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
7431400000021

第21章 记滇西北的几个喇嘛寺——中甸归化寺(2)

归化寺除以上诸项财政来源外,还有以下收入:一是放高利贷,各“康参”每逢春末夏初对贫苦人民发放青稞、酥油、银元,秋收收回本息,利率一般是三分。实际上借半年要按一年计息。二是经商,每年“扎仓”及各“康参”均派出许多“聪本”出外经商,来往西藏及云南各地。

寺庙上述的各种收入J余了幵支宗教上的费用,大部分为各级拥有职位喇嘛分别占有,作为职位的薪金。职位愈高者收入愈多,负责经济事务者还可贪污中饱。特别那些掌握“康参”经济大权的“格干”,必须先拿出一笔钱分给众人才能取得地位,他们的贪污可以说是公开的合法的,而一般喇嘛不能从寺庙得到什么收入。

但一般喇嘛也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喇嘛虽然出家,仍与自己俗家保持经济联系,甚或掌握其经济大权,可代俗家收租、经商。有时也能分得一部分土地,自己经营。一个喇嘛收入来源可以有以下的一项或几项:

(1)家庭供给的费用;

(2)自己分得土地上的地租;

(3)出外经商或放高利贷的收入;

(4)出外为人念经取得的报酬;

(5)担任寺内职务时领的薪俸;

(6)在规定的1225名额内者可每年领取七斗半青稞“皇粮”(按这一名额可以由本家子弟世袭,也可以转让买卖,价约800元半开)。

(7)清代对喇嘛还有定时的赏赐,过年过节发给“饼子钱”(这次调查中有一个老喇嘛解释过去不劳动的原因说:“过去连饼子钱都有人给,还要千什么活?”)。

喇嘛收入除维持自己日常生活所需费用外,一生中还有两笔大的开支:一是入寺前要交一笔钱(相当于“保证金”)给“康参”。二是入藏路费。后者费用很大,故贫苦喇嘛终身不得入藏。

喇嘛在寺庙中住的房屋也属于自己的家庭。归化寺内房屋,远望之像一座小城,但其中除去“扎仓”“康参”的经堂及其他一些宗教性建筑属于寺庙外,所有喇嘛住宅都是私人陆续修建的。中甸几乎每个有钱的家族在归化寺中都有房屋,供自家子弟当喇嘛者居住。只有来自远地(如乡城)的喇嘛或贫苦的喇嘛无自己住宅,由所属“康参”供给房屋,要收取一定的租金。

这样,一个家族中当喇嘛者(往往是叔侄或兄弟关系)在归化寺中一般住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不属于自己家庭的徒弟(这种情况较少),组成归化寺中一个基层单位。他们自己烧饭吃,住在自己住宅中,俨然是一个“小家庭”,仿佛是他们俗家驻在归化寺中的分支机构。

因此,凡是在社会上有势力的家族在归化寺中地位愈高(当喇嘛的人多,担任职位者多,拥有更多的房屋和财产),而贫苦人民即使勉强送子弟当喇嘛,因为无钱入藏,不能担任任何职位,本族人少,孤立无援,在喇嘛寺中始终处于卑微的地位,甚至最后被开除出寺。总之,喇嘛本身也有贫富之分,社会地位有高低之不同,归化寺可说是藏族社会的缩影。

近年来青壮年喇嘛们参加劳动,自食其力。50年代初还要国家补助一部分,现已能自给。仅年老体弱者仍只管念经。有影响的上层喇嘛列为统战对象安排工作。

(五)与西藏的关系

归化寺远在雍正年间即划归清廷直接管辖,故在政治上归化寺与西藏地方政府无直接隶属关系,在经济上也不对西藏负有什么义务。但是,归化寺与西藏的来往仍是很密切的。例如:

(1)凡达赖“坐床”,要去送礼朝贺。

(2)本寺活佛“转世”,要到西藏“查书”,决定寻找方向(这一点使西藏可以过问归化寺寻找活佛继承人事)。

(3)本寺活佛地位高下,由西藏排定。据喇嘛自己说,往往要视送礼多少决定,至于宗教上繁文縟节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

(4)历史上“掌教”(“喀姆”)亦由西藏指定,归清以后才改为“格西”推举,但要通知西藏认可。

(5)凡是喇嘛必须入藏朝拜,到三大寺学习,否则不能成为正式喇嘛(“格弄”)。而在西藏逗留期愈长者,回来地位愈高。

以上虽是宗教上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西藏对归化寺仍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西藏和中甸的经济的联系一直是很密切的。从淸代起,云南的铜要经过中甸运输入藏,以满记寺庙对铜的大量需求。西藏甚至定期(三年一次,或五年二次)派“铜官”带土产到云南送地方官,然后把铜运回去。中甸要为这些来往官员及货物准备的伕马。至于云南的茶叶,大部分是经过中甸运入西藏的。西藏运入云南的主要是药材,后来加上洋货。归化寺中的“聪本”经营的主要便是这种沟通滇藏的贸易。

二丽江的五大寺

——福国寺、文峰寺、指云寺、普济寺、玉峰寺

在丽江城郊有五个喇嘛寺,它们的名称是福国寺、文峰寺、指石寺、普济寺、玉峰寺,合称为五大寺。

五大寺自称属喇嘛教中的红教(指噶玛噶举派中的红帽系,参见《从文物考古材料看滇藏关系》),它们和另外八个红教喇嘛寺(维西的达摩寺、兰经寺、太平苑、寿国寺、高黎贡山的普化寺、鲁甸的灵照寺、吉星寺、巨甸的兴化寺)同属滇西北喇嘛教红教一派的重要基地,人们常称之为红教十三寺。至宗喀巴宗教改革后,黄教兴起,其他教派势力在康藏地区即趋衰微。但在丽江地区,黄教却不盛行,它们还未能在此喇嘛教分布的最南边缘地区取红教地位而代之。

喇嘛教不是丽江纳西族唯一的宗教信仰,但解放前纳西族人民信仰该教者颇多,其影响之大不如纳西族固有的“东巴教”,却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五大寺中的喇嘛绝大多数都是纳西族,只有少数藏族和汉族。

寺庙建筑为汉式,屋檐高翘,屋顶覆瓦。寺中多收藏文物,如文峰寺、福国寺收存有明末清初留下的田契、账簿、建寺执照等。文峰寺中保存铜鼓一具及长达三丈三尺的跳神用长幡,尤为珍贵。

丽江喇嘛教不仅是纳西族信仰的一个方面,它的本身也颇具研究价值。第一,丽江是喇嘛教分布的最南边缘,这就不能不使此地喇嘛教带有许多特点。第二,丽江喇嘛寺全属所谓“红教”,要研究这一古老教派的有关问题,丽江也许是比较合适的地区之一。因此,弄清楚丽江喇嘛寺的情况,对于整个喇嘛教的研究工作也并不是没有助益的。

五大寺的创始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不晚于明代末年,五大寺中建寺最早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这一时期。徐霞客的《法王缘起》(见丁文江辑《徐霞客游记补编》,有云:

庚戍年,二法王曾至丽江。

按二法王即喇嘛教之活佛5庚戍年当指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是年丽江地区已有来自西藏的喇嘛教领袖的活动。

五大寺中以福国寺建立最早,该寺为土司木氏所建,寺中现存碑文《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记》叙寺之沿革云:

……雪山自西绵亘,层出叠拱而秀异特钟者芝山也。当山之腹,孕为胜地,延长数里,松阴千重,盘桓夹崖,是为解脱林。林中梵刹’名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寺旧名安乐,因隐公为太淑人遣使诣阙,以请龙藏’天子嘉其孝也,御赐今额。隐公为谁累晋中大夫致仕参政木侯讳增号生白是也。

由此可见,福国寺远在木增时期(1587—1646)以前即已存在。又该寺现存雍正十三年(1735年)造的“丽江各寺观田地顷亩清册”,册中记载福国寺最早一项寺产置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该寺之建当不晚于是年。大概福国寺原糸木氏之家庙,后来才改为喇嘛寺的。该寺不仅建立最早,且规模亦最大,最盛时喇嘛达两百人。

指云寺的建立年代亦较早,光绪《丽江府志》记载:

指云寺……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元展成捐助喇嘛僧立相等募建。

然上述“丽江各寺观田地顷亩清册”有云: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九月十六日住持僧立相募置常住田壹分……

可见该寺之建不始于雍正五年,志书记载不确。该寺的建寺历史据云是这样:某年西藏的大宝法王来丽江倡议修一喇嘛寺,手指山后白云深处曰:“在此可以建寺。”于是,就建立了指云寺指云”两字即因此而得名。该寺创建者名罗僧,丽江喇嘛寺历史上著名的喇嘛。

五大寺中其他三个寺都是后来由福国寺、指云寺中划分出来的。由福国寺分出了玉峰寺,由指云寺分出了文峰寺和普济寺。

玉峰寺建自康熙年间(见光绪《丽江府志》),原亦为木氏所修,后毁于战争,乾隆年间又重修。该寺现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寺执照对此事言之甚详:

丽江白沙有雪山,为一郡之来龙,从前土府培植风水,建有玉峰寺于雪(山)之右麓,继因兵燹,迨后父老……久怀兴复之切念。查有喇嘛明菊鲁一僧,戒行清洁,原为福国寺首座,众僧师表,今缘足疾退辞,众等招徒央伊在寺住持……

据此明菊鲁原为福国寺喇嘛,后另组玉峰寺。大概这就是玉峰寺由福国寺分出之由来。

文峰寺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建寺之执照亦有保存。其文有云:

查此山原古刹倾环,乾麽四年二月有西藏喇嘛到寺,恳请本府倡修,工程浩大,急难完峻。兹据该僧禀请给照,以便掌管。右牌给喇嘛僧明具准此。

可见创建者名明具。此寺是在来自西藏之红教领袖倡议下修建的。

普济寺为乾隆三十六年建立,事见《丽江府志》。传说该寺活佛为指云寺罗僧之侄儿转化,可见普济、指云两寺关系之密切。

到了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来自西藏的一位法王倡议——下修了“静坐堂”(又名“安乐吉祥林”),位于文笔峰之巅。此寺供滇西北十三大寺所有喇嘛“静坐”之用,它不属于那一个寺,本身也不算一个独立的寺院,由五大寺共同管理。

(二)喇嘛的等级、职位和来源

五大寺内部组织是一致的。喇嘛中有不同的等级,并设有各种职位。兹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