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众不同的滚雪球高手
7362300000033

第33章 颠覆性革命的对冲基金投资(5)

乔治·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就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和他这样的投机者就必然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体系被摧毁。

正如乔治·索罗斯所分析预测的那样,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虽然当时英国首相梅杰一再申明英国将信守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下维持英镑价值的政策,但乔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因而拒绝了英国政府的请求。

英国经济继续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以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尽最大限度地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在1:2.95左右。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英国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

在1992年复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政府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乔治·索罗斯却深信英国已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6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

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乔治·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扣动他的“枪机”。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乔治·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万亿英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乔治·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乔治·索罗斯在这场天量级的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乔治·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掉巨额的德国股票。如果只是乔治·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政府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得这场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英国政府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乔治·索罗斯毫无疑问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家。

下完赌注,乔治·索罗斯开始等待。

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

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

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难乐观。乔治·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乔治·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然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然不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当天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应付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他请求首相梅杰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以惨败告终,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作“黑色星期三”。

随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纷纷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意大利里拉和西班牙比赛塔开始大幅度贬值。

作为与英国政府较量的另一方面——乔治·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他因此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在最终制造出“黑色星期三”的两周时间里,乔治·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乔治·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乔治·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他个人也因净赚6.5亿美元而登上《金融世界》杂志的“华尔街收入排名榜”的榜首。

天才的理论

乔治·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投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他自己的投资理论。

他认为,股票市场本身具有自我推进现象。当投资者对某家公司的经营充满信心,大笔买进该公司股票。他们的买入使该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于是,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更得心应手: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借贷、出售股票和基于股票市场的购并活动获得利润,更容易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使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购买的行列。但同时,当市场趋于饱和,日益加剧的竞争挫伤了行业的赢利能力,或者市场的盲目跟风行为推动股价持续上涨,会导致股票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直至股票价格崩溃。

乔治·索罗斯将这种开始时自我推进,但最终又自我挫败的联系称为“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力导致了金融市场盛衰过程的出现。

他认为,一个典型的盛衰过程具有如下特征。

1.市场走势尚不明朗,难以判断;

2.开始过渡到自我推进过程;

3.成功地经受了市场方向的测试;

4.市场确认度不断增强;

5.在现实与观念之间出现偏离;

6.发展到巅峰阶段;

7.然后,出现与自我推进过程相反的步骤。

投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认识到形势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时确认发生逆转的临界点。

乔治·索罗斯强调:“当某一趋势延续的时候,为投机交易提供的机遇大增。对市场走势信心的丧失使得走势本身发生逆转,而新的市场趋势一旦产生,就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开始发展。”

在选择股票方面,乔治·索罗斯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在一个行业选择股票时,一般同时选择最好和最差的两家公司作为投资对象。这一行业中业绩最好的公司的股票是所有其他投资者考虑购买时的第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价格会被推上去;而这一行业中最差的公司,比如负债率最高的、资产负债表最糟的公司。在这种股票上投资,一旦股票最后吸引了投资者的时候,就为赚取巨大的利润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乔治·索罗斯喜欢双面下注。他在对宏观进行分析时,会通过对国际政治、世界各地的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利率和货币等因素的预测,搜寻从中获利的行业和公司,在这些股票上做多;而同时,他也找出那些会因此而受损的行业和公司,大量卖空那些行业和公司的股票。一旦他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将会获得双份的巨大收益。

乔治·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中,虽然并不遵循常规行动,但他同样对市场中的游戏规则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兴趣是在试图理解这些规则在何时将发生变化。因为在他看来,当所有的参加者都习惯某一规则的时候,游戏的规则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使投机者有机会获得与风险相称的收益。

因为“狙击”英镑,使英国政府遭受重大损失,乔治·索罗斯一度被一些媒体描述为一个冷酷无情的“金融杀手”。

乔治·索罗斯的金融风险

乔治·索罗斯喜欢隐于幕后,他曾长期有意避开新闻媒体,不愿抛头露面。因为在他看来,经营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公司,一旦人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人们就会先于你去做,这样,就会打乱公司的投资计划。所以,名声在外有时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并非好事,而只会带来灾难。但随着乔治·索罗斯的事业如日中天,特别是在他成功地“狙击”英镑之后,再想继续之前的平静生活,已是不可能。他的举手抬足都是新闻。

乔治·索罗斯成了市场的领袖,媒体均把他描绘成可以改变市场的人。这引起了华盛顿政治家们的猜疑。众议院银行委员会的主席亨利·冈扎尔斯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所从事的外汇交易予以密切注意,并对乔治·索罗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作出评估,以便判明乔治·索罗斯是否有操纵外汇市场的行为。对于乔治·索罗斯而言,亨利·冈扎尔斯的要求就犹如头上悬了一把剑,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和他所管理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的交易方式多为对冲型)会是什么。

但是,乔治·索罗斯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他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1993年6月,乔治·索罗斯通过分析注意到英国的房地产业正处于低谷,价值偏低。他通过与里奇曼共同设立的基金,投资7.75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土地公司4.8%的股份。由于此时的乔治·索罗斯所具有的巨大影响,许多投资商对乔治·索罗斯的决策极为崇拜,当投资商发现了乔治·索罗斯的投资踪迹后大量跟风。这导致股票市场上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疯涨了6.67亿英镑,按照乔治·索罗斯在英国土地公司4.8%的股份计算,他一下子就赚了520万英镑。

这次的房地产投资充分显示了乔治·索罗斯在市场中所具有的能量,同时,也使他对自己在市场的领袖地位更加自信了。

还是在1993年6月的时候,乔治·索罗斯就断言由于德国经济衰退,其短期利率必须下调,德国马克将会随之贬值。他写信给英国的《泰晤士报》,表明自己对德国马克的看法。市场迅速对此作出反应,马克比价从6月11日的80美分跌至6月25日的59美分。量子基金因此而获利约4亿美元。这次的轻松告捷,使得乔治·索罗斯作出进行一场更大的行动的决定。

1994年年初,乔治·索罗斯开始斥巨资卖空德国马克,当时传闻他卖空了30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乔治·索罗斯认为高利率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德国经济,从而确信德国政府一定会降低利率,使德国马克贬值。事情刚开始似乎有向他所预测方向发展的迹象,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下跌。但德国的经济实力要比1992年的英国强大得多。而乔治·索罗斯在1993年下半年对德国马克即将下跌的公开谈论也使得德国中央银行有所警惕,加上德国人并不愿意看到乔治·索罗斯拿德国马克来赌博,更不愿看到他会赢。最终,德国政府还是维持了现有利率政策,德国马克也始终表现得坚挺。乔治·索罗斯算盘落空,损失金额巨大。

在做空德国马克的同时,乔治·索罗斯还犯了一个决策性错误,那就是他赌日元对美元将会下跌。乔治·索罗斯的依据是日美两国首脑会谈将会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但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并未能就双方的贸易争端达成共识,双方谈判破裂,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攀升,升幅高达5%,这又使得了乔治·索罗斯损失惨重。

据悉,乔治·索罗斯做空德国马克和日元共损失了6亿美元。这对乔治·索罗斯的投资形象产生了严重影响,但是,乔治·索罗斯手中依旧有114亿美元的资产。

在经历了一系列股市的跌宕起伏后,乔治·索罗斯已炼就了与矛盾共生的本领。股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因素作用于股市会带来相互矛盾的影响。如一方面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另一方面石油价格跌势不止。石油价格的下跌会抵消通货紧缩的作用,导致经济崩溃。面对这种令大多数投资者困惑的情形,乔治·索罗斯采取了既不放弃建立在仍然有效的假设之上的做法,同时,又在新假设之上采取相反的做法。这种同时以两种相反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策略虽然会使投机家暂时地处在两种完全背离的轨道上,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

乔治·索罗斯说:“如果我最初进行一项真实投资,然后卖空相等的份额,那么价格下跌20%(即使它同时影响多头和空头两方面),我在多头上投资将只剩下80%。如果我适时地收回空头投资,就能弥补这种损失;即使价格上涨使空头交易受到损失,也要比价格下跌时的多头交易的损失小。”当然,现实要比这个例子复杂的多,因为,乔治·索罗斯常常同时在几个市场上操作。

1994年,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只比上一年增长了2.9%。媒体也在不断地攻击乔治·索罗斯,一边对其公布的盈利数据质疑,一边挖苦他,如“漏洞百出的索罗斯:炼金术失去了点金术”等等。媒体的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乔治·索罗斯本人。作为60多岁的人,他已处于事业上的巅峰,已有急流勇退的打算。如果他在1994年的成绩还像以前那样骄人的话,他可能已经就此引退。但由于1994年的失手,使他陷入媒体攻击的包围中,他又如何能视而不见?好胜者乔治·索罗斯斯无法接受投资生涯的如此结局,他决定再现辉煌。寻找下一个大目标成为乔治·索罗斯的新任务。

“魔鬼”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最终把目标瞄准了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