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骞
【原文】
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
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
靡靡露方垂,晖晖光稍没。
佳人复千里,余影徒挥忽。
【鉴赏】
望月怀人,从《诗经·陈风·月出》发轫,至“古诗十九”之“明月何皎皎”,月亮成了怀远思人的意象,凝聚成一种积淀的审美意识,而广泛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乃及以后的作品中。此首便是其中之一。
“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一天过后,入夜自然困倦,而此言“未云(不可以说,犹言感觉不到。)疲”,全因夜晚清静宜人。篇首的“清”字,自含清凉如水的明月在,良夜如此,则使人兴致悠悠。另外,探后结末“佳人千里”看,怀人心忧,睡意全消。好在良辰美夜,似可排遣,挂帘步出,以抒情怀。“聊”字衬出无可奈何之意。
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上言帘日”珠,此谓潭日“玉”,这自非普通居所。泠泠,清凉冷清的样子。潭水被月光所照,给人泠泠然清寒渗凉之感。“泠泠”写水,也折射出月光来。其实,乍出屋外,一切都在月光的笼罩之中,只是潭水反光粼粼耀眼,最容易看到。一弯明月倒映于明净清凉的水中,更显得潭周围的堤石洁白如玉,潭水清然剔透。月映水中,不说“映出”,而日“见”,隐隐提动庭院跏蹰者。这里写景不涉及人,却似可想见月下徘徊者。如果说上句借水写月,那么这旬则是以月写人。清夜明月,如果佳人在旁,当并肩漫步,或清樽共对,而今却独敛见月之眉,无论是“俯视清水波”,还是“仰看明月光”,都使人郁郁悲思,对月伤心。
五、六句也纯然写夜景,从物象中传递出夜晚时光的消逝,和“泠泠”两旬乍出居室所见不同。“靡靡”,迟迟。夜深露重,积露成滴,以此点明夜深,又借夜深点出人之不眠。宛然可见个呆呆遐想的人儿在,他(或她)感觉不到夜露寒气的侵袭,而只是情之痴痴地凝视月亮“晖晖光稍没”。明明之月,眼看着摇摇西坠,光线渐渐黯淡,美景不长,令人怅然。“稍”、“方”具有时光的流速感,悠悠然撞人心怀。
“佳人复千里”一句,方点明怀人心事,回应首句,剔明“未云疲”之缘由。佳人不在,且“复千里”,山川悠悠,道路漫漫,思得一见何能?这就逼出来旬“余影徒挥忽”。斜月西下,余影瞬息间飘忽而匿没。着一“徒”,见出“月去人不来”的惆怅,也映显出他(她)或伫立、或静坐。总之,在注视着那西沉之月,两眼炯炯,依然是“来云疲”。情绪黯然,似在疑思,好景为何不长,佳人为什么不在。这情景使人想起曹丕《燕歌行》其一的结尾:“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余味悠悠,溢于言外。
题目是“视月”,诗不纯写夜景、月光,而映带出视月之人。月色千里同照,清冷的静夜,使人自然遐想遥远,神荡心移。诗人把“我”置于溶溶月光之下,衬托出幽悠不尽的辽远情思。境界清淡空灵,情调幽隽微婉,犹如秋夜朦胧的月光下,听草虫独奏。特别是“映见蛾眉月”一句,写月,写视月之人,笔触之轻盈和月之婵娟及人之怅惘协调、吻合无间。全诗写使人遐想的月、遐想的人,也使读者遐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