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62

第62章 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子的故事)

太史公曰:我读《孟子》一书,读到魏惠王问“怎么才能利吾国”,我不禁放下书而叹息。

原来,《孟子》一书中说,孟子去游说魏惠王,一见面,魏惠王就问孟子:“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孟子不高兴了,说:“如果你老嚷嚷利,当王的说,怎么才能对我们国有利,当大夫的说,怎么才能对我们家族(大夫家族有封地)有利,当士人的说,怎么对我自己有利。上下就会交相争利。为了利益,卿大夫就会上弑万乘之君,士人就会上杀卿大夫。如果把利排在了义的前面,那就完蛋了!但是,从来没有仁的人会遗弃了自己的亲人的,没有有义的人会把自己的国君放在脑后不管的(仁义的人会照顾自己的国君的利益)。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好了,何必讲利,这样大王您才太平!”

太史公接着说:哎呀,是这样啊,利是乱的起点。孔夫子很少说利,就是从根源上防止乱啊,所以孔夫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推崇利,国君、卿大夫、士人之间就会上下争利。从天子到平民,好利所导致的弊端,那是一样的啊。

孟子这里对推崇利的批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所以他推行的是仁义,你教大家仁义,大家就不争,上下也不会相抢相杀。

不过,孟子希望国君多讲仁义而使得臣子不上弑国君,而法家通过取缔分封,打击贵族,使得他们没有能力上弑国君,到底哪个更有效呢?法家确实是推崇利的,但推崇利一定会导致上下混乱交争吗?如果把利的分配的规矩都讲清楚,立清楚了法,比如谁对国家有功,就给谁官爵(利),把各阶层的权力和义务说清楚了,为什么会乱和争呢?

东方诸侯一直是讲仁义,但包括鲁国在内上下交争的混乱和弑君灭族什么的,从来没停歇过。法家在秦国搞利驱动的法令体系,也未见秦国就动荡和大乱。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讲利的,但也没见内部就起义和动荡。所以,孟子说的,乍一看很有道理,连司马迁都为之感叹,但是细想想,仁义的教化未必能使人不争,而利的推行,固然会导致交争和混乱,但那是孔子说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任地推行利的概念,如果定清规矩,则是驱动社会能进步的力量,何以言怨乱呢?

孟子说的,只是从理论上讲罢了。

孟子名轲,是邹国人,孟子生下来以后,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问妈妈:“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后来就去子思的门下学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学成之后,孟子就去了齐国,去用自己的学说游说齐宣王。

齐宣王说:“请您谈谈齐桓晋文之事吧。”

孟子不高兴了,说:“齐桓公、晋文公,是霸道,是以力服人。我们孔子之徒是不谈的这个的。在我孟子看来,当国君的正点是以德服人,行仁政!”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像我这样能力有限,品质也不是怎么好的人,能往下推行仁政,保民而王吗?”

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作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枝那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去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嘛!您有这样的仁心,都能对小动物发泄,为什么不能用到人身上去啊。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就是说,对自己妻子有仁心,对自己的亲戚兄弟有仁心,把它推广到更远更多的人身上,对天下人就都有仁心,这样推仁足以保四海。现在您的仁心已经到了禽兽,再推广到百姓,那不就是仁政了嘛?”

接着孟子又转了个话题:“请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笑而不答。

“你是不是想四面开辟土地,让秦、楚大国都跑来向您朝拜,最后成为天下之主呢?”

齐宣王用眼睛笑着点点头。

“如果是这样,那您现在兴发兵甲,武力杀伐,想用这个来实现这一点,那真是缘木求鱼啊(成语出处,意思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呢?”

“您想啊。如果我老家邹国人跟楚人战斗,有戏吗?”

“没戏啊,肯定输。”

“所以,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您以一国之众,想压服海内八国之大,不等于以邹敌楚吗,必有大难啊!”(意思是光打,是没把握的,搞出能让自己必胜的东西,是前提。)

“那我该怎么办啊?”齐宣王虔诚地问。

“您应该回到根本上来,去行仁政啊!仁者无敌!”孟子拿出了自己的学说,“如果您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的仕人都觉得您这儿有仁政愿意到您的朝廷上来立着,天下的农民都觉得您这儿有仁政于是拎着锄头都来您国,商贾也都愿意到您这儿来(因为您这儿地摊费低)。天下的人,都恨他们的国君都喜欢您,那谁还能挡得了您,您不就凭此战胜列国而王天下了吗?”(意思是,不光靠军事,而是搞仁政,使得人们都拥护自己,这样才能战胜所有其他国家。)

齐宣王说:“您等等,我理解力不是很强,我怎么弄,才能弄得让大家都来啊?”

“没有恒产人就不会有恒心,也不会懂礼仪,如果大家穷的要命,父母都养不起,他们哪会懂什么礼仪?所以您得行仁政,让大家生活好,具体行的办法您应该这样,五亩之宅,旁边种上桑树,这样,五十岁的人就能穿帛的衣服了;鸡豚狗彘这些小动物,不要失其时(别干预他的发情期),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之田,也不要夺其时(不要因为出去打仗而耽误播种),八口之家就可以饿不着了。然后再搞点学校教育,给他们讲讲孝悌的道理,那老同志就不用自己背着东西在大马路上走了(因为有雷锋)。您这儿的老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又知礼仪,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对于孟子的这一套行仁政、仁者无敌的理论,齐宣王怎么回答的,就没有记载,不知道了。

孟子的这个“行仁政”理论,可以看得出来,主要意思就是少累民众,少税敛、别老打仗耽误农时,从而让老百姓富足,这样就可以打败那些不行“仁政”的国家,于是“仁者无敌”。不过,相比于法家的富国强兵的办法,它显得太基本和初级了,而且,列国交争,使得各国君主不得不累自己的民众,想实行薄敛,如何可得?关键是怎么做更深的多方面改革,使得国富又能打仗。

孟子对齐宣王讲了一圈,齐宣王也任用了他为官,但是过了几年,还是不能执行孟子的意思,于是孟子离开齐国,又去了魏国。他对魏惠王也说了一套仁政的意思,还是那些意思,魏惠王觉得他迂远而阔于事情,说的都迂远不切实际,于是也没有任用他。当此之时,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国魏国用了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用了孙膑、田忌之徒,于是诸侯朝拜齐国。天下都忙着合纵连横,以能攻伐为贤能,而孟子说的都是尧舜夏商的那些模式,所以和君主的要求不合,找不到工作。

孟子回家待业以后,就和徒弟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传述孔子的意思,做了《孟子》七篇。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才来齐国游学,在齐襄王时,齐国的稷下学宫里边,荀子的年岁资格最老,于是三次当了齐国的祭酒一职,但是受了人谗言,于是去了楚国。当时楚国的令尹春申君派他做了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他也就从兰陵县下岗了,于是就住在兰陵为家。楚国人李斯曾经求学做他的弟子,后来做了秦国的丞相。荀子很愤恨当时的浑浊世界的政治,亡国乱君一个一个相随,不走大道而迷惑于巫祝这些鬼神之术,信祥瑞,鄙陋的儒者又拘于小节,像庄子那样的人又滑稽扰乱世俗,于是就论说儒家、墨家(信鬼的)、道家的好好坏坏,写了数万字的文章,随后死了,葬在兰陵。

笔者案:明朝皇帝朱元璋看了孟子老先生的书,被气得鼓鼓的,说:“倘使这个老家伙活在今日,岂能免身不死吗?”一千八百年后的人,要砍一千八百年前的人的脑袋。最后还是把《孟子》一书删了八十多处,方才发行。孟子讲仁政,虽然在战国时代帮不上多大忙,但对于安平的后代皇朝,讲讲总不是坏事,何以把朱元璋气成这样呢。应该是孟子文章中提到了:“国君视臣子辱土芥,臣子看国君如寇仇。”国君不好的话,杀了他如杀一个独夫,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孟子当时的君臣关系还不是愚忠和无条件的忠。

诸侯国君都觉得孟子讲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比如孟子主要强调是是仁政:少征敛、节用、别耽误影响生产,并说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但这就足以让国家富强,而王天下吗?客观上列国都需要打仗,不是进攻就是防御,而打仗就要征税,就要耽误民众生产。想行仁政,客观上不容易。这就要求学者提供一套更复杂的,既能使国家和民众富足,又同时可以打仗的治国措施,而孟子却不能贡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