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364200000022

第22章 打造平和的心态,告别烦恼与忧虑(5)

没有人能有足够的精力,既能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能创造一个新的生活。你只能选择一个,你可以在那些无可避免的暴风雨之下弯下身子,或者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

在加拿大,经常可以看到长达好几百英里的常青树林,从来没有人看见一棵柏树或是一株松树被冰或冰雹压垮。这些常青树知道怎么去顺从,怎么弯垂下它们的枝条,怎么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

珍子是日本人,她们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颗珍珠是她母亲在她离开日本赴美求学时给她的。在她离家前,她母亲郑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给她这颗珍珠,告诉她说:

“当女工把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来。

“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当做自己,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处。”

母亲启发她道:“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要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蚌都不如呢?”

尼布尔有一句有名的祈祷词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能,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老师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一句话如同晴天一声雷,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

认识现实,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这是现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习惯抱怨,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为自己或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总会公平的。其实不然,这种绝对公平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

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它能激励我们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怜自伤。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都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每个人在成长、面对困难、做艰难抉择的过程中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地,导致愤世、悲观等对世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清楚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充满理解,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人世间的种种不公正时,就要即时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它会将你从自怜自伤中拉出来,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总之,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许多不公平的事,我们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也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并去适应它。

班纳德是一位德国老人,现年五十岁,在这风风雨雨的五十年间他遭受了一百五十次磨难的洗礼,而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在他出生十三个月时,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忽地一阵大风,不知从何处而来,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十四岁时掉进了下水道,差点窒息。班纳德与汽车也特别有缘,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驶了进来……

他一生倒霉无数,在最倒霉的一年中,竟遇到了十七次意外。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依旧健康地活着,心中充满着自信,因为他历经了一百五十多次生命磨难的洗礼,他还怕什么呢?

我们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公平、人生多磨难的同时,想想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或许还有更多多灾多难的人们,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困难和挫折算什么呢?

所以,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并积极地去适应它。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消极,放平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适应现实,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了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至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遭到致命的绝迹下场。

如今,人类已经迈进了一个信息、科技、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文明已将全球经济变得更加一体化或多元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可以抱怨、满腹牢骚;面对变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面对变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面对变化能变通者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不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承认:在一场激烈的竞争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

面对一切的改变,也许有许多人开始困惑、怀疑、不安……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那些不愿意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接受所谓的运气、命运摆布的人,终将会被淘汰。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意,便有人向他推荐去找智者。

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思。

智者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智者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智者,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智者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所以说,人生当中,是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能适应,被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就像下面要说的这个工人一样。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过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他的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了,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来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适应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人要适应环境才能够最终求得生存,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都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出路。在生活中永远不会是强者生存,也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终能够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适应环境的人,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适应环境的人好比竹子,很柔韧但是很适应大风天气。当强大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时候,柔韧的竹子还将生存下去。

(第三节)懂得知足,人生需要适可而止

所谓知足,就是对现有的生活或者状态感到满足,不和别人攀比,能够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知足者有一种适可而止的精神,知足者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知足者有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态度,知足者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知足常乐,选择平和的生活态度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知足常乐”。其字面意思是说,满足于现在自己拥有的一切而随时都感到快乐开心。可以这样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感到满足,其实,它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颓丧和无奈的表现,而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只有怀着一颗平静的心,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切。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美好心境,并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追求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心力交瘁。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力与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环境又决定你该如此的时候,而你却好高骛远,非要达到你所不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这个时候,你就只会给自己寻来无尽的烦恼,那就一定会没有了快乐可言。因此,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懂得知足常乐,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一步登天”的痴想,那么你心中的重负就会消失。同时你也会感到身体轻盈,心灵轻松,快乐自然会光临你的心坎,你会变得脸上荡漾着笑容的涟漪,你会看到人生的一切是如此的纯净与美好。

有一句俗话叫做“心宽体胖”。心宽的前提是知足,因知足而放弃重负,因放弃重负而快乐,这样体胖就是必然的。有一个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比较满意的人,在睡觉的时候不但睡得香,而且在吃饭的时候也吃得很甜,那么结果吃得肚大腰圆,猛一看真像一个大款。其实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哪里是什么大款,其实他只是一个饿不着撑不着的工薪阶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处处对自己现状不满意,愤愤不平的一个人,他总说自己的钱挣得太少了,以后孩子上学可能都上不起。因而整天闷闷不乐,经常失眠,胃口也不好,落得一个面黄肌瘦,形容憔悴。而事实上,这两个人的工资差不了多少,只因一个知足而心宽,另一个因不知足而忧愁,最终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风,对于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满足其实还是来自于我们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感到不知足呢?这是强烈欲望在驱使着我们,是幻想在冲动着我们,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它还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坎坷与烦恼。有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于我们自己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从这里就说明了知足有其自身的双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在精神上的知足后往往不能在物质上得以满足,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曾经有一位农夫,每天早出晚归的耕种一小块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入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你不停地跑一圈,那么你跑过的地方就全归你所有。”

农夫听完之后,便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会被累死的。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很多的金钱,很多的享受。但是,他终因跑路太多,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了,土地没了,一切全都没了,强烈的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