便病故。其友王维画像于郢州刺史亭,世称“浩然亭”,后改为“孟亭”。

孟浩然一生沦落,却是初盛唐过渡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指出“到孟浩然手里,对初唐的宫体诗产生了思想和文字两种净化作用,所以我们读孟的诗觉得文字干净极了。他在思想净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当与陈子昂平分秋色,而文字的净化,尤推盛唐第一人。由初唐荒淫的宫体诗跳到杜甫严肃的人生描写,这中间必然有一段净化过程,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风格”(《闻一多先生说唐诗》)。李白《赠孟浩然》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其六)。孟浩然现存诗二百六十多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排律又最多。他运用格律的形式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孟浩然逝世后,好友王士源出版《孟浩然集》三卷,后《全唐诗》辑录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较多反映山水隐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谐优美的意境,独具风格,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只是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没有涉及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鉴赏】此诗是思念友人之作,写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相扣,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第一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诗句中脱化而来。

第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进一步显示友情的真挚。

此诗创造了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特别是前四句既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着力描写景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平淡而自然,展示了农村的静谧和自然界的优美。这充分体现了“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语)的孟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