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66

第66章 秦始皇本纪(秦朝的故事)(1)

当我们描述完了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们的故事,我们继续按照历史的脉络,讲公元前221年后我国的历史吧。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王秦王政终于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上书:“从前的五帝,地方不过千里,下面的诸侯,多数也不怎么听话。现在陛下指挥义兵,把那些坏的国君都给杀了,平定了天下,以海内为郡县,这是比五帝还大的功绩啊。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您就叫泰皇吧。”

秦王政说:“泰字不要,换上上古的帝字,就叫皇帝吧。”于是,自称为始皇帝,后代就按自然数数,从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传之无穷。

同年,丞相王绾又来提合理化建议:“现在刚刚攻破诸侯,燕齐楚这三个地方远,不设个王填在那里,不好镇住,请皇上立自己的儿子们去那里当王吧。”意思是在局部地区搞分封。

群臣听了这个建议,都觉得好。唯独廷尉李斯出班陈奏,说:“不好。从前周武王所封的同姓诸侯甚多,最后血脉越来越疏远,就互相跟仇敌一样打起来了。周天子都管不了了。如今海内都是郡县后,天下没有二心,这是安宁的办法啊。”

秦始皇说:“有道理哦。天下互相苦于战斗不休,就是因为有王侯。现在天下初定,再立封国,那不是又要闹战争吗?廷尉说的好。”

其实,秦朝当时刚刚兼并得到天下,一些远方地区的人还不服,以当时较低的信息调查反馈流动速度、命令执行能力和落后的物质技术,位于陕西的中央对这些遥远地区的控制难免力不从心,不如派一些封王过去就近统治,通过直接管理,不至于闹出大事。

有人说,派官员过去不一样可以控制地方吗?未必。地方官在当地是外地人,而且要有升迁调换,在地方不会树大根深,如果他是个郡守,他下面的各县县令,都是中央任命的,不是他任命的,不会死活效忠于他,而隔壁郡的郡守,打仗也好,办事也好,更不听他的了。而派一个皇子过去,作为诸侯王,对当地民众的心理震慑作用和实际控制能力,是远大于郡守的。

但是,这些诸侯王,无论如何,也确实会有秦始皇和李斯所担心的,未来互相之间掐架。秦始皇和李斯因为这一点,就不愿意再搞诸侯分封。

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彻底结束了分封制。

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都聚到咸阳,都熔化了,铸造了铜人十二,每个都重上千石,放在皇宫中。统一度量衡(以便加强对地方征税等),车同轨,书同文字。有把天下的有钱人(富豪、豪强)选了十二万户,都移到了咸阳。这样,避免在地方上形成离心力量。同时,仿照诸侯的宫殿,在咸阳北面的长坂上,建造大量宫殿,从雍门向东直迤逦到泾水,这些宫殿之间都有复道(就是凌空的通道,类似上飞机的廊桥)相连。从诸侯那里得来的美人宝器,都被放在这些宫室之中。

这些宫室是给谁用的呢?应当也不仅是供老秦一个人享乐的,被迁徙来的六国贵族,以及十二万家六国豪富,也许会用一些吧。另外,秦始皇既然决定不搞分封制,而搞郡县制,这对自己的子孙也是个牺牲。那就要他们极大的富贵,包括宫室。此外还有大量的功臣,不封王侯,但为了避免他们闹,那就也要厚加赏赐,也就得有宫室珍宝。

就这样,通过这些土木修造以及移民,当时咸阳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

下一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他去甘肃方向巡回了一次,并开始修治驰道。这种以咸阳为中心修出四通八达的驰道,供马车奔驰,相当于今日所谓高速公路。其规格是路宽70米,路面用夯土砸得很实,下雨也不起泥,两边每隔七米种树,向西最远到甘肃,东到海滨,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南、安徽、浙江等地。

秦始皇二十八年,他开始第一次向东巡行,来到邹地的峄山,和鲁国的儒生商议了礼仪,立下了石碑歌颂秦朝的德行。然后上了泰山,进行封禅,下山的时候,突然下了暴雨,他在一颗树下休息,随后为了感谢这树,封它为五大夫(官爵级别)。

于是又向东到了渤海,登上琅琊山,作为黄土地上长大的人,这是他第一次看见大海,大海这么大的东西让他非常惊异和快乐,于是就在山上住了三个月,天天看海。并且立了石碑,歌颂秦的功德。这时候,从前战国时代的齐国人徐福,听说秦始皇在琅琊山上,就上山来上书,说这东海里边有三个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们居住的地方,我可以带着童男童女,去这神山上找仙人,以童男童男为交换,仙人会给我不死药。于是秦始皇就给了徐福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去跟仙人做这人口和药材的贸易。

秦始皇回来的路上,又去南方到了湖山,渡过长江,来到湘山的湘君神祠。这次渡江,却遇上了大风,几乎翻船没能渡过去。秦始皇就在这湘山神祠里问身边的博士(属于儒生),说这湘君是个什么来历的神仙。博士说:“从前,尧帝有女儿,嫁给了舜,舜死后,他女儿就成了这湘君了。”秦始皇心想,是不是这湘君故意使坏,差点在江里把我淹死啊。于是秦始皇大怒,派出三千刑徒(劳改犯)把湘山上的树都砍了,露出了地上赭红色的土(那里红壤多),当时的犯人都是穿着赭色的衣服的,这就表示把湘山给治罪了。表示对湘君的惩罚。作为一个皇帝,神仙欺负了他,也不可以,也是犯罪。随即秦始皇回到都城咸阳。

次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再次东游,经过中原阳武县的博狼沙时,被盗贼给伏击了一次(张良干的),然后抓刺客,却没抓着,于是在天下大规模排查了十天,还是没有结果。秦始皇继续去东游,来到烟台,刻下石碑。

秦始皇三十二年,他又出去巡行,来到东海畔的碣石,并且派自己身边的方术士卢生,去寻找仙人和不死药。又派韩终、侯公、石生也去找仙人和不死药。随后秦始皇从北方边境巡视了一圈,回到咸阳。

这次从北方边境巡视,大约秦始皇了解到了一些匈奴的情况。他回来以后,卢生也回来了,卢生照旧没有能够找到神仙,不过他带来了一些鬼神的图书,里边说的都是鬼话。卢生把这些书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认真地看了,发现其中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觉得,这话意思就是将来会灭亡我们秦朝的,是匈奴人。于是,当年,他就派将军蒙恬征发大军三十万向北攻击匈奴,夺去了河套地区的土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他又征发亡人(就是曾经逃避税役而脱离户籍出走但是被抓回来的人)、赘婿(就是倒插门的女婿,但在当时是没地位的穷人干的,接近去去当奴仆)、商人,去向南攻打广东、广西和越南地区,之所以只派这种人,大约是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纯农夫吧。这帮人有五十万之众,攻占了这些地方,秦始皇把它设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同年,蒙恬在北方开始修筑长城。

这南北的战争和工程实在巨大,不可避免地耗费了民力,同时也动摇了秦王朝的社会稳定。秦朝的百姓们为了君王的“大欲”和流芳历史的“功业”(长城什么的),在官吏们的驱赶下,转徙奔波,疲于奔命,直到榨干身上最后一滴汗,耗尽家中最后一点财,终于弱者野死于沟壑喂乌鸦,而强者逃聚于山林为盗贼。而这成就的,不外乎就是几个大工程,和从南北无利可图的大漠野岭上,夺得了并不稳定的若干土地。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摆酒和群臣宴饮,有七十多个博士跟着大臣们也都一起祝酒。其中博士仆射周青臣的敬酒祝词说的很好,他说:“从前,咱们秦国地方不过千里,靠着陛下神圣,平定海内,打跑了蛮夷,日月所照的地方,无不宾服我们大秦。陛下以诸侯改为郡县,百姓人人自安乐,不会有诸侯引发的战争之苦,把这种模式传之万世。自从上古以来,没有人有如陛下这样的威德啊。”

这就总结了秦始皇的两大功绩,一是发动北驱匈奴,南平南越的打蛮夷军事项目,使得地球上的人都服气于我们了。二是在政治上,搞了郡县制的模式,于是不会有诸侯内战,人民都跟着享福了,而且这个模式,还可以传给一万代去照着用。

不过,这两大功绩,在六国之人看来,正是秦始皇的两大罪状,一是灭了六国社稷,断了六国王嗣,一是南北打仗,征兵征夫和税敛太多,民不聊生。呵呵。

因为周青臣总结的非常好,于是秦始皇把酒一喝,大悦。

其他博士也都称颂。

众人都谄谀到了这个地步,博士齐国人淳于越生气了,出来说到:“臣也有一句话。臣听说从前的商周天子,都把王族子弟分封出去,让他们的封国像树枝一样扶助着中央。现在陛下的儿孙却都是匹夫,没有分封为诸侯。一旦国家出点乱子,比如出现田常、晋六卿那样的权臣,将来谁当树枝来支着您呢?治理国家不学古代而能长久的,我是没听说过啊。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以加重您的过错(认为搞郡县制是过错),这不是忠臣啊。

秦始皇一听,于是命令群臣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发言。

于是丞相李斯说到:“过去的五帝,每帝的治国手法都不相重复,三代(夏商周)的模式也都互不相袭成,最后各自都获得了大治,说明不需要非得跟从前一样。现在陛下开创大业,建万世之功,这些东西,固然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说的是三代之事,那哪值得取法呢?那时候诸侯并争,所以厚金招徕游士,如今则是天下已定,法令都从中央一个地方出来,百姓在家就应该努力从事农工,士人就学习法令以避免犯法。可是如今诸生却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惑乱黔首。”

散了酒会之后,李斯觉得自己的意思还没说完全明白,就又给秦始皇写了个奏章,说道:“丞相臣斯昧死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它,所以诸侯都起来了,人说话也是都喜欢以古害今,装饰虚言以害真理,人人都觉得自己家的私学好,来非议上面所建立的。如今皇上已经并有天下,区别了黑白而定下了一尊(大约指定下了法家吧)。可是这些私学却一起非议法教(以法家的法令来教化和管理民众),每当他们听到法令下来了,就各自用自己的私学去非议它。入则心非(在家里时就在肚子里否定),出则巷议(在街上就大鸣大放),各自以指摘人主来邀名,跟上面不一样才算自己高,于是都带着自己的一帮人来造谤。如果这种局面不禁止,那么人主的地位就要下降,下面的人就要结党。所以还是禁止比较好。我建议,各种史书里边,不是秦国的史书的,都要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所收藏的,天下有敢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的,都上缴到郡守那里烧掉。此外,有敢聚众谈论《诗经》《尚书》的,就杀头,以古非今的,就灭族。官吏见到了而不举报,罪过与之等同。令下三十天还不烧的,就脸上刺字去做劳改犯。所不烧的书,有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另外,人们若要学法令,一定要以官吏做老师(不能跟私学家学,他们故意使坏,胡乱讲解乃至抨击法令,官吏不会乱教)。”

显然,李斯很反对当下人们这种根据自己的私学(私家传承的学派)来非议当前的政令的形势,并且这些私学多是基于古代典籍的。如果烧了这些古书,人们的各家私学,也就没了存在和发展的凭依。

《诗经》、《尚书》并不是文学书,而是饱含了古代传统政治思想。

秦始皇看了这个奏章,就圈了个圈,写道:“可。”

于是,书就烧起来了。

次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修筑了从陕西向北通到河套地区的直道,堑山填谷,工程甚大,这也是个军事工程,一旦边境有警,可以迅速动员军队和物资北上。秦始皇随后又在咸阳城外渭水以南修建新的皇宫,先修皇宫的前殿,叫阿房宫,这个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边可以坐一万人,宫内可以树五丈高的旗子。有徒刑(劳改犯)七十多万人,分成两部,一半在修这阿房宫,一半在修骊山的秦始皇陵。

总得来讲,关中(即函谷关以西的陕西秦本土)有宫院总计三百座,关外(函谷关以东的中原等六国地区)有四百多座。这些宫殿迤逦到了东海,在东海上朐立了石碑,说是“秦东门”。

同年,秦始皇还忙着在找不死药呢,虽然他的皇陵已经开始修起来了。

那个方术士卢生,于是又跑来向他报告:“这些年来,我们给您找不死药和仙人,总是遇不到,原因是有些恶鬼会妨碍他们。如果你去哪儿,旁人知道,恶鬼就也会知道,仙人们就不敢来了。所以,您要在哪个宫里住着,都不能让人知道,这样恶鬼找不到您,仙人就来了。咱就可以跟仙人要不死药了。”

看来,仙人是很腼腆的物种,怕见生人,怕见恶鬼。

于是,秦始皇就把咸阳内外二百多座宫殿,全用复道连接起来,就是架设在空中的类似飞机廊桥的东西,这样,他从这个宫走去那个宫,谁也不知道,谁也看不见了。秦始皇下令,谁敢泄露我的行踪,处死。于是,他去了哪里,在哪个宫,谁也不知道,恶鬼固然也不知道。这样,仙人就会带着不死药谈判来了。

秦始皇呆在这个二百多个宫殿连起来的迷宫里,等着仙人。有一天,秦始皇正在迷宫里玩鬼撞墙,突然看见丞相的车骑从远处过来了。丞相的车骑非常煊赫,秦始皇不太高兴,觉得他用车超标,于是嘟囔了几句。

当时秦朝的丞相设左右两名,一个是李斯,一个是冯去疾。这个超标的不知是其中哪个。但不管怎么样,该丞相听到秦始皇身边的太监转告后,立刻减损车马,不敢摆阔。秦始皇知道了,大怒,心想一定是身边某个人泄露了我抱怨丞相的话。“我不是说好了吗,不许泄露我在迷宫里的行动和举止。不然神仙不敢来了!我都已经下法令了。你泄露了我抱怨丞相的话,等于也泄露了我的位置!”于是案问当天在场的身边值勤太监和众侍者,是谁泄露的。大家都不肯自承认,于是秦始皇把他们统统全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