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7464400000055

第55章 蒙娜丽莎/意大利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木板油画。77厘米×53厘米。创作于1503年—1505年。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父亲是镇上的律师兼公证人。达·芬奇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便把他送到雕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学习。他在学徒期间与老师合作了《基督受洗》,虽然他画的只是次要人物,但其技巧已经超过了老师所画的基督形象,所以在他满师之日,他的名字就被载入了佛罗伦萨画家行会的红簿子中。

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后,开始在佛罗伦萨独立工作。当时正值波堤切利等人红极一时。年轻的达·芬奇在这里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赏识。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到了米兰,此后有十七年的时间一直是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但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其中《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是最著名的代表作。1500年游曼图亚、威尼斯等地,以后直至1506年,主要在故乡活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并在市政厅作壁画。1507年至1513年间,他再到米兰,并为法国宫廷服务。1513年至1515年间居留罗马。1516年离意大利赴法国,居昂布瓦斯城堡,直至逝世。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而是潜心科学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及草图。他一生完成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属不朽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善于使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在世界美术史上地位独特。

《蒙娜丽莎》的模特儿,据说是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达·芬奇为她作画的时候,她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为了让她面带微笑,画家想出种种办法,如请乐师为她奏乐、唱歌、说笑话。

画面上,蒙娜丽莎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是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和潺潺的流水。她有明亮的眼睛、纤细的睫毛、垂落在肩上的柔软而微微鬈曲的头发。达·芬奇没有给她画上眉毛,因为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念,女性的眉毛有损眼睛的明净。她的衣着大方朴素,富有音乐感的衣褶取代了一般妇女肖像上常见的珠光宝气,在额头上轻轻撩起的一丝薄纱更增添了她的妩媚。

“薄雾法”的运用在这一幅肖像画中发挥了充分的效果,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达·芬奇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令人捉摸不定。不同的观者和在不同时间的相同观者,感受似乎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有点严肃,有时像隐含忧伤,有时又似乎在揶揄和讥讽。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这样就把肖像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和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并突出人物形象。而且人物两边的远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上,右边视平线显得较高,左边的视平线则比较低。这样的处理有了非常奇特的效果: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随之变动。

值得注意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它展示了她温柔的性格,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我们可以从这双手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性。

《蒙娜丽莎》既表达了画家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是一幅永恒的艺术杰作。

画家如果以别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毫无价值;如果努力从事自然学习,就必会得到成效。罗马时代以后的画家就是如此,他们继续不断地彼此互相摹仿,他们的艺术就迅速衰颓下去,一代不如一代。以后佛罗伦萨人乔托出现了。他不想做老师奇玛布的模仿者,他是在山羊和其他野兽居住的寂静的山区里长大的,直接从自然转向艺术,开始在岩石上画他所看管的山羊的活动,画乡间可以见到的一切动物的形状。经过辛苦钻研,他不仅超过了当代的画家,并且超过了前几百年所有的大师。乔托以后,艺术又衰颓下去。因为大家全都摹仿现成的作品。艺术继续衰退了一二百年,一直到佛罗伦萨人托马索(马萨乔)出来用他的完美的艺术证明了这个事实:凡抛开自然界,这个一切大画家的最高向导,而到另外地方去找标准或典范的人们,都是在白费心机。

见仁见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莱沃那·特·文西(即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还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特·文西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是由于蒙娜丽莎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在画中充分表现出来,他做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才着手创作……无论谁看到达·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作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是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也决非偶然。

(瓦萨里《意大利绘画、雕刻和建筑名家传》)

这幅画作于1503年至1506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九十多年的时间,人们一直对这幅画的种种谜团有各种神奇的解释。最近,西方有些美术史家利用最新电脑数据,又有了一个新的耸人听闻的“发现”,认为这幅贵妇人的肖像实际上是按照画家本人的《自画像》来创作的。科学探索可以把一些本来已成定论的结论加以推翻,我们期待这种有益于了解人类文明奥秘的探索的深入。

作为画家的达·芬奇,站在两个时代——初期的文艺复兴时代和盛期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衔接点上。他的作品总结了15世纪丰富的美术经验,为16世纪的美术奠定了基础。在坚决地摒弃了哥特式遗风以后,达·芬奇抱定对现实作客观的反映的目的。他对现实的理解,较之他的前辈们更深刻、更有远见,他把文艺复兴时代美术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了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