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8001200000017

第17章 七哀诗(其一)

王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1],豺虎方遘患[2]。复弃中国去[3],委身逅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4]。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5],喟然伤心肝[6]。

【鉴赏】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密招凉州董卓的地方军进京平十常侍之乱,事败何进被诛。但不久董卓兵进洛阳,掌握中央大权。初平元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数百万人入关,焚烧洛阳,一路任意烧杀掳掠,以致积尸盈路几百里荒无人烟。初平三年,王允策动吕布,谋杀了董卓。董卓部将李催、郭汜等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围攻长安,任兵肆意掳掠,吏民死者不下万人,王粲作七哀诗,记录此事。

[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3]中国:中原地区。[4]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5]《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6]喟然:伤心的样子。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血淋淋的现实生活,抨击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希望有贤君圣主来治理国家的强烈愿望。

全诗共二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诗人离开长安,远去荆乡避难。“西京乱无象,豹虎方遘患”,两句直入诗题,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长安战乱的全貌,并点明远离中原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两句中的“中国”是中原的古称,这两句指明离开长安的去向,投奔荆州,诗中不用“荆州”而用“刺蛮”两字,明显表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无奈和幽怨。“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二句互文见义,形象展示了离别之时和亲友生离死别的场景。

“出门无所见”以下十句为第二层。诗人通过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具体地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重重苦难。“白骨蔽平原”,是作者见到的悲景之一,路边积尸累累,铺满荒原。“饥妇弃子”是作者见到的第二惨景,写得极为详细。母子亲情,本是最难以割舍的,所以母亲频频回顾,但她仍抹着眼泪狠心而去。这种情景,强烈震动诗人的心弦。当最后的妇人诉说“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时,诗人再也不忍目睹眼前这凄苦之景,只能“驱马”离去了。这一层把战乱之下人民白骨遍野,哀鸿满地,抛妻弃子,不知身死何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满含悲愤地道出,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诗歌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站在霸陵高处,思潮滚动,想到当年的文景盛世,百姓安乐。而今长安却战火连连,百姓苦难沉重。于是在最后两句,“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期望有贤君来结束战役,保持稳定和平的局面,这种急迫的心情自然地在结尾处流露出来,更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该诗格调悲凉,感情浓重抑郁,刻画细致形象,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不事雕琢,质朴而具有极大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