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364200000023

第23章 打造平和的心态,告别烦恼与忧虑(6)

通常情况下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往前走,但是也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跑”。要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使人在消极的欲望中沉沦,从而致迷失方向,走向绝处。

“往回跑”不是捞一把就走,而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善良的人性,真正的品格,决定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与价值取向。

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怀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绿叶,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练达的“往回跑”呢?

老子曾经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可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深地知道,我们人类对于粮食的需求远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向更高层次迈进。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个水平线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当做一种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感到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能够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错就错在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两者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使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同时还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且坦然,在这样的境遇之下,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与要求呢?

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能够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感到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从而摆脱虚荣,宠辱不惊,心境达到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能够做到微笑地面对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是快乐轻松的人。

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下天下纷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适可而止,才能立身长久

老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人生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大都是希望活得潇潇洒洒、快快乐乐的,谁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历程中企求得太多,认识不到愿望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适可而止是一种理智;或者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不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面前没有止境,那么其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一味去追求个人利益之所以后果可悲,是因为客观方面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却偏要拼命往里撞,朝里钻,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了。这种失去理智的作为是快乐的生活离其越来越远乃至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样的历史故事,尚存于我们记忆中的不在少数,这里略举一二:

魏晋之际的何曾,参与了司马氏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活动,立下了赫赫功勋。司马氏登上王位后,首先要做的是奖励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贤臣良士,奖励国家的有功之臣。于是赐给何曾许多土地和钱财,还让他担任丞相、太傅等要职。他身为国家重臣,本应辅助皇帝执掌政权,给国家撑门面,但他花在满足个人欲望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比治理国家所用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华,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没得穿,他却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刮民财,豪取大量的锦绣,用丝绸来装饰墙壁,用布匹来铺垫地面;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连五谷杂粮都填不饱肚子,他却一日三餐,要花掉一万钱,还嫌饭不像饭,菜不像菜,没法下筷子。一天,有一个官员向他报告有几个郡县饿死多少人,他听了,全然不信,而且奇怪,仿佛人家是痴人说梦话,于是一边“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着,一边飘飘然地说:“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富裕,怎么会饿死人呢?”

西晋的君主昏庸无道,丞相生活奢侈,荒淫无耻,其他大臣们也都是骄纵无度,一个个过着花天酒地,美女相伴的荒淫颓废生活,只知道在宫殿里度过他们享乐的时光,终于导致已经达到鼎盛时期的西晋帝国很快衰败,随后灭亡。

“食钱一万,无乃太过。噫!可不忍钦?”“无乃太过”,就是说,“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个人吃住,似乎是小事,但任意挥霍,不知足知止,就是害己害国的大事,何况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竞相追求享乐,西晋帝国最终不被灭掉天理不容!随着西晋帝国的衰亡,除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外,司马炎之子晋惠帝等三个皇帝,后果都很可悲,一个被毒死,两个被杀。依附皇室的大臣,还有那些贵族们,也十之八九没有好下场。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梁武帝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梁武帝当了皇帝,赐给他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他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他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

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

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其实,他正是个追求官爵、贪图钱财的人。他担任郡守(即太守),仍嫌官小;他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享乐?”他让下属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珍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锦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乘鹤西去。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权谋过人,又骁勇善战,屡立大功,被列为替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之首。他因此当上了朝廷的大官,权柄很大,俸禄也很高。但他缺乏智者的情怀,一边享受着高官厚禄,一边又为高官厚禄所困扰,所羁绊,不时露出好争地位、争爵位的面目,因而为汉高祖刘邦所不容,抓住一些理由将他逮捕,关进了大牢。在牢中,他悲愤交加地说:“正像别人说的一样,狡猾的兔子捕尽了,猎狗就该下汤锅;天下的飞鸟射尽了,好弓箭就该收拾起来扔进库房;敌对国家已经灭亡,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也该丧命。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是该下汤锅了。”从韩信的这番话里不难听出,其悲愤中夹带着悔恨之意,可事已到此,哪里还有重新做起的机会呢?后来,韩信终于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何曾也好,鱼弘、韩信也罢,他们的官儿不算小,财产也不算少,但是由于他们对官爵、财产、享乐的向往没有止境,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没有边际,最终的下场都极为可悲。说句公道话,置他们于死地的原因尽管比较复杂,但他们所共有的那颗不知足之心,则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从古至今,有许多历史人物比他们要明智得多,高明得多。这些人安于本分,安于拥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轻松,无拘无束,洒脱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乐与尊严。

晋朝人介子推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他跟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吃尽了苦,也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晋文公继位后,要奖励贤臣良士,可他却回归故里,没得到任何赏赐。

一天,介子推突然对他的母亲说:“作为国君,要做到赏罚分明,办事公平,确实不易。”他的母亲知道,凡功臣皆有奖励。有的封给土地,有的赏给官位,有的给予金银,唯有其子一无所有,眼下又说这种话,莫不是心怀不满吧!于是问道:“君主没有给你论功行赏,你是不是不高兴呀?”

介子推回答说:“母亲,你想到哪里去了。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然而孩儿都不放在眼里。因为追求功名,向往富贵,不是我的为人之道。所以,我才躲在山村里,宁愿躬耕自足自给,也不吃君主的俸禄。”

他的母亲不由笑道:“孩儿的为人,当娘的怎么会不知道。你这样见利让利,闻名让名,不与世抵触,好得很啊!”

于是他们母子就在绵山里安了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一边劳作,一边观赏着大自然的风起云涌、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终日里显出一副淡雅、娴静的样子。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既敬重,又难过,就派人去绵山请介子推,可他执意不出山做官。文公无奈,只好把绵山封给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并意味深长地说:“这介山的名字记载了我的过失,也记载了人间的一个贤臣良士。”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聪明过人,才高八斗,出类拔萃,然而他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且说有一天,秋高气爽,艳阳朗照,孔子沐浴着阳光,笑容满面地问颜回:“回,你家贫屈卑,胡不仕乎?”

颜回一笑,说了一套洋洋洒洒的话:“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千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兴高采烈道:“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育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十分精彩,尤其是颜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论,更是精彩绝伦。你看,当孔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的时候,他对答得何等好啊!他说:“自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家有琴,一阵轻快的轮指,弹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有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孔子见颜回说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赞赏颜回的思想和品德,认为他真正实践了知足者不以争名夺利来拖累自己的古训。正因为这样,所以过着洒洒脱脱、轻松愉快的生活,丝毫没有被拖累。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摒弃对“名”或“利”的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包括名、利在内的各种欲望,尤其是正当、积极的欲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强大驱动力。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过分,尤其是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太过分,那就是无异于自寻穷途末路,到头来必然是欲极悲来,悔之晚矣。所以,这里有必要给人们提个醒,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时常知足的心态。因为,时常知足,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量力而行,安于现状并不是故步自封

不安于现状证明这个人有发展的欲望,可是过于不安现状只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有头驴子,总是嫌它的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却让它干过多的活,实在不公平,于是它向天帝祈求改变现状,另外换一个主人。天帝劝诫它,这样做以后要后悔的,但还是给它换了新主人——一个烧瓦匠。在砖瓦场的劳动更加辛苦,驴子感到换主人后它的负担更重了,实在太累,于是又请天帝为它换主人。天帝答应了,但告诉它这是最后一次,于是把驴子送到皮革匠那里,驴子觉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叹:“我宁可在第一个主人那里饿死,在第二个主人那里累死,也比现在强得多。要知道,我现在的主人,我活着时要给它卖命,死了他还要剥我的皮,太悲惨了。”

驴子的不安现状,使它一步一步滑入痛苦的深渊。在它不满第三个主人时,很可能落入第四个痛苦,这一切,都出自当初盲目的妄想和不满。

改变现状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有目的有计划,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现实。珍惜自己拥有的,这才幸福,而等到失去它时再去惋惜,就太迟了。为了将来,更要把握现在。

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来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吃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叼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那只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

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如此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

另一人就说:“哎哟!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捉弄捉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

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那位年轻人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足你的愿望,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以为真的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赶快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

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觉得担心。但是,能变成鹰的愿望让他继续爬了上去。

他爬上树顶,向下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

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

“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它会不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