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45

第45章 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吴起的故事)(2)

鲁国人有来给吴起说坏话的,说:“吴起这个人,是个猜忌和忍心的人。他年少的时候,家里有一千斤金子,他到处求官却求不到,把一千斤金子都给花光了,他的乡党就笑话他,他于是就把笑话自己的三十多个人,都杀了。然后逃出东门。他跟他妈妈诀别,咬着胳膊出血而发誓说:‘我不做了卿相,不再回卫国。’于是就去曾子那读书。不久,他妈妈病死了,吴起就是不回家奔丧。曾子都为这事很看不上他。他于是就离开曾子,学了兵法给咱国君干活,因为咱国君怀疑他,他就杀了媳妇以求当上将官。我们鲁国是个小国,这样却有了战胜之名,那么列国一定会因此来进攻和压制鲁国。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而国君用了吴起,那就是丢弃了和卫的盟国之好啊。”

这些乱七八糟的话传到鲁穆公耳朵里边,于是鲁穆公就又怀疑吴起,把吴起辞退了。

鲁国以政治品德看人,而不是事功能力看人,吴起在这里,耗着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吴起听说当时的战国首强魏国魏文侯善于用贤人,于是跑去应聘。魏文侯就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人怎么样啊?”李克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是如果指挥打仗的话,司马穰苴也不是他的对手。”魏文侯觉得能力比品质重要,于是任用了吴起为将,向西跃过黄河,攻击秦国的西河之地,拔取了五个城。

吴起做将官,能够跟最低级的士卒同吃同住,他在哪行军休息,睡觉连个席子都不铺(就睡地上),行军也不乘车,亲自裹着粮食背着走,和士卒分劳同苦。(其实这不光是分劳苦,也是为了体会士卒的感受,这样自己能随时知道士卒的体力如何,对于行军打仗做计划下命令,能下的准确。)有一个士卒长了疮,吴起亲自为他吮疮之脓,一口口地。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就哭了。人问他:“你的贱儿子得到将军来吮疽,这是多幸福啊,还哭什么?”这母亲说:“不是这个意思啊。从前,吴将军也曾为这孩子的爸爸吮疽,结果他爸爸打仗的时候奔不旋踵(不调转脚脖子,意思是不后退),终于战死于疆场。吴将军如今又给这孩子吮疽,我不知他是要啥时候死啊。所以哭啊。”

呵呵,看来这是家族遗传病了。

吴起善于用兵,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清廉公平,能尽得士卒之心,魏文侯因此就任命吴起做了西河郡的郡守,在西河之地以拒秦人。吴起扎根西河,二十年,把这里建设成了威压秦人的大前线。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继续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西边的黄河上泛舟飘荡,看着黄河对我们魏国的护卫作用,于是对吴起说:“咱们国家的山河之固,可真了不得啊。这都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说:“应该在于德而不在于山河之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有彭蠡泽,但是不修德义,被大禹灭掉。夏桀的国家,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伊阙之险,北有羊肠之道,也够险要的了吧,但是不修仁政,被商汤灭掉。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之险,右有太行之山,北有常山,南有黄河,结果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掉。由此看来,在于德而不在于险。如果国君不修德,那么,即便此舟中之人都尽是敌国之人了啊。”魏武侯听了,说道:“您说的很好。”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名。魏武侯这时候要选一个相国,把贵族田文选做了相国。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跟您论论各自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好啊,可以啊。”吴起说:“带领三军,使士卒乐死,使敌国不敢谋,你和我相比,谁厉害?”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府库充实,你和我谁厉害?”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守卫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都只得附从,你和我谁厉害?”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既然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你的位子却超在我上面,这是在怎么搞的?”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人都心疑不定,大臣也未亲附,百姓也不信任,在此之时,是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默然良久,说:“还是交给你吧。”田文说:“是啊,所以我就居于你的上边了。”吴起于是才自知不如田文。

这个故事讲的比较含糊,大约吴起功劳大、能力强,但是如果国君年少,这样的能力强的强臣,反倒会让君民都心疑,疑惑他抢了国君的位子,或者挟制国君,所以,吴起不如田文更适合当相国--这是我的理解。

所以,造化常为庸人设计,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田文死后,公叔又来做相国,从名字上看,可能也是贵族--魏国正从魏文侯时期的法家改革任用布衣人才(如吴起、西门豹)而抑制贵族,转向了贵族政治化回归,这是它逐渐失去战国首强的原因。

这公叔打算害吴起,他的仆人就给他出主意说:“吴起这人,为人节廉而且在意名誉,您就这样对国君说:‘吴起是个贤人,但是你封给他的侯国地盘小,又西临着秦国,恐怕他不会有安心呆在这里干下去的意思。’国君必问:‘那怎么办?’您就说:‘咱们可以用公主来试试他,你说把公主嫁给他,他如果有留下来的心思,必然接受。如果没有留下来的心思,必然不同意这门婚事。’然后您就招吴起来,让公主也来,您叫公主故意生气和轻慢你。那吴起看了,必然觉得这女子不好,未来国君要嫁她给他,他必不答应。”果然,吴起看见公主对相国公叔都那么轻贱,果然没答应魏武侯提的这门亲事。魏武侯于是开始怀疑他。吴起怕早晚自己要落罪,于是干脆离开,去了楚国。

吴起路上走到河南许昌附近,看看离楚境很近了,吴起回过头,无限眷恋地朝魏国西河方向投去深情一瞥,止不住热泪纵流。西河真是他建功立名的地方,几十年苦心经营,最后竟怅然离去!

仆人见他流泪了,问道:“根据我平时观察,您把天下看得很轻,丢掉天下就像扔了一个破鞋子。可是您离开西河却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呢?”

吴起回答说:“你哪里知道,如果魏侯信任我,而使我坚守西河,那我一定可以帮助他灭亡秦国。现在他听信谗人之言,我走了。西河要被秦国夺走的时候也不远了,魏国将从此削弱了!”

果然,随后二三十年间,秦国因为商鞅改革,国力开始强起来,终于尽得了西河之地,从而又跃过黄河,不断侵略魏韩。

吴起到了楚国,楚悼王素来闻说吴起的大名,于是就叫他做了令尹。这是百官之长了,吴起于是在楚国搞起了魏国曾有的法家改革,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退公族(贵族),把养这些世代白拿俸禄食邑的寄生虫的钱,用于招募抚养战士。重点在于强兵建设。于是,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又战败三晋(赵魏韩),向西伐了秦国。诸侯都怕了楚国。

这些楚国的贵族则都想害吴起,因为吴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就开始作乱,进攻吴起,吴起拔腿就跑,跑到楚悼王的停尸房里,自己趴在楚王的身上。那些刺杀攻击吴起的人,因此顺便就砍和刺到了楚悼王的尸身。吴起遂被乱砍乱射而死。

楚悼王下葬以后,儿子楚肃王继位,于是追究射吴起并且顺带射到了我老爸的这些人。因此弄出了七十多家,都给夷灭了。这种对贵族的杀戮,给楚国随后带来了楚宣王、楚威王的所谓“宣威盛世”,这就是吴起伏尸杀贵的故事。

太史公曰:世人通常讲说军旅,都说孙子十三篇,吴起的兵法,世上也多有,所以我就没多写了,只写他的办事和政改。俗话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膑预测庞涓的战事反应,那是非常准确了,却不能早猜到庞涓的心思而导致自己遭了刑罚。吴起劝说魏武侯,讲德比山川形势重要,但是到了楚国搞政治,却因刻暴少恩(对贵族太狠,这算“无德”)而最终弄死了自己。可悲啊!

笔者案:吴起之死在一些世故的人眼里看来,大约也应了老子那句话:“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给人当枪使,不落好下场)。所谓的“德”,吴起确实对贵族们是没什么德,但是裁减贵族,以招募战士和人才,对国家未尝不是“德”。司马迁说的,不是很确切了。其实吴起说的山川形势不如德,和在楚国对老贵族们不施德,未必矛盾,前者是泛指对人才的重视,后者只是对部分有害势力进行铲除,其实反倒树恩于士人。至于孙膑不能猜到庞涓要害自己,也确实是个问题。看来,所谓能掐会算,终究都还是有限的吧。

吴起曾经主张借助自己已经攻占的西河之地,继续侵占秦国土地,乃至吞灭秦国。这在当时是可能的,因为秦国这时候还没有改革。但是魏国的领导人确却是更看重中原的花花世界,向中原发展和争霸,既有利又有面子,于是魏国随后和齐国等发生严重冲突,为争夺中原屡次大战,终于把魏国的国力消耗的不行,也失去了原有的战国首强地位。

如果不是这么急功近利,先向西占秦国,以秦关中地利之险要,土地之肥沃,好好经营,可以成为争天下的不倒之资啊。

吴起指出了这一伟大战略,惜乎领导人却是急功近利,只求短期迅速获得好处,终于陷于失败。执政者和官员只求短期利益,岂止是现代才有啊。

因为错过了吴起说的时机,魏国转向东往中原发展,后来,在魏齐大战的时候,秦则开始改革,魏国再无西向的机会了。魏国没有,列国也都没有了。秦能并统中原,关键转折点是魏国没有执行吴起的战略,这样说是不为过分的。

如果魏国不把主力发展方向急于调向东,一直攻秦,秦也无暇从容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