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
7749700000010

第10章 国风(9)

【注释】[1]觹(xī):古人解结用的角锥。[2]能:而。知:通“智”。[3]容、遂:舒缓放肆的情态。[4]悸:衣带飘动的样子。[5]疣(shè):俗称扳指,古人射箭时用以钩弦。[6]能:才能。甲:长。这句意谓你的才能还比不上我。

【赏析】这首诗的主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按《诗序》云:“《芄兰》,刺惠公也。”《郑笺》对此作进一步阐述:“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按惠公即位已非幼童,故朱熹怀疑此说,称“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诗集传》)。近人或主刺惠公之说,或谓刺统治者,或称劝未成人童子要守本分,或曰男女爱情:写年轻姑娘对小伙子的追求,写成年女子嫁给幼童的怨愤。然细究诗意,应为当时人民讽刺那些徒有服饰仪容而无德无才,又早据要津、装腔作势的大人物的。

两章都以芄兰起兴,语言整饬,从字面上看,次章仅换三个字,而内容分量却大大加重,结构更加完整,前后相得益彰,重章叠唱,也增强了抒情气息,荡漾着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歌的艺术特色。

河广

谁谓河广[1]?谁说黄河广又广一苇杭之[2]。一根芦苇就能航。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远又远蓰予望之[3]。踮起脚尖望得见。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广又广曾不容刀[4]。一条小船难容放。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远又远曾不崇朝[5]。不用一朝到那边。

【注释】[1]河:黄河。[2]杭:通“航”。[3]蓰:通“企”,踮起脚尖。予:我。[4]曾(zēnɡ):乃;却。刀:通“蓰”,小船。[5]崇朝:终朝,一个早晨。

【赏析】这首诗,旧谓“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诗序》)。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后,遭离弃归卫,思子而不能往,以诗怨叹。此说,乃后世文人主观臆测,不过借以宣扬封建礼教,即所谓“止于礼义而不敢过”,保存了“先王之化”(朱熹《诗集传》)。按卫国在戴公迁漕之前,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位于黄河北岸;宋都于淮阳,黄河南岸,两地相距不远。《卫风·河广》所咏,应为旅居卫国之宋人,因受某种原因阻挠,欲归不得,面对河水,反复唱叹。

本诗结构精巧,所谓“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方玉润《诗经原始》)。通篇以反语发问,正调作答。问得突兀,答得肯定。人谓河广,我则谓一苇可渡;人谓宋远,我则谓踮足可望,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发人思索。在正面作答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或称河面之窄,或云历时之短,或显不平心境,或呈焦急神态,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抒情气息极其浓烈。若将《卫风·河广》与《周南·汉广》作一比较,两者皆言所思之处为江河阻隔,欲往不能。前者却极言河面不广,一苇可航;后者则强调汉水宽广,不能泳渡。二诗所表达的愿望强弱的不同,尤为显豁,而又各极其妙。

伯兮

伯兮苆兮[1],我的哥啊多英勇,邦之桀兮。在咱卫国数英雄。

伯也执殳[2],我哥手上拿殳杖,为王前驱。为王打仗做先锋。

自伯之东,打从我哥东方去,首如飞蓬[3]。我的头发乱蓬蓬。

岂无膏沐[4],香油、香膏哪缺少,谁适为容[5]!叫我为谁来美容其雨其雨,好像天天盼下雨,杲杲出日[6]。天天太阳像火盆。

愿言思伯[7],一心只把哥来想,甘心首疾。哪怕想得脑袋疼。

焉得谖草?哪儿去找忘忧草言树之背。为我移到北堂栽。

愿言思伯,一心只把哥来想,使我心痗[8]。病到心头化不开。

【注释】[1]苆(qiè):健壮威武的样子。[2]殳(shū):古代兵器,长一丈二尺,竹质或木质。[3]蓬:草名。枝叶易折,随风飞旋,故称“飞蓬”。[4]膏沐:润头发的油膏。[5]适(dí):悦,乐意。[6]杲(ɡǎo)杲:明亮的样子。[7]愿言:愿然,沉思的样子。[8]痗(mèi):病。

【赏析】“伯兮!”这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呼唤。年轻的女主人公依恋英俊而又勇武的丈夫,不愿离开他。可是他却走了,一去就是那么长的时间,怎不叫人日夜思念哩!诗歌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述思夫的情怀,其中还有“刺时”的命意。《毛传》说:“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因爱夫而夸夫,这样的感情示现方式也带有普遍性。汉代诗歌如《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罗敷面对太守的调戏,从容诉说丈夫的才能和相貌如何出众。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也有类似的描述。这类诗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柔而刚。夸夫,反复表现自己对丈夫忠贞不移,这是刚;而抒发感情如蚕之吐丝,缠绵不绝,显得委婉深沉,这是柔。以柔示刚,刚柔兼济的好处是多层次多变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首诗的四章构成四个大的层次,层层递进,杂以起落变化,其间又有小的层次,小的起落变化(如“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赋比兴的手法穿插运用,于错综中见整饬,结构的匠心和表达的功力都相当高妙,在古今情诗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学习它,研讨它,或许有助于把当代言情诗歌的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有狐有狐绥绥[1],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梁[2]。在那淇水桥梁上。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裳[3]。这人身上无裙裳。

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厉[4]。在那淇水渡口旁。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带[5]。这人无带自彷徨。

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侧。在那淇水岸边望。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服。这人竟然无服装。

【注释】[1]绥绥:朱熹谓狐“独行求匹之貌”。[2]淇:卫国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3]之子:这人。裳:裙,古时男女皆穿。上曰衣,下曰裳。[4]厉:深水可涉处,即渡口。[5]带:衣带。

【赏析】这是一首情歌,写女主人公见到一位贫苦的单身汉,情意缠绵、爱怜欲嫁的情景。诗的帷幕一拉开,出现在女主人公眼帘的是一只精灵机巧、皮毛丰茸的狐。它缓缓地独自行进,从那淇水的桥上,走到深水的渡头,又沿着洪水的岸边,走呀,走呀,左顾右盼地在寻求爱侣。这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激起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澜。此刻,在她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位英俊而又贫苦的单身汉,也正沿着洪水岸边走来。这一形象是女主人公所熟悉的,在她平日的心灵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这首诗的特定场景中,狐在到处寻求,人在孤独行进,亦此亦彼,起到绝妙的映衬效果。狐为兽类,尚有丰茸的皮毛相饰;人为万物之灵,却缺衣少带,正有人不如狐之叹,女主人公的怜惜、体贴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她执著地追求爱情,大胆地倾诉心声,感情质朴深挚,神采飞扬,一唱三叹,不能自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爱情歌谣的特色。

木瓜

投我以木瓜[1],姑娘赠我香木瓜,报之以琼琚[2]。我拿佩玉回报她。

匪报也[3],这样不是为图报,永以为好也。永远相爱早成家。

投我以木桃,姑娘赠我甜木桃,报之以琼瑶[4]。我拿美玉相酬报。

匪报也,这样不是为图报,永以为好也。相亲相爱永相好。

投我以木李,姑娘赠我红木李,报之以琼玖[5]。我拿美石回赠你。

匪报也,这样不是为图报,永以为好也。相亲相爱永相喜。

【注释】[1]投:赠给。[2]琼琚:珍美的佩玉。[3]匪:通“非”,不是。[4]琼瑶:美玉。[5]琼玖:美石。

【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旧说是指赞美齐桓公的。因卫有狄人之败,桓公救之,使其复国,卫人欲以厚报。此论未免牵强附会,不可信。朱熹在《诗集传》中称此诗:“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这较为符合诗意。它是一首古代青年男女相互馈赠、倾吐爱情的恋歌。

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反复陈情,回环迭唱,感情深挚缠绵,语言质朴流动,格调明快自然。诗中,采用清香馥郁的木瓜和晶莹透彻的佩玉作为信物,相互交换,这就为他们的爱情生活增添了无限温馨和纯洁的意味,具有动人的神采,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憧憬和忠贞久长的美好愿望。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1],那儿黍子长的非常茂盛,彼稷之苗[2]。那儿谷子正在漫漫成长。

行迈靡靡[3],废墟上我迈着沉重的步伐,中心摇摇。心神难定,愁怨难消。

知我者,能明白我心里的人,谓我心忧;会说我是心里的焦虑;不知我者,不理能解我的人,谓我何求。不知道的问我把谁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此何人哉?是谁害得我这个样啊?

彼黍离离,那儿黍子蓬勃茂盛,彼稷之穗。那儿高粱长出了穗。

行迈靡靡,废墟上我步履沉重,中心如醉。沉沉如醉,蹒跚欲倒。

知我者,能明白我心里的人,谓我心忧;会说我是心焦;不知我者,不理能解我的人,谓我何求。不知道的问我把谁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此何人哉?这都是谁的“功劳”

彼黍离离,那儿黍子整整齐齐,彼稷之实。那儿高粱长足了米。

行迈靡靡,废墟上我步儿慢慢腾腾,中心如噎[4]。喉头如噎,心中难熬。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谓我心忧;会说我是心焦;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谓我何求。不知道的问我把谁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此何人哉?这都是谁的“功劳”

【注释】[1]黍:小米。离离:繁茂。[2]稷:高粱。俗称谷子。“离离”和“苗”兼指两句。下二章同。[3]行迈:行走。靡靡:迟缓的样子。[4]噎:气逆不能呼吸。

【赏析】关于此诗的主旨,《诗序》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近人研究此诗,却提出新见:郭沫若以为系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余冠英以为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诗经选》);蓝菊荪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则以为是诗人抒写了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之情(《诗经译注》),  《毛诗序》说周人东迁后行役到故都,见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他忧伤彷徨,“闵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首诗。此说在旧说中最为通行,但从诗的本身体味,只见出这是一个流浪人诉忧之词,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千百年来,故宫禾黍就作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出现在诗文辞赋中。文选载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陆机《辩亡论》所言“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皆为其例。或点染荒郊野花、汴堤烟柳,或撮拾萋萋芳草、青青荠麦,通是残宫禾黍之意,把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浑融在诗境中,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更觉蕴藉清空,更具兴象风神了。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1],丈夫服役去远方,不知其期。谁知还有几年当几年兵。

曷至哉[2]?哪天哪月回家乡?

鸡栖于埘[3],鸡儿回窠来过夜,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羊牛下来。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君子于役,丈夫当兵去远方,如之何勿思!怎能不叫我把他想君子于役,丈夫当兵去远方,不日不月[4]。多少月呀多少天的离别。

曷其有佸[5]?几时团来几时圆?

鸡栖于桀[6],鸡儿跳上木架歇,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羊牛下括[7]。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君子无役,丈夫当兵去远方,苟无饥渴[8]?但愿他粗茶淡饭不为难。

【注释】[1]君子:古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于:往。役:徭役。[2]曷(hé):何。曷至哉,什么时候回来啊?[3]埘(shí):凿墙做成的鸡窠叫做“埘”。[4]不日不月:没有准期。[5]有:又。佸(huó):相会。[6]桀:鸡栖的木架。[7]括:来。[8]苟:或许,也许。

【赏析】这是妻子思念长期服役在外未归的丈夫的诗。它对长期在外服役未归的丈夫,表达了真挚的怀念之情。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造成夫妻别离的痛苦,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有力控诉。这首诗从侧面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是《诗经》中以黄昏的景物烘托思妇怀人心理的名篇。

《君子于役》选择黄昏日暮的景色加以描绘,与表现思妇怀人感伤的心理,交互映衬,是独具匠心而具有开创性的。在这以后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纷纷地描写这种日暮黄昏的境界,无不受到他影响。清代许瑶光的《雪门诗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中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虽然,这个说明还不够完整,但是黄昏日暮的景色描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则是确凿无疑的。

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君子得意喜洋洋,左执簧[1],左手拿着大笙簧,右招我由房[2],右手招我去游逛《由房》,其乐只且[3]!尽情歌舞真欢畅君子陶陶[4],君子得意乐陶陶,左执秮[5],左手拿着野鸡毛,右招我由敖[6],右手招我去游遨,其乐只且!尽情歌舞真逍遥【注释】[1]簧:一种乐器。[2]由房:疑为一种,由:从,入。房中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3]其:那。只且(jū):助词,无义。[4]陶(yáo)陶:非常高兴的样子。[5]秮(dào):舞蹈时手持的五彩羽饰。[6]由敖:疑即为《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

【赏析】《王风·君子阳阳》,“阳阳”或作“扬扬”或作“洋洋”,得意踌躇的样子。《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所谓“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与诗义根本不符,不能这样理解。有人以为这是一首乐师招呼乐工奏乐、演舞的歌舞短诗。因为在诗中有奏笙簧、跳《房》《敖》的场面。这样的理解似乎太就事论事、缩小于诗的丰富含义。”朱熹《诗集传》说:“此诗疑为妇人所作。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又安于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皆可谓贤矣。”认为该诗是相思之诗,此说可以相信。这首诗,可以说是思妇之诗;不过,它是写征人远戍生还归家后的欢乐团聚呢,还是写思妇回忆丈夫未出征前在家相亲相爱的生活片断来反映思妇对征人的深刻怀念呢?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作定论。但《君子阳阳》是一首思妇回忆丈夫没有出征前的生活纪实诗,以反映出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这样的理解,似较贴切。

《君子阳阳》通过复沓吟唱,再使上述诗旨加深加浓,因而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而读者在深切同情思妇的痛苦时,也必然会对造成思妇、征夫悲剧的根源——征戍或劳役发出由衷的愤恨。这不能不叹服《君子阳阳》一诗构思的奇巧、新颖与深刻。它篇幅短小,但却充实含蓄;它不过二章八句,但却内容丰富,联想广远,在这个意义上说,《王风·君子阳阳》真可谓字字珠玑,尺幅千里了。

扬之水

扬之水,悠悠河水向东流,不流束薪。捆柴草漂不走。

彼其之子[1],想起那个意中人,不与我戍申。不能同把申地守。

怀哉、怀哉!日思夜想无时休,曷月予还归哉[2]?啥时回家能自由?

扬之水,悠悠河水流向东,不流束楚。一捆黄荆漂不动。

彼其之子,想起那个意中人,不与我戍甫。我守甫地不相逢。

怀哉,怀哉!日思夜想情难控曷月予还归哉?啥时我能回家中?

扬之水, 悠悠河水流不已,不流束蒲。一捆蒲草漂不起。

彼其之子,想起那个意中人,不与我戍许。不能同我守许地。

怀哉,怀哉!日思夜想愁无比曷月予还归哉?啥时我能回故里?

【注释】[1]彼其:那。子:女子。[2]曷: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