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地上的脚印
7581900000007

第7章 梦境心语(4)

汽车艰难地行驶在兰州至银川的高速公路上,塞上戈壁五月的风仍然吹打得引擎盖噼啪作响。驾驶员李继光同志极力把持着左右摆动的方向盘,汽车艰难地向前行驶。我突然觉得公路两旁要是有几排沙枣树就好了。念及于此,我的思绪也回到了曾经战斗、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青铜古峡小镇,回到了那座老营房,回到了营房内外那成片成片的沙枣林……那时候的塞上古峡,贫瘠荒芜,满目的盐碱地晶莹透亮。然而,驻守在这里的人们却费尽心思,改良土壤,一年又一年地植树,绿化着这块贫瘠的土地。就这样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溪堤边,甚至荒野里的树木也寥寥无几,唯独沙枣树总是在遗落里萌生,无意中成长,直到开花,飘香十里,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沙枣树别名银柳、香柳、桂香柳、十里香,是一种落叶乔木,在植物学上属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它成活率高,繁殖力强,可播种、植苗、扞插、压条,还可根蘖分株。树苗成活后,当年可长至一米多高,四五年后就能开花结果,十年后进入盛果期,可持续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成年树高约十米,树径数十厘米。它没有伟岸笔直的身材,没有四季常绿的枝叶,只有粗糙的外表、错落的枝条和银灰色的叶子。可是,我却深深地爱着它。

沙枣树是奉献树。沙枣树浑身是宝,花、果、枝、叶都可入药。那一排排密密地挂满枝条的黄色小喇叭花,吐蕊舒瓣,能散发出如桂花一样的浓郁芳香,引来群蜂,酿出花蜜,质纯味厚,香甜可口。据说沙枣的花除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外,还可提制香糖、香料,用于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制造。那一串串大似红枣、小如花生米的金黄色沙枣果,食用质沙味美,甘甜绵软,让人回味无穷,还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冲茶则可提神养颜,对神经衰弱、失眠具有独特疗效。用沙枣核穿成的门帘除了可以防蝇、防蚊外,也是一件十分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纹理美观的沙枣木,材质坚硬,可用来制作家具和农具,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良木材。

沙枣树是常青树。无人修剪打杈,没有充足的水分,丰富的营养,不择地域,不择条件,深深扎根在泥土中,以顽强的毅力在戈壁滩上生长着。无论在盐碱地还是在戈壁滩,它挺立的姿势,像个傲气十足的毛头少年。一年四季,它抗御着猛烈的北风,阻挡着沙漠的前移,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冰天雪地,冻不死它带刺的枝干,酷暑烈日,灼不伤它幼嫩的枝芽;在干旱、多沙和瘠薄的盐碱地上,它旺盛地生长,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守护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除此之外,沙枣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粉尘等性能。沙枣树发达的根系,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用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充实土壤中的氮素。据测定5年生的沙枣树周围,其土壤含氮量可增高30%左右。沙枣树理所当然地成了改良土壤、盐碱地造林和防止城市污染的主要树种。

沙枣树是救命树。那一簇簇表面附着浅浅银屑的沙枣叶,营养成分可与苜宿草相媲美,是牛羊以及其他牲畜的好饲料。沙枣果的肉含淀粉、蛋白质,营养成分接近高粱。沙枣粉还可压制面条、制作果酱、熬糖、酿酒、酿醋和酱油。沙枣树用自己的果实和枝叶,使生活在贫瘠荒漠的人畜,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灾难。

沙枣树是快乐树。每年春天,沉睡了一冬的沙枣树便伸出它那长满刺的嫩枝。五月,沙枣花开时,整个军营也会被花香染醉,我和战友们总会沉醉在沙枣花香中,衍生出爱美的情怀。看那训练归来身心疲惫的战士,无论他平日里是怎样的威严肃正,此刻,也拥着一捧沙枣花,携香而归,更甭说那些个细腻温婉的回族少女,那些个朝气勃发的青春少年。战友们把它插在盛满清水的酒瓶里,每个宿舍放一捧,我们的“家”就笼罩在一片馥郁和快乐里。只要别让水干,那沙枣花儿就会一如既往菡萏般绽放,直至败去,也香味犹存。

我爱沙枣树,不仅爱沙枣花的香,沙枣果的甜,更爱它在戈壁滩上不择条件顽强生长的品质。我爱沙枣树,就像爱我的职业,更爱像沙枣树一样建设和保卫边疆的战士,因为他们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记得在我任某特种大队政治委员期间,二营四连新战士沈凯从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入伍,初到部队,由于害怕西北军营生活的艰苦,他来到我的办公室要求调动工作单位。当我问他准备调往什么地方时,他毫不掩饰地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告诉我:“凡是地图上有绿色的地方都可以去。”恳求我想办法把他从“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大西北,调往东南沿海任何一个部队工作面对小沈的调动请求,我没有急于责怪他,而是和他来到了一片沙枣林。望着疙里疙瘩的沙枣树,摸着凹凸粗糖的树皮,小沈委屈地说:“这么大的沙枣树生长在这儿,竟然长成歪七扭八的样子,要是生长在我们杭州,肯定会是一棵栋梁之材,我在这里要是待三年,难以想象会成什么样子。”新战士小沈的话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我无言地望着眼前一排排疙里疙瘩的沙枣树,忽然觉得沙枣树幻化为弹尽粮绝仍然坚守阵地的勇士,感受到了它那悲壮的美。

我拉着小沈的手,语重心长地给他讲述沙枣树率先垂范的精神和高尚风格,曾经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军人不择条件,不计报酬,扎根边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动事迹。

望着疙里疙瘩的沙枣树,摸着凹凸粗糙的树皮,小沈若有所思地意识到了什么:“沙枣树生长在荒漠戈壁,虽然牺牲了伟岸挺拔的身躯,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带来了一片片绿洲,为戈壁的五月带来了沁人的芬芳。”

念及于此,我心里满怀感激。那些陪伴我在军营走过30多年的战友们,那些憨厚的新战士就如这沙枣树一般质朴,一般实在。我怀念沙枣树,更怀念像沙枣树一般的战友们。

写给祖母的碑文

1983年5月7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祭日,我失去了一位慈祥的亲人——今生今世最敬重、最亲爱的祖母王秀花老人。

追忆往事,肝胆欲裂,泪如泉涌。

祖母王秀花1909年3月出生在兴平县西吴乡王家村,她生养了我的爸爸和姑姑。

祖母是位正直的人,她常教育我们为人要正直,做人要诚实,穷不能偷,富不能淫,宽人律己,乐于吃亏;祖母是位高尚的人,她把幸福和欢乐给了所有的人,把艰难和困苦永远留给了自己;祖母是位刚强的人,由于爷爷的早逝,我爸爸的久病不愈,穷困潦倒的家硬是靠祖母给别人织布纺线得以维持;祖母是位热情可亲的人,在村里无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热情帮助,不计得失,无论辈分高低、年龄大小都尊称她为“嫂嫂”,她都一笑应允;祖母是位无私无畏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教育我安心部队工作,我却没能为她尽孝、送终;祖母是位平凡的人,她那些十分平凡的事,永远被养育了她的王家堡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朱曹村的乡党们传诵着,永远铭记在她抚养成人的儿女及孙儿孙女的心中。苦命的祖母临终没有享一天福,我们怀着沉重和歉疚的心情撰写此文,立此碑,以示怀念。

笤刷树,火棍树

在那儿,在武山洛门镇附近水帘洞前那光秃秃的山崖上,你不可思议地出现了。

黑黝黝的一丛,苍劲,羞怯,又不无老成,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

弯弯曲曲的树干,闪动着你健美的肌体。细弱的枝条,如你的秀发,显得那么娇气、飘逸,那么惹人怜爱。小小叶片上那晶莹的露水,是你那明亮眼睛里的珠粒。粗糙肌肤上的裂痕,时时刻刻在向人们倾诉着麻线姑娘那凄美动人的神话传说……隋朝中叶,上界普仙女降凡武山洛门一带李家。一日,李氏夜梦吞进日月,金光闪耀,遂身怀有孕,次年七月初七,临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天姑,为南海观世音菩萨降世救民。李家姑娘天生端庄聪慧,3岁不荤不帛,尽显仙风秀骨。4岁时始捻麻纺线,孝敬父母,好读经文。又名“麻线姑娘”。及笄之年,李氏夫妇将麻线姑娘许配给临村庶民王尕福子为妻,麻线姑娘执意不从。17岁那年,六礼既成,迎亲到期。麻线姑娘心愿已定,于当夜亥时一手拿笤刷,一手拿火棍,将麻线头系在灶龛,便飞身出门,离家西去。途经显圣池,到水帘洞中坐化。次日晨,李氏夫妇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四处寻觅,忽见麻线垂空,下系灶间。即着其兄天元随妻依线追寻。当麻线姑娘行至水帘洞前,便被哥嫂追至,劝妹一同归家。此时,麻线姑娘向哥哥宣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之重任。如今功德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哥嫂虽然不相信妹妹之语,但是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们当面显个灵验?”为了显灵,麻线姑娘将手中的笤刷和火棍插地成树,麻线姑娘则化作青云。哥哥嫂嫂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忍痛长叹而归。

啊!笤刷树,火棍树,你们的诞生神奇而非凡。两树虽然同根,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火棍树用小如麻钱的绿色树叶诉说着麻线姑娘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笤刷树“山”字形叶尖上一直守候着暗红的庄重。一棵树身直立黝黑,树梢细密,恰似一根烧火棍;一棵树枝条粗壮,树身匍匐生长,犹如结满一树刷锅洗碗的笤刷子。目前,虽然还无人知晓你们植物学上的名称,但是,你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真爱,千年不变地厮守在这无雨的悬崖峭壁上。

我屏住呼吸轻轻向你们走近的时候,脚步却戛然而止。蛰伏在大山深处的忧伤,划开了麻线姑娘心底深掩的秘密,脆弱的灵魂,永远裸在岁月的断痕里。月光风化了深邃的苍茫,一声悲鸣刺进我梦的深处,咫尺之遥那救世的佛祖呀,为何听不见两棵小树那滴血的泣诉?

我无言地痴望着水帘洞前这动人的景象,内心就像显圣池里的清泉一样洁净而柔软。来自心底的感动,就像水帘洞前的瀑布一样流淌不息……

感念芦花

家乡的芦花最美。去年深秋,我出差顺路回家,当汽车行至阔别了30多年的家乡时,凭窗远望,便见车前茫茫一色,如雪的芦花在风中飞舞,婀娜多姿,煞是好看。

小时候,我听祖母讲过一个关于芦花的故事。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闵子骞,因为亲娘死得早,父亲又为他找了个后娘。不久,后娘有了两个孩子后,对闵子骞渐渐疏远。冬天里,闵子骞和两个弟弟去地里干活,弟弟因为平日里吃得饱,穿得暖,所以格外有力气,而闵子骞却因为又冷又饿,常常力不从心。一次,闵子骞为经商归来的父亲御车拜客。父亲发现他棉衣厚实却总是冷缩畏寒,战战兢兢,而兄弟英哥衣着单薄却无寒意,便以为闵子骞在偷懒,抽了他一鞭子。却未曾想到,这一鞭子把闵子骞的棉袄打破了,看上去厚厚实实的棉袄里飞出的,竟是一团团白色的芦花。父亲顿然醒悟,原来偏心的后娘把本来应该给三个孩子做棉衣的棉花,都絮进了自己亲生孩子的棉衣里,而闵子骞只能穿芦花袄子。父亲知道内情后,气愤不已,欲休掉后妻。闵子骞知道后,跪在父亲面前替后娘求情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深受感动,自此立誓待闵子骞为亲生,全家也和好如初。

我虽未穿过芦花袄子,但芦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忆中,芦花总是生长在村庄周围荒芜的城壕里,是一种丛生的芦苇开起的花。每年秋天,是芦苇成熟的季节,苇叶渐渐变白,饱满的苇穗亭亭玉立,并由淡紫转为粉白。秋风一起,苇穗就开花了,白茫茫一片,若雪,似云,如雾。远远望去,苇絮随风在天空悠悠然地飘飞,铺天盖地,似炊烟缭绕,如浪花涌动。每到晚上,芦苇丛中发出“哗哗”的响声,似千万把古筝在寂静的夜空里婉转低吟,充满着凄凉和沧桑。芦花没有芳香,没有色彩,也没有盛开时的耀眼。芦花干枯了,也不轻易凋谢,即使在冬天,仍然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忠实地守卫在村口,日复一日地侍风弄月。

我喜爱芦花,既不因为它生长在养育了我的美丽故乡,也不因为它曾有一个凄凉动人的传说,而是芦花的精神打动了我。它单纯而不事雕琢,挺立而带温情,平和而又热烈。芦草执著,虽然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松土施肥,修剪整枝,但它却叶茂枝繁,就像一个傲气十足的少年,素面朝天,弱不禁风,却敢与花红柳绿争艳;芦竹坚韧,钢挺的像个男子汉似的芦秆,是连接大地的经脉和血管,再锋利的镰刀也难一次将它斩断;芦花温柔,严寒的冬天,竟然牺牲自己,却为那些无娘的孩子遮挡风寒。芦花啊!你如水的柔情,就像天使的女儿,长发垂肩,飘若天仙,既温暖了别人又美丽了自己。

故乡的小河

故乡坐落在关中中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村南100米有一条小河,同样普通的连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叫她河。小河给我的感觉永远是缠绵而浪漫的,她用甘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滋润着贫瘠的土地长出参天大树。

记忆中河水清清,一览见底,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倒影历历。春天里,河中没有鱼虾,却有着活泼的蝌蚪和数不尽的青蛙,它们有的在水中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有的在草丛中一刻不闲地蹦高跳远,活像下课铃响后箭一般冲出教室的顽皮孩子。河岸长满了野苜蓿、茅草和蓑草,到了夏天,还时不时有黄花苗舞弄着黄黄的花蕊,任飞絮随风飘荡。空中的蝴蝶和蜻蜓,色彩斑斓,翩翩起舞。一群群顽童常在河边玩打水漂的游戏,一个个似运动员划着帆板,顶着浪尖,消失在远方……虽然我不知道小河源于何处,但知道她流向大海的方向。故乡的小河,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是青春的样子,依然是儿时的印象。

记得那年休假探亲,我出了家乡的小站,登上接站的汽车,经过那条阔别了近30年的小河。车外飘着细雨,雨丝黏黏地跟着我们,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摆动越来越快。忽然,前方一个白色地膜雨披映人我的眼帘。我发现是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在大雨中艰难地前行,便示意司机靠近她停了下来,我把头伸出窗外说:“小姑娘,捎你一程好吗?”只见她有点害羞又不无警惕地大声说:“谢谢你,我不坐你的车!”理智告诉我,她不会轻率地在马路上结交一个陌生人。

小河里的水仍然在哗哗地流淌,雨还是那样淅淅沥沥地下着,白色地膜雨披在这灰蒙蒙的雨中显得那样的醒目,我的心被这样的情景拨动了。

还是在我上初中那年的一个早晨,当时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由于家境贫寒,我没有雨伞和雨鞋,便硬着头皮,冒着大雨,挽起裤腿,赤着脚板,踏着泥泞沿着这条小河去上学。当雨水打湿我的衣服时,一个身披白色地膜雨披的女孩来到我的面前,甜甜地一笑:“你怎么没有带雨衣呀,我俩合用一件吧。”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些什么,只见她已经将白色雨披的另一半举过我的头顶,我好像僚机跟着长机一样,一路小跑来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