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83

第83章 游侠列传(游侠们的故事)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禁,也就是法的意思。)但是,游侠虽然行为有不合于正义和法令,但是他们言必行,行必果,已经做的承诺必然兑现,不吝惜自己的身躯,以赴他人的困厄,等到帮着别人救之出于困亡之后,又不骄矜自己的本事,羞于称伐自己的恩德,这大约也是可取可赞之处了。

鲁国的朱家,是汉高祖刘邦时候的人,鲁国人都以学儒而闻名,但朱家以侠闻名,他所收留藏匿救活的豪士达数百人,其余的常人则不可胜数。但是终究不自伐其能,自称其德,他所施救帮助过的人,他唯恐再见到他们(以免受他们的恩报)。季布是项羽的部将,数次追杀刘邦,刘邦当皇帝后购求季布,朱家收留了季布,并且帮助他解脱了罪责,得到刘邦饶赦,等到季布尊贵当了大官以后,朱家却终身不与他相见。自函谷关以东之人,无不伸着脖子愿意跟他交往。(朱家主要是藏匿犯法逃亡的人,这也是游侠,所谓任侠,就包括收留被政府捕捉的人,出于义气而救他。)

楚田仲也以侠闻名,喜欢舞剑,把朱家向父亲来事奉,自以为行事不如朱家。楚田仲死后,洛阳有个剧孟,也以任侠显名诸侯。当时,吴国楚国造汉景帝的反,太尉周亚夫去迎战,到了河南,得到剧孟也来投奔他。周亚夫欢快地叫说:“吴楚造反却不知求取剧孟,现在剧孟来了我这里,我知道吴楚是无能的啊。”(可见剧孟在民间之有影响力)。这话传出去,天下骚动,周亚夫得到剧孟,犹如得到一个敌国来降。

剧孟的行事很类似朱家,而他却好赌博,以及其他当时的无赖少年喜欢玩的游戏(斗鸡走狗什么的)。剧孟的老妈死的时候,远远近近跑来给他送葬的有一千辆车(可见,黑白两道结交甚广)。但是到了剧孟死的时候,家里的钱财才不过十斤金子(钱都用于结交了,任侠就在于花钱救人,结交江湖)。

这时候,济南国的琛氏、陈城的周庸,也有豪侠闻名,汉景帝听说了,派酷吏尽数杀光了他们。此后,代国的诸白氏、梁国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兄、陜地的韩孺,又纷纷复出。

郭解,是魏地的轵城人,他爸爸就是为任侠,被汉文帝诛死(老收留政府通缉犯,能不杀吗)。郭为人短小精悍,不爱饮酒。少年时候凶阴,一旦不快意,就亲手杀人,所杀死的人甚多。他干的诸如舍命为人报仇,收藏在逃犯,抢劫剽掠,私铸钱币,偷挖古坟,那是不可胜数(就差贩毒了)。但是年长之后,就改了,行为节俭,以德报怨,厚施别人而从别人那里索取甚少,救了别人又不炫耀功劳,但他心中,为了一点睚眦小事就要发作,则还是跟少年时一样。而少年们向慕他的行事,也经常替他报仇,把他恨的睚眦小事的仇人给杀了,并且不让他知道。

郭解的的姐姐的儿子,倚仗郭解的势力,跟人喝酒,强灌别人,对方怒了,拔刀杀了他。郭解的姐姐逼着郭解去给自己的儿子报仇。郭解派人查到这个人的藏匿之处,这人没办法了,过来见郭解,讲了事情经过。郭解说:“你杀的应当,我这外甥理亏。”于是放这人走了。外人闻知,更称赞郭解的义气,而更来依附他。

郭解出门的时候,老百姓都得躲着他。有一个人独翘着脚坐着,倨傲地看他,郭派人问得这个人姓名,他的门客要去杀了他。郭解说:“我在乡里住着,有人不敬我,这是我德修的不够,他有什么罪呢?”(这按他少年时的脾气,肯定要去杀了他。)后来,郭解又偷着嘱咐地方官:“这个人,你得对他好点,征徭役的时候别征他。”后来,数次征徭役都没有征这个人,这人很奇怪,跟官吏一打听,才知道缘故。于是,这人就光着膀子,肉袒前来郭解家谢罪。诸少年听说了,更加向慕郭解。(所有这里说的少年,都是指任侠不务正业的少年,类似现在我们说的小弟。)

洛阳有两家人互相仇恨的,当地贤豪来解劝,数十拨来解劝的,他们都不听。郭解就从轵县偷着半夜去到了洛阳这人家,劝他不要互相仇视了。这家人勉强听从了。然后,郭解又地这家人说:“我听说,洛阳诸公来劝你,你都不听,现在幸而听了我的。但我奈何可以从别的县跑来,夺了贵城中的贤大夫的权呢!”于是,夜里又偷着离去,不让人知道,并且还嘱咐这家:“你且不要听我的话跟他和解,等我走了,待洛阳豪贤再来劝说你,你再答应。”

(这件事,说明郭解为善不欲人知,跟朱家的行事是一样的了,和司马迁推崇的其他的侠者的行事也是一样的了。而且,还很有地盘意识,不能到别的码头上去捣乱。呵呵。)

郭解执礼也非常恭敬,去县衙的时候,不敢乘车而入。去别的郡,替别人办别人所求他的事,能办的成,就极力办,办不成,也让各方尽量满意,然后,才敢接受对方的酒食招待。诸公(贤豪们,有势力的人)因此更加看重郭解,争着愿意帮他。他县里的少年和附近县的贤豪,夜里来拜访他的常常十多辆车次,还请求把郭解的门客接来替郭解养着。

后来,皇上把豪富家族迁徙去茂陵居住,以避免他们对地面影响力太大,从而加强中央集权。郭解家穷,达不到三百万的家产,不该迁徙,但是官吏害怕,觉得郭解很有影响力,不敢不迁徙他。大将军卫青于是找汉武帝求情,说:“郭解家穷,达不到迁徙的标准,别迁他了。”汉武帝说:“一个布衣,能让大将军为他求情,这可不是穷家。”于是,还是把郭解给迁徙了。当地诸公几千人给郭解送行。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做县掾,是他上报把郭解给定为迁徙的,于是,郭解的哥哥的儿子,就偷着杀了去,砍了这杨县掾的脑袋。因此,杨家和郭家结仇。

郭解入了函谷关,到了茂陵,关中贤豪知道不知道的,听说了郭解的声名,都争相与之交欢。不久,又有人把杨季主给杀了。杨季主的家的人上书,到了皇宫去告,结果刚走到宫阙大门下,又被杀了。这都未必是郭解唆使的,而是人自愿替郭解干的。

皇上听说了,于是命人抓捕郭解。郭解逃亡,一路上逃到哪里,都以真名相告,人家也多愿意收留他。但是最终,他还是被抓住了。经过审判,发现他杀的人,都是在大赦以前的了。按道理都应该不追究了。结果又出了件事,上边派使者到轵县调查郭解,有个当地儒生陪着这使者坐着,旁边有宾客赞誉郭解的,这儒生说:“郭解专门以奸犯法,哪算得上贤!”郭解的门客听说了,就跑去杀了这儒生,割了他的舌头。

官吏又以此来责问郭解,郭解实在不知道这桩命案,杀人者也一直未能查处是谁。于是,官吏上奏,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是布衣,却任侠行权,因为一点睚眦小事就杀人,郭解虽然不知道这事,但这罪比郭解亲自杀了那人,还严重。应该判大逆无道。”于是把郭解一家和兄伯一家都族灭了。

不是以杀人罪论处,而是以大逆无道这种类似“危害公共安全罪”而杀了。

这以后,做侠者的人甚众,但多傲慢而不值得称道。然而,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的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郡的郭公仲、太原郡的卤公孺、临淮郡的倪长卿、东阳县的田君孺,虽然是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而长安四出之道的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以及南阳的赵调等人,则不过是盗跖而居住在民间的罢了,何足道哉。这事对从前朱家这样的侠者的羞辱啊。

太史公曰:我观郭解,相貌不及中等人,说话也没什么奇异的,但是天下无论贤者还是不肖者,相熟不相熟的,都慕他的声名,自称是侠的都引他以为招牌。谚语说:“人们想慕荣名,岂有穷尽。”唉,可惜啊。

笔者案:纵观司马迁说的这些侠者,自己会不会舞剑倒是次要的,主要是能召集一帮人,形成一股控制势力,其中如朱家、郭解者流,则做事还遵从道义,能施德,能低调谦逊,能救人,乃至社会主流都慕从他的声名。

司马迁说的侠,或者任侠,特点是不看重钱财,倾尽钱财结交各路人物,并且还要从品行上修砺自己,从而名施于天下,从而有了影响力,随之办些各类事情,其中有仗义助道的事情,如朱家、剧孟、郭解之徒,帮着调解民间纠纷,救助落难的人物。但这种仗义助道的事情,往往有时又蔑视法律。而那些有了影响力,但做的都是些民间盗跖的事情的,则司马迁视为侠的败类,不值一谈了,近乎现在的黑社会头子罢了。

不管是好侠、坏侠,都是政府打击的对象,因为他侵夺了政府的职能。不过司马迁还是看到了这些侠的品行和行事上的可取之处,为之做传。

当政府无能的时候,人们穷极无告,常常希望天上飞下来个侠客,替我们主持正义,这种心思,大约也就成了后来武侠小说的滥觞之原因了。只不过武侠小说上的侠,是凭着武功而获得了替政府行职能的能力,而真实世界中的司马迁笔下的侠,则是借着交友和个性魅力,笼络了大批跟随者,成为具有调理地方、左右民事、救急助难的人。至于他们剑术如何,并不是重点。实际上,张良在山东下邳的时候,也“为任侠”,以张良那么差的体格,怕是不怎么能舞剑。但是张良出身贵族,有钱,是可以“为任侠”的。

任侠之风虽经政府打击,但在汉朝一直是个风尚,到最后的东汉末年,曹操、袁绍、袁术、张邈、刘备,年少时都是好“任侠”的,只是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随即做出了远超越朱家、郭解之类的功业。

而秦汉之际史书上常提到的“少年”“恶少年”,包括陈胜反秦时期的,其实正是追随这帮侠的人。

秦汉之民风强悍,所以侠与少年在民间颇多,这也体现了汉朝人令人敬佩,令外族畏惧的刚硬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