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7464400000045

第45章 马赛曲/法国吕德

《马赛曲》高1270厘米。创作于1833年—1836年。为巴黎雄狮凯旋门的墙面浮雕。

吕德(1784—1855),一个富商的儿子,青年时曾在其父金属加工厂当助手,后至巴黎,开始雕刻生涯,二十三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但他不愿受古典规范的束缚,艺术上摒弃18世纪末和19纪初法国雕刻界流行的形式主义,提倡富于动势和激情的风格。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在法国雕塑史上,吕德是堪与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的浪漫派艺术家。

1809年和1812年他曾两次获“罗马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

《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去战斗时所唱的那支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后,决定将此曲用作法国国歌。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马赛曲》使吕德一举成名。1855年,吕德又因这尊《马赛曲》浮雕而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了终生的荣誉。那年的11月3日,雕刻家以七十二岁高龄去世。

浮雕《马赛曲》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女神为中心,她身上的衣裙飞舞飘动,右手执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着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形象显得奔放有力;下部分是一群志愿军战士,中间是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壮年战士,表情强悍,右手高举着从头上摘下来的钢盔,正转过头来向人群喊话;左边紧挨着他的少年,走得坚定有力。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年迈战士,有吹进军号的青年,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了。后面是飘扬的旗帜和林立的弓矛枪箭,与前面的人物融合成千军万马的声势。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尤其难得的是,吕德在这件高浮雕的群像中,把纪念性和装饰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战士们的形象雄壮、庄严;中间虬髯的武士挽着儿子同行;后面的中年战士沉着前进,一位老者为他们指引方向;前面的青年战士的号声召唤着战友。他们头上,自由女神正展翅飞舞,她实际上是人民愿望的化身。人物虽然只有七个,却绝非生活事实的一般叙述,而具有更高的历史的概括性,显示出纪念碑的特征。(迟轲、陈儒斌、樊林《石像,是有体温的》)

见仁见智

兴起于法国的浪漫主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吕德作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雕塑家,其作品富于激情,把具体情感的表达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而成为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