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众不同的滚雪球高手
7362300000030

第30章 颠覆性革命的对冲基金投资(2)

2009年年初,鲍尔森认定,他在2008年做空的银行与金融公司已经改善了资产负债表,因此更加看好这些公司,于是在今年又赚了钱。

经验:最成功的投资也不会永远成功。

8.运气也重要

2006年年初,鲍尔森确定楼市出现问题,并准备从即将到来的下跌中获利。但一些楼市专业投资者此前已经确定房地产市场估值过高,其他人据此做空了楼市,但无法继续容忍这样做造成的损失。鲍尔森建立这笔历史性的头寸后几个月,美国房价就开始往下掉了。

经验:不要在任何一边下注太重,哪怕看起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马克·金顿:等待最佳交易时机

作为华尔街老牌对冲基金大师,马克·金顿(MarkKingdon)早在1983年就创建了金顿资本管理公司(KingdonCapitalManagement)。尽管他的名气并不响亮,但在行业内却有着与布鲁斯·科夫纳(BruceKovner)和保罗·都铎·琼斯(PaulTudorJones)旗鼓相当的影响力。2003年,金顿曾被《机构投资者》杂志授予另类投资终身成就奖。

目前,金顿资本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0亿美元。据媒体报道,在过去30年,金顿旗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达15%~20%。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其年化收益率更是长期维持在20%以上。

金顿1949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父母都是长期在纽约生活的犹太人。13岁的时候,金顿第一次接触股票,那时起他就爱上了投资。“我当时就觉得买股票可以作为终生职业。而我很快就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即使市场大跌,也可以通过买股票赚钱。”

还在读高中时,金顿就开始为一些小报撰写投资评论。毕业之后,他进入离家不远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大学期间,他还曾担任《观察者》杂志(TheSpectator)体育版面的编辑。以优异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他又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并获得了MBA学位。

1973年,走出校园的金顿决定进入企业并成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养老基金的首席投资官,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资产类别。2年之后,他发现还是股票投资更适合自己,于是跳槽至纽约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世纪资产合伙公司。

1983年,金顿仅以200万美元的资金就开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之旅,也因此成为对冲基金行业内少数先行者之一。金顿表示:“在最初的5年时间里,我们的规模一直都很小,收益率虽然很高但波动率也非常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规模逐渐变大,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善。”

作为一个专注于股票多空策略的对冲基金经理,金顿在他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总结了一系列有效投资方法。金顿认为,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不被大多数人关注的公司。

“股票的估值、基本面趋势以及技术图形决定了我是否会对一只股票进行投资,无论依据大势进行行业配置还是个股的投资都是如此。”金顿说,“其中,我最为关注的指标是公司的营收能力和相对价值。此外,管理水平以及资产负债水平也非常重要。”

在了解金顿的人看来,他并不是一个喜欢追求完美的对冲基金经理,因为他并不刻意找出那些能够让他收益最大化的公司。

金顿曾说:“我买入一只股票的目标收益率是30%。一般而言,在满足多样化配置的要求之下,我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我们认为风险收益比最佳的股票,而不是创造尽可能高的收益。”

在金顿看来,除非对牛市出现具有极高把握,否则宁愿持有现金。“成功只会降临在那些更愿意等待良机的投资者身上。随意加入一个不适合你的游戏,结果只会是失败。”

然而,等待有时候比投资还要煎熬。1990年时,金顿就尝到了这种痛苦。经历1988年和1989年的牛市之后,美联储在1990年开始收缩流动性,金顿提前意识到市场将开始下跌,他将手中的大部分股票换成了现金,仅留约1%的资金在股市中交易。

“静静等待是痛苦的。就好比一个囚徒,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什么都不做,度过漫长的岁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不过,承受痛苦之后得到的却是甘甜的果实。金顿不仅成功躲避了市场的大跌,还通过做空在1990年获得了20%的收益。

“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让你坚持自己的想法,那就一定要将这种少数派立场坚持到底。”

流动性是金顿投资理念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这体现在他的股票投资组合中往往会拥有200只股票,而每一只股票的持仓基本不会超过其资产管理规模的3%,因为他需要在市场发生突变时能够在一天之内将其头寸全部清仓。

此外,金顿拒绝使用杠杆,认为杠杆只会加速让人滑向深渊。他在招聘投资组合经理时经常说:“如果你喜欢高风险或者喜欢坐过山车,那么请到高杠杆的基金去,金顿资本不适合你。”

除了二级市场的投资之外,金顿近些年更积极地参与了私募股权投资,尽管目前这类投资仅占其资产的5%,但他认为对于科技股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同时,他们有时也会带来超额回报。

在金顿的整个投资过程中,严格遵守投资纪律是其最值得称道的一个成功要素。而他为自己设定的两项纪律看起来非常简单:一是及时止损;二是不要忘掉第一条纪律。

金顿这样描述他的第一条纪律:“如果一只股票的基本面被破坏就应该卖掉;如果你因为某个原因买入某只股票,而这个原因已经失效时,及时卖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非常勇敢地在熊市中买入股票,那就需要进行对冲;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已相对其增长率高估,那么它就是下一个被卖出的目标;如果一只股票的买入价下跌15%或是技术图形遭到破坏,那么也应该卖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顿认为,现在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嘈杂,技术图形越来越多地误导投资者,不能像原来那样有效地指导投资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操作了,“要以一种更为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图形”。

金顿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拒绝新的外部投资者。只有偶尔面临投资者赎回资金时才会考虑吸纳一些资金来弥补被赎回的资金。

众所周知,基金规模是资产管理人一个很重要的盈利来源,但金顿却称:“基金的规模大小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我们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家族和公司员工,让他们满意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金顿还告诉外界:“我喜欢资本游戏是因为天生好胜心强,而且喜欢各种挑战。与赚钱相比,我更希望与团队分享投资乐趣。而我之所以采取股票多空策略,是因为这种策略相对于其他策略更容易与我们的投资者和团队分享经验,以及让大家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操作。”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顿和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一样都遭遇了投资者赎回以及收益率大幅下挫的窘境,基金整体业绩在2008年时下跌了22.8%。尽管未能实现绝对收益,但略好于对冲基金当年的平均业绩水平。

然而在2011年,金顿却遭遇了非同寻常的打击,基金整体业绩以大跌18.5%告终,这对一直保持着超高回报率的金顿而言是一种莫大耻辱。

在2011年底发布的一封《致投资者的信》中,金顿解释了原因。年初时,他把赌注主要押在了银行股上,两大重仓股分别是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Co)和花旗银行(Citigroup)。而2011年全年,这两只股票持续下跌。

在反省失误的同时,金顿在信中指出,2012年的投资赢利点将会在欧洲。他随后通过做多一系列欧洲的股票使得基金收益率在2012年大幅反弹。

今年以来,金顿开始认为美国股市已经积累了惊人涨幅,而政府却迟迟未能就财政问题提出令人认可的方案,因此做空美股的时候已经到来。

根据金顿资本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最新一季13F档案,在2013年的一季度中,他最大的两个持仓头寸分别是SPDR标普500ETF的看跌期权和SPDR标普中型股400ETF的看跌期权。

在看空大盘的同时,金顿也投资了一些股票。文件显示,在2013年一季度中,他持仓数量最大的三只个股分别是医疗保健公司HCA(HCAHoldingsInc)、星巴克公司(StarbucksCorp)以及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Inc)。

金顿最近一次对资本市场的公开言论发表于2013年7月中旬在纽约举行的“追求绝对收益”(DeliveringAlpha)论坛。他指出,经历了几轮调整之后,日本股市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之下仍将有所表现。他建议做多丰田公司(Toyota)、富士重工(FujiHeavy)以及马自达公司(Mazda)。他的理由是:“‘安倍经济学’最利好以上三家公司。此外,丰田公司目前已经是混合动力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富士重工旗下的斯巴鲁汽车(Subaru)的利润率正逐渐提高,而马自达汽车的品牌效应也在迅速增加。”

维克多·尼德霍夫:投资教父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人名单中就有维克多·尼德霍夫——大名鼎鼎的衍生产品大师,他对冲基金经理中的奇才。维克多·尼德霍夫的困局证明了现代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以及衍生产品投资的神奇效果。

1997年6月,维克多·尼德霍夫还高高在上。他的自传《投机者养成教育》正在畅销,他管理着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不少是他的个人财产。他处处受人欢迎、尊敬,他的投机纪录令人叹服:15年来平均年收益率30%,1996年的收益率是35%。

不幸的是,维克多·尼德霍夫也在泰铢上进行了投机。泰国的蝴蝶轻颤翅膀之后,他亏了5000万美元,几乎是他所管理基金的一半。

亏了5000万美元或是更多的衍生产品,经纪人似乎都有同样的反应。可能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你在赌场里赌21点,赌注100美元,认为即使输了也无所谓。你输了。接着你再可能会再赌100美元,因为你会觉得即便是输了200美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也许这手你会赢,不就收支相抵了吗?然而,你又输了。此后,你输了一手又一手,很快就输掉了500美元。你实在不愿意输掉这么多钱。你怎么办呢?就此罢手?当然不会了。恰恰相反,你会加大赌注,希望能翻本。就是这样的模式,你会对自己说的话通常是“只要我把本钱赢回来,我就再也不赌博了,永远不赌。”

我们知道,在赌场里的赌徒多数是输光了最后一块钱才不得不离场的。

现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500美元后面再加上5个0。这回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呢?如果这5000万美元是你自己的钱,你很难不沮丧。可是如果这笔钱,用已故的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的话来说,是“别人的钱”呢?加大赌注翻本或者是你的大脑里首先蹦出来的字眼儿。为了别人的5000万美元,你会不会变本加厉?你会问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如果赢了,你就能翻本,没人会在意你暂时的亏损。如果输了,你真的认为多输掉别人的5000万美元有什么关系吗?因为在你赔掉了第一个5000万美元之后,你已经可以确定那5000万美元的真正所有者不会邀请你共进他的晚宴了。

而维克多·尼德霍夫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和在他之前的其他人——霸菱银行的尼克利森、奇德公司的约瑟夫杰特、驻友银行的浜中康雄、大和银行的井口后英——一样开始变本加厉,寄希望于用更高风险的投资能够带来足够的利润,以弥补在泰铢上的亏损。这时的维克多·尼德霍夫已经变成了一个让人感到恐惧的交易员。

幸运的是到1997年9月时,维克多·尼德霍夫已经补上了部分泰铢亏损,但是当年的投资业绩仍然下跌了35%。同年10月,维克多·尼德霍夫开始出售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的卖出期权。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为投机者提供了杠杆效应,对标普500指数(跟踪市值最大的500支股票)的表现进行投机。你能出售这种期货合约的卖出期权,就和其它工具的卖出期权一样。

卖出期权是在一定时间以一定价格出售基础金融工具或指数的权力。我们可以用康威跑车的例子,如果你买入卖出期权,你可能今天用1000美元买入日后以4万美元卖出一辆康威跑车的权力。如果车价下降,你就能赚钱。假设一个月后康威跑车的价格跌到每辆3万美元,你的利润是1万美元(根据卖出期权,你有权以4万美元出售一辆康威跑车,而你在市场上买入这辆车只需要3万美元),减去1000美元的期权费。

卖出期权的买家自然希望价格下降,它的卖家却会希望价格保持不变,或者能有所上升——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要下降。价格下跌越多,卖出期权的卖家必须付给买家的钱就越多。在涨个例子当中,如果康威跑车的价格跌到每辆3万美元,而我们卖出了100辆的卖出期权,我们就将亏损90万美元(100万美元减去我们得到的10万美元期权费)。摩根士丹利出售高风险产品时声称“下跌风险仅限于初始投资”,出售卖出期权这种策略可没有这样的优点,你可能损失一切,甚至更多。卖出期权卖家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他(她)的损失就可能有多大(还有就是价格一般不会跌成负数)。

1997年10月25日与26日的那个周末,维克多·尼德霍夫看来还平安无事。因为在这年代10月确实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维克多·尼德霍夫在等待,希望期权过期变成废纸,这样他就可以赚到期权费,进一步降低亏损。他希望市场保持稳定,或者上涨——就是千万不要下跌。

1997年10月27日,星期一,美国股市暴跌554点,大约百分之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64.67点,收报876.97点。这一天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相距几乎整整10年。7%的跌幅算不上市场崩溃,比黑色星期一差得远。但是对于维克多·尼德霍夫来说,这个星期一却是对自己的致命一击。10月29日,维克多·尼德霍夫的基金被清盘。投资者1亿多美元的资产损失一空。之后,维克多·尼德霍夫不得不关闭他的投资公司。同时,他还不得不将自己的抵押给银行,他所收藏的艺术品也只能悉数变卖。

1998年,维克多·尼德霍夫卷土重来,他个人的帐户又重新开始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