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天气。早饭后,我和儿子背起行囊,兴冲冲地向颐和园进发。夏日颐和园的迷人景色我已经领略过了,今天,我要在这冬日的阳光下享受颐和园的宁静,享受万寿山的宁静。
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冬日的颐和园阳光灿烂。昆明湖畔的万寿山在霞光的照射下,沉稳、雄伟。俯瞰着远山、湖泊和园子里的一切,与夏日那人来熙往的热闹景色相比,整个园子略显萧瑟,像一个穿着厚重棉衣的老人,眯缝着眼睛,静静地享受着这暖意融融的冬日阳光。
园子里的游人很少。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已经封冻,湖面上白雪皑皑,三五成群的人们穿红戴绿,在湖面上尽情地嬉戏——滑冰、拍照。远眺西山,雾霭蒙蒙,塔影憧憧,如披着轻纱的少女。十里长堤,逶迤如黛,与西山相连。在明媚的阳光下,湖光与山色融为一体,蓝天和白云交相辉映,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和谐。这景色,美若一幅不事雕琢的油画,我管它叫做《冬日的颐和园》。
我和儿子首先来到了十七孔桥。这桥为汉白玉石雕桥,因桥有十七孔而得名。桥与长堤、湖心岛相连,小巧别致,造型典雅,兼有中式和欧式风格,像别在颐和园这位少女头上的光彩夺目的发卡,与整座园子里的景色和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看不出任何人工的痕迹。参观完十七孔桥,我和儿子沿着长堤一路前行,缓步登上万寿山。万寿山与昆明湖同为人工所造,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尤其是排云殿,不仅名字有气势,而且殿宇高耸,给人一种“排云上九霄,览尽天下事,直抒胸中意,登顶显神灵”的感觉。
排云殿作为万寿山的主体建筑,殿宇巍峨、雄伟壮观,宛如历经沧桑的君王,看山川岁月,斗转星移,看世间万象,红尘滚滚。远望排云殿,红墙碧瓦、绿树掩映、高耸入云。此时,如果有一队仙鹤从排云殿前展翅奋飞,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仙鹤凌空,万寿峰高,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万寿山,你是岁月的积淀,历史的见证!
站在万寿山顶,俯瞰颐和园全景,令人心胸开阔,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了。我想,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不仅仅是个游览的去处,更为重要的是,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思想和胸怀,体现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明和智慧。历史发展到今天,它深刻地启示我们: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就会落伍,就会挨打,就不可能放眼世界,就不可能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就会停滞、阻碍历史前进的脚步。
万寿山作为一处供人游玩休闲的自然景观,引发了我的悠悠怀古之情。世事万象,风物轮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人工山目睹了太多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多少英雄粉墨登场,争相扮演或美或丑,或慷慨激昂,或低迷颓废的悲喜剧角色。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脚步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是自然的力量,还是人为的力量,都无法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冬日的万寿山,是宁静的,山野的风是清净的,我的心情也是清静的。平日里,学习呀工作呀生活呀催促着你,追赶着你,逼着你想着进步,想着名利,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想着家人、孩子’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直面大自然’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近距离地贴近感悟大自然。这次游园登山,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粒尘埃,一闪而过,其生命质量如何,不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精神境界的高下。其志向应如天空,其胸襟应如大海,其沉稳应如山岳,其精神应如松柏。在感悟到这些之后,我心静如水,步履轻盈,仿佛听到了山的呼吸我停下脚步,放眼望去,苍松翠柏,绿草如茵,几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林间跳来跳去,悠然自得的喜鹊、长尾雁往来穿梭,湿润的土地,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冬日的阳光温暖柔和地从树林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无数的光束。我听到了小鸟的欢唱,听到了溪水声,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万寿山,宁静的山,美丽的山。你使我疲劳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浮躁的心绪归于宁静,使我忘却了烦恼、忧愁和所谓的名利,愿这种心灵的感受常驻心间,伴我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