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36

第36章 人墙堵住决堤口

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积极备战,堵决口抢险的麦草拉到了地头,农家的案板、床板也抬到了地头,甚至,有些人家已经车好的棺材板,都抬来了。有人开玩笑说:“哎,老汉的四片板子堵了水,老汉躺下了用什么?”回答更有意思:“……黄河水上来了,老汉们还不好好活几年?好好享享幸福?轻容易能躺下?”

单管上水成功后,马上开始四管道上水,赶在隆冬时节,草窝滩的农田都要浇灌完,以达到“三年受益”的目标。

十个流量的水,上了草窝滩,真如脱缰的野马,这个阵势,景泰这片千年干旱的地区,谁见过?刚平整的土地,到处是活土,地埂子不结实,见水就塌陷,时刻会跑水;斗渠(地头渠)还都是土渠,有的地方夯得不实,时刻会漏水;各支渠的填方比较多,又可能会塌方……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动员人马,全体行动起来,守候在各个地方。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积极备战,堵决口抢险的麦草拉到了地头,农家的案板、床板也抬到了地头,甚至,有些人家已经车好的棺材板都抬来了。有人开玩笑说:“哎,老汉的四片板子堵了水,老汉躺下了用什么?”回答得更有意思:“正愁的不愁,愁的是鸡儿没球。黄河水上来了,老汉们还不好好活几年?好好享享幸福?轻容易能躺下?”

除了这样的分散组织外,一个大队组织了一个三四十人的抢险队,巡逻在各地头,一旦发生险情,立马组织抢救。各斗渠还采用了红旗引水法,水头到哪里,红旗跟到哪里,人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哪里。冬灌在景泰虽然是个新鲜事,但各个环节有序展开。

即使这样,西三支过水时,还是在一处转弯处决了口。渠水漫流,汪洋似海,冲毁了田地,冲毁了道路,守渠群众不顾一切,奋力抢险。消息传到指挥部,指挥部各部门领导全体出动,赶到现场,一面组织群众拦水筑堤,一面派人通知芦阳公社派人支援,不到半小时,芦阳公社派来了70多名抢险队员,投入了战斗。此时,总指挥李培福也已赶到现场,看到芦阳公社派来的七十多号人手拉手形成一道人墙,站在决堤口堵水,麦草、床板、案板……凡能用的堵水材料都用上了,洪水还是无法控制。李培福要求把西三支的水压到其他支渠,技术员说:“不可以,其他支渠还不稳固,承载量有限,那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西三支决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滩、陈庄一带浇水的群众听到消息,主动抽人前来增援。中泉公社、喜泉公社联合派出了200多人的抢险队,前来参战,队长是喜泉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张鸿儒。他一到决堤口,就跳到水中,和先前的人墙一道,用身体堵水,200多人有一半也跟着跳下水,结成一堵厚实的人墙,洪水终于失去了嚣张气焰,乖乖进入渠道了。

这时,先前派不上用场的麦草、案板、床板、各种板材都开始发挥作用,堵水的堵水,衬底的衬底。渠外运土的人们形成两条长龙,一条进,一条出,行动迅速。运来的土,由有经验的老农顺人墙慢慢流入渠中,一小段一小段地加固,等到渠堤全部筑成,已经两个多小时了,许多人在水中坚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腿直了,手木了,身体僵了,一个个被拉上来后,都成了泥人儿了。

祸不单行,福无双降。西三支刚刚排除了险情,西三泵又出了故障,上不去水,西七支的水必须压在西六支里,要求西三支抢险的群众立即转移到西六支,每三米站一个人守护西六支。

李培福躁了,骂道:“这股哈松,几个月家准备上水,说是确保万无一失,结果到处出问题,各工区负责人哪里去了?技术员哪里去了?叫来立在水里试试!人又不是铁打的,群众也是人。”

各公社来的抢险群众,听了李培福的话,身上虽然冻得发抖,心里却暖呼呼的,除个别身体单薄、牙齿捉对儿打冷战的被送回家以外,其他人又迅速转移到了西六支,直到傍晚西三泵修复、西七支上水后,大队人马才撤了下来。

事后,西三支负责施工的农民技术员宋一海,高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分有点高,是富农出身,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有说要批判他的,有说要他赔偿损失的,有说要他蹲班房子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想不通,有一天晚上跳了大渠,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民工团上报时,没敢按实情上报,而是以“巡查渠道,坚守岗位,劳累过度,不慎掉入大渠,因公殉职”上报给指挥部。

指挥部决定,要给宋一海开追悼会。

追悼会上,李培福作了重要讲话,一面号召大家向宋一海学习,一面指出工程后期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西三支决堤了,西三泵出故障了,都是后期工程,说明我们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大工程胜利了,小工程上可以松一口气了,设计不合理,检查不细致,问题重重,劳民伤财。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是牺牲十个宋一海、一百个宋一海,也是无济于事。要树立质量意识,质量高于一切。第一轮冬灌结束后,要组织人员对后期工程进行复查复修,还要发动群众监督,不能走过场……”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复查复修阶段,有关宋一海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真实情况终于传到了指挥部,也传到李培福的耳朵里了。有人主张查民工团,一查到底,看是谁虚报情况,追究其责任;也有人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就让它过去,这件事不好翻案,追究了责任人,宋一海怎么办?追悼会怎么收回?一个小人物,这样折腾,死者不安稳,生者也没意义。

是的,这虽是一件小事,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小事,不追究,好像助长了不正之风;追究吧,似乎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不了了之吧,有点受愚弄的味道;一查到底吧,有点小题大做,也得不到什么好结果。唉,这么一件事,还真让李培福陷入两难境地了,他可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大是大非面前,从来没有糊涂过,这次,不得不糊涂一次了。

不久,指挥部高层领导干部会议上,李培福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指出自己在许多事情上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在一些事情上有失察的现象,并要大家及时指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