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70

第70章 蒙恬列传(蒙恬的故事)

蒙恬的祖上是齐国人,他爷爷蒙骜,曾经做秦昭王的上卿,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的时候),蒙骜作为大将,向东攻击韩国,夺取豫西走廊的成皋、荥阳,建立了三川郡。次年,又北攻赵,夺取三十七城。到了秦王政三年,蒙骜又攻韩,夺十三城。五年,攻魏,夺二十城,作置东郡。到了秦王政二十三年,蒙骜的儿子蒙武作为裨将,配合王翦攻楚,大破楚军,杀楚将项燕。二十四年,蒙武单独攻楚,俘虏了楚王。

两年后,秦王政二十六年,蒙恬作为蒙武的儿子,攻齐国,大破齐国。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又派蒙恬带领三十万重兵向北攻击胡人和匈奴,占领河套之地,又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当此时,蒙恬威振匈奴。

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也非常信任和看好他,封他为上卿,出门就做秦始皇的保镖(车上的车右),入门就在御前一起议论。所以,蒙恬常做外战而蒙毅常做内谋,即便诸侯将相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赵高,是个犯罪家属出身,他的妈妈犯了罪,所以他出生在隐宫,所以世代都是卑贱的。秦始皇听说赵高把法令研究得很通,就让他做中车府令(分管宫内的车辆)。赵高于是有机会私下奉承交接公子胡亥,教他怎么断案子什么的。有一次,赵高曾经犯了什么“大罪”(可能是偷了宫女的内裤),蒙毅毫不客气地把他判了个死刑。后经秦始皇宽赦而免,因为秦始皇觉得他有才,可惜。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他出巡回来的路上在沙丘驾崩了,群臣都不知道。这时候,赵高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商议,立胡亥为太子,假做诏书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很乖,尊诏自杀了,蒙恬还不肯死,上书请示,要求确认一下这事。使者把蒙恬关在监狱里边,等待上面的消息。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就打算不为已甚,放了蒙恬。赵高生怕蒙氏掌权用事的话,自己倒霉,于是拼命说蒙恬坏话。

这时候,蒙毅还在朝中,赵高觉得也要法办蒙毅,于是又对胡亥说:“蒙毅当年力主让扶苏当太子。请陛下杀之。”胡亥听了赵高的话,于是把蒙毅也关进监狱。

随后,下葬了秦始皇,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越发得到秦二世的亲近,成了秦二世依赖的红人了,于是又拼命说蒙恬、蒙毅的坏话。秦二世一时犹豫,还不肯杀蒙氏兄弟,大约觉得蒙氏是国家的栋梁,杀了等于自断手臂。

于是赵高日夜诋毁蒙氏兄弟,寻求蒙氏的罪状,把蒙氏蒙得又黑又坏。

秦二世想,既然是这么坏的人,还跟我不一条心,那就杀了吧。

秦二世遂派使者去监狱杀了蒙毅,蒙毅在死前说:“纣王杀比干而不知改悔,商朝遂亡。你们杀我,也等着亡国吧?”

事实也将印证这一点。蒙氏家族的灭亡,是秦王朝衰亡的开始。

秦二世又派使者去监狱杀蒙恬。蒙恬说道:“从我爷爷起,子孙三代为秦国效力,积累功劳和信义。现在我领兵三十余万,虽然我现在被关在监狱里,但只要一声令下,足以背衅秦朝。但是我宁可自己嗣也要守着信义的原因,就是不敢侮辱先人的教诲。我给你们讲个周公的故事吧。这故事有点长,请你们假借我片刻,一会儿就完。从前,周公旦喜欢背着筐,让襁褓之中的小孩周成王坐在筐里,周公旦坐在王位上,身后背着这孩子,代替这孩子周成王听政。小孩周成王被背在后面,长期见不到阳光,终于得了‘见光死’的病。”

“小孩周成王病得奄奄一息,马上就要被天神召去当书童用了。周公旦于是剪掉自己的指甲,投入河里,向天神陈情说:‘我周公旦多才多艺,最适合侍奉天神了。小孩周成王五音不全,才艺表演五个红灯,恐怕侍奉不了您天神。您还是把我召了去吧!这不,我特意把指甲剪了,您吃我的时候,不牙碜’。”

“经过这么一番祷告陈情,天神倍受感动,居然撤销了对小孩的诅咒。小孩周成王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过了些年,小孩周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受流言蛊惑,大怒之下,要杀周公旦,说周公旦谋反。周公旦不傻,卷着行李跑去了楚国。”

“不久,周成王去国家图书馆里看文件,却看见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得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讲话稿。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模糊。赶紧把周公旦请回来重新在老干部处安置。”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天子也是会犯错误的,犯了错误只要及时纠正就行。周成王及时纠正了,大周朝照样繁荣不息。商纣王没有及时纠正,身死而国亡。我之所以迟迟没有自杀,就是想给当朝皇帝一个及时纠正错误的机会。并不是我蒙恬贪生怕死,你们知道吗?”

蒙恬讲的很有文化啊。其实蒙恬满喜欢读书写字,他还改进了毛笔的结构--当时流行兔毛笔,蒙恬做成了鹿毛作芯、羊毛为边的笔,笔力刚柔相济。

蒙恬最后说:“但我还是想对天子有所进谏--也就是我刚才所讲的这个周公的故事,请你们把它传话给当朝天子。他听了之后,如果他还要再杀我,我死亦无恨了!”

使者也很动感情,说:“我们没有那个权限,不敢传话。”

唉,遇上这么个使者,活活把人气死了。没有权限不早说啊!

蒙恬喟然而叹:“我何罪于天?就这样一点错都没有地,却死了吗?”他觉得,能有个理由而死,也算死得不窝囊。

良久,蒙恬慢慢说道:“是的,我有罪固然当死,我修万里长城,难免有的地方绝了地脉,我也算是有罪,可以因此而死了吧!”

他勉强给自己找了一个可死的理由之后,仍不免心情悒郁。但是,找不出更该死的理由了,蒙恬遂大呼一生,吞药于肚,再不发一语,终于变色身颤而气绝。

太史公曰:我到北方边境去,看见蒙恬所修的长城亭障,堑山堙谷,与直道相同,实在是请用百姓的民力啊。当时秦朝刚灭了六国,天下人心未定,伤者尚无复原,蒙恬作为名将,不能去强谏秦始皇,以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修建和谐社会,却阿附秦始皇的意思,去兴建这样的事功。如今他兄弟遇诛,不亦宜乎?怎么会怪到地脉上去了呢?

笔者案:司马迁的意思是,蒙恬不知规谏秦始皇,导致秦朝随后的政治混乱,自己也被杀,这是从前不进谏酿成的苦果啊。蒙恬找不到自己的这个罪过,却归罪于自己破了地脉,不是死也没明白吗?

司马迁在此责怪蒙恬,没有“强谏”秦始皇。

司马迁在给王翦作传的时候,也是责备王翦不能强谏秦始皇。为什么司马迁总是汲汲于责怪他们不能强谏呢?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好大喜功,跟秦始皇一样。他北征匈奴,搞得天下户口减半,民不聊生,只好人吃人,“人复相食”,形势非常严峻。司马迁位卑言轻,不能去越职议论。他更恼怒的是,当朝将相们,也尸位素餐,不置一词,不敢提出任何异议。

司马迁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牢骚,于是借古讽今,责怪秦之重臣(王翦、蒙恬)不能“强谏”,以讽当朝重臣。

但是,看看还是没有效果,他就自己上了。

正赶上汉武帝就李陵事件问他看法。司马迁可逮着机会了,可以讲当代的事了,于是哗啦哗啦说了好一大段,夹杂着压抑已久的不满,终于给自己搏了一个“诬罔”(就是乱说)的罪名,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出来之后的司马迁,变得半阴不阳,丢了半条命,这才算踏实了。

可见,进谏是多么的难啊。

即便遇上汉武帝这样的“圣主”,不小心触错了他哪一根“圣筋”,进谏者一样也被投豺喂虎了。

不改变君主专制的机制,单靠群臣进谏,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