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84

第84章 后记封建社会好

从学术上定义,“封建社会”不应该指秦汉宋明清这些朝代,而是指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本书所总体囊括的时段。而秦汉明清,属于皇权专制社会罢了。

商周,包括周朝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把一块块土地分封给卿和大夫,而不是皇帝派官吏直接管理这块土地。

就像现在有很多很多国家直属的县,在当时都是归某某大夫的封邑。甚至一个卿,有数十个大小城邑的封邑。

这些卿大夫因为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就有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和个性尊严,有着对原则的追求。春秋战国的舞台上,那些感动人的故事,其实都是这些卿大夫所演出的,并非普通老百姓。

当然战国时代,如苏秦、张仪、商鞅、吕不韦、李斯,都是布衣平民出身了,战国是分封制瓦解而向皇权专制帝国过渡的时段。这时候的布衣,往往机巧多一些,不怎么讲原则,以张仪、吕不韦、李斯为例,就可以看出。而从前春秋时代不是这样的。

后来的唐宋明清的皇权专制社会,没有封邑了,官僚们也就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整个国家和民众可以说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大家在皇帝面前都是一样平等的“奴隶”。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其精神境界也往往低下了。

秦汉时代,承从前春秋战国的余烈,人还多刚阳个性和耿直的原则精神,即便到三国时也是如此。秦汉人的狂悍、忠勇、诚信、孝义,在周边异族眼中熠熠生辉,和后来宋明时代异族眼中的懦弱中庸的汉人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随着专制力度不断加强(从前分封制下,国君的专制力度是弱的,没法抛开有众多封邑的卿大夫来专制),人们发生性格改造,越发圆滑、机巧、惟利主义乃至讲求“唾面自干”了。而不自尊的人如何指望他尊重别人的权益和承担义务呢?种种的“劣根性”都由此产生了。鲁迅所谓的“劣根性”,其实就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

所以,封建社会(商周含春秋)其实相比于皇权专制社会,有其美好之处。当时,当国君的,不能霸道。

前天在飞机上我看黑格尔的书,他眼中的中国人,被描述得很不堪。黑格尔是与中国的乾隆同一个时期的,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到了专制的极致,于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降到了极低。黑格尔说:

“在中国,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由于他们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他们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可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道德放任的意识又可以从佛教的流行里得到证明;这一个宗教把最高的和绝对的--上帝--认为是虚无,把鄙视个性、弃绝人生,当作是最完美的成就。”

“这儿没有一种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的王国。能够称为科学的,仅仅属于经验的性质,而且是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专门适应国家和个人的需要。”

“至于其他各种科学,并不被看作是科学,而作为知识的枝节来裨益实际的目的。中国人对于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以前虽然享有盛名,但是现在却落后得很远,有许多的事物,当欧洲人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中国人早已知道了,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加以利用。”

“他们还不能够表现出美之为美,因为他们的图画没有远近光影的分别。就算以为中国画家摹拟欧洲绘画(其他一切,中国人都善于摹拟)居然惟妙惟肖,就算他很正确地看到一条鲤鱼有多少鳞纹,满树绿叶有几种形状,以及草木的神态,枝桠的飘垂。--但是那种‘崇高的,理想的和美丽的’却不属于他的艺术和技巧的领域之内。”

“他的显著的特色就是,凡是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概都离他们很远。”

黑格尔的意思是,由于专制,导致了中国人没有精神上的独立完整人格,所以撒谎,没有荣誉感,并且在科学、艺术、宗教信仰上,根本就不可能走出多远。

也许民族主义者看了这些会非常气愤,但是我却认为老黑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黑格尔的观点,刚好也相合于我近年来随着写作中国古代故事而日渐已在脑中形成的一个观点:即,人性不是由人种或者天生决定的,而是专制的社会结构塑造成了的,或者其他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其他的人性。是形势大于人,形势塑造人性。而不是教化可以改变人性。

但是,黑格尔并不知道,中国人并不全是他所描述的那样的,在先秦时代,我们中国人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黑格尔看了先秦的书和故事,他不会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候的人吧,不能说那时候的人是那么无耻和爱撒谎吧。而春秋战国时代的科技和艺术活力,也是世界上有目共睹,被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与希腊文明并驾齐驱。

司马迁描述的整个《史记》,大半是关于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留意这个时段,总是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