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唐僧凭啥领导孙悟空
7362200000024

第24章 制度领先,铁的纪律是胜利的保障(1)

制度管理是一个成功团队的根本。任何团队,无论其规模大小,人员多少,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日常经营活动加以约束。没有制度,只会使团队陷入混乱的无序的困境,造成内部资源无谓的浪费。铁的纪律就是胜利的保证。

好企业离不开好制度

制度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和规章办事的依据,没有制度就无所谓管理,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仅局限于完善制度本身,而应同时强调制度化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决定企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发展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先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先基于一个和谐而文明的制度。社会的文明首先是制度的文明,企业的进步首先是制度的进步。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从制度上着手的,都是从制度上收到成效的。

好制度可以创造安宁、创造和谐、创造激情、创造力量、创造效率、创造进步、创造繁荣,甚至创造奇迹。在当今形势下,传统的“人治”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团队的需要。因此,把制度管理引入团队,显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则,离不开制度,企业的创新不单是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的创新、规则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1.讲制度就是讲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便是文弱仁德的唐僧,他的团队里也离不开一定的制度。即便本领高强如孙悟空,触犯了出家人不该触犯的条款也是要被赶回花果山的。

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国家,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你的某种自由可能就要以他的某种不自由为代价。

对于西行团队来说,不得杀生就是铁的纪律,心有慈悲就是要遵守的制度,你违背了制度得到的就只能是被驱逐。

2.讲制度就是讲原则

原则大于特权,大于身份,大于资格。制度面前你没有特权,不容许有超越制度和规则之上的特权存在。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人人都应按套路出牌。谁在原则面前搞特权,谁就会在众人面前丢面子。就像唐僧要求自己的徒弟们遵守出家人戒律,他自身就要做得很好,纵观整个取经之路,唐僧没有违反过一次戒律,这就是一个值得下属佩服和敬仰的好领导。制度的原则性要求制度体现一致性,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公司的任何人都一样,没有什么例外。如果制度失去了一致性,企业必然要为这种不公平付出沉重的代价。

高老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

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

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锺。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说不尽那杯盘之盛,品物之丰。

这就是制度,制度就是谁都要遵循的原则,唐僧不但要求徒弟做到,自己还要做的更好。他要求孙悟空和猪八戒是:“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而要求自己则是:“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滴酒不沾。

我们回想《西游记》中唐僧有多少关是通过铁的制度才走过来的。极具代表性的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在这些劫难中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为证,如果唐僧没有始终坚守“不淫戒”,那么西天取经从“四圣试禅心”那里就会告一段落。

3.讲制度就是讲规范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是所有成功企业共同的特点。因为企业是由各类人员组成的组织,而人的复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要求企业必须营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并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按照规范的制度来管人和办事,遵循一定的流程,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减少和降低因为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失误。如果我们没有合理的执行体系和标准化的工作制度,没有把日常管理中的每个细节通过制度的方式落到实处,就会形成表面化的管理,从而影响组织效率,甚至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以敬畏的态度“制定”制度

制度不仅总结企业的过去,规范企业的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未来。但是,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好制度,可以拯救一个差企业;坏制度,也可以摧毁一个好企业。面对制度,要心存敬畏。

要以敬畏的态度制定制度,就是制定制度要严谨。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要谨慎行事,追求完美。

首先是决策不随意。一要问问“该不该”,就是是否需要制定这个制度,有的是临时性的工作,不具代表性的个体事件,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来解决。

二要问问“对不对”,就是要防止制度与国家的法规、上级的文件、企业以前的制度相冲突、相矛盾,不要一出台就出错。三要问问“好不好”,出台一则制度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带来的反应不见得简单,一定要做到制度可操作、可执行、有效果。

其次是制订不随便。在内容上要周全,不要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在逻辑上要缜密,不要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在措辞上要严谨,不要漏洞百出,歧义不穷;在形式上要规范,不要朝令夕改,信口开河。同时,要尽量广泛征求意见,牵涉到职工利益的还需要上职代会表决。以敬畏的态度制订制度,制度才能内生其固有的权威。内容、过程的草率,最后导致只能是制度被蔑视和践踏。

坚持制度高于一切,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制度高于一切,重在尊崇制度从我做起,应该树立“规则意识”,尤其是领导者,一定要学会遵守规则从自己做起,自觉树立起“规则意识”,否则规则就难以维持下去。规则是给别人制定的,也是给自己制定的。

如果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自己都不遵守规则,如何要求组织的其他成员呢?

企业中,最容易破坏制度的人就是制定制度的人,有时就是管理者本身。很多管理者口口声声说要搞团队建设,自己却没有照团队精神去做。一个人没有“规则意识”,会被认为素质低,一个管理者没有“规则意识”,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其次,坚持制度高于一切,不到位的制度等于无制度。一个缺乏规则、缺乏标准的企业肯定是管理不到位的,凡是精细化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科学管理就是力图使每一个管理环节数据化。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到位的管理,才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管理。

制度到位,规则到位,管理才能到位。张瑞敏领导的海尔如今是响当当的品牌,但当初的海尔经营管理却是一塌糊涂。张瑞敏执掌海尔后制定的第一条制度竟是“不许随地大小便”,可见海尔昔日情形。1985年,海尔着手内部管理,为此编写了10万字的《质量保证手则》,制定了121项管理标准,49项工作标准,1008个技术标准。张瑞敏着手整理企业内部,而且愿意花大力气、花大价钱,小事当做大事做,这样一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一个团队可先制定可行和易达到的制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让广大员工树立坚守制度的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修正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并激活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制度的设计目标与执行者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坚持制度高于一切,重在恪守规则增强制度执行力。

规则就是规则,确定下来的规则就要坚决执行。没有制度是可怕的,有了制度不执行,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同样是可怕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坏在制度上,而是坏在执行上。恪守制度和执行制度都代表了一种素质、一种品质、一种责任。制度是由人来制定、参与和执行的。一个制度的成败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制度,而是我们没有踏踏实实去监督和执行。无论多么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变成了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不重落实一旦形成习惯和风气,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有效运转,甚至会导致团队的衰败。

制度应该是一种灵活的机制,而不是一台死的机器。它理应具有一种持久的驱动力,不管是对管理者还是对被管理者,都能产生积极的、正向的、有益的和持久的推动。这样的制度,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恪守和遵循,也会心甘情愿地执行和落实。

一流的制度可以创造一流的大学,同样,一流的制度可以创造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制度可创造一流的组织,甚至可创造一流的国家。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们向往的天堂。而生活在规则世界里的人,会将规则时刻置于心中,心甘情愿接受约束,以获得更完善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人,必将受到规则的惩罚,甚至会付出全部自由的代价。

企业管理中执行力的误区

执行文化的目的固然是对文化现状的改观,提高全员素养,营造文化氛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谨防以下误区。

误区一:强力推行

在推行执行文化前,首先,要核实本企业是否具备推行的条件。其次,要向员工明确推行执行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再次,要考虑执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力求做到未雨绸缪,执行有力。执行本没有错,而强制执行员工就会怨声载道。

误区二:基层开刀

企业的领导者属于决策群体,是员工的行动指南。领导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心里和工作热情。无论是文化制度还是企业的其它管理方面的制度,领导不去带头执行和把握方向就让员工去认真地执行,员工则会采取对策,阳奉阴违。所谓的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火车跑的快,关键在车头”。反而论之,一群玩忽职守的领导本是一群散将,带出的兵不用说也是萎靡不振的逃兵,一个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一个企业要想夺得市场的主动权,营造和谐环境关键取决于企业中、上层领导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身体力行的执行制度,而不是先从基层开刀。

误区三:有始无终

执行文化主要体现“执行”二字,没有执行力的文化或像人间天堂或如一团散沙。对于企业来说,用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一贯做法,但是企业内部是否有监督、考核机制是很多企业忽视的问题。在制度执行伊始,运转良好。

若有人违反甚至违犯了制度中的条文,制度的监督部门有没有按制度去处理,或者打折扣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那么制度就如同虚设,更不用谈“执行”了。制度变得苍白无力,从而会出现制度执行中断、无人问津、随意亵渎的局面。善始善终的是企业管理者殛待解决的问题。

误区四:形式主义

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这种做法是对企业、员工和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形式主义的执行文化会出现实际执行和表面文章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点。有的企业认为挂几条横幅,写几条标语,宣传栏配几张插图就是企业文化,其实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一方面是欺骗员工纯真,另一方面是蒙骗社会公众的视线。形式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的并且害人害己害企业,在次奉劝企业管理者还是趁早回到求真务实的轨道。

“执行文化”在日趋被众多企业认同的今天,作为企业的决策群要慎重对待,不可小视。为了企业长足的发展提倡“执行文化”本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去做前期准备工作和寻求有效的建设方法,避免以上误区在企业演绎。

执行系统的误区

机会主义经营思维:企业做大之后,便面临着两种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多元化对品牌扩张和业务扩张确实有利,并能降低风险,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营的机会主义思维,使得经营战略、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最后真有好的战略或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核心重点:“这次会议的重点决策共15条,核心点10个”,一些主管或经理常说与之类似的话,其实,只要听到重点有8条以上就表示什么重点也没有,重点怎么可能有这么一大堆?核心重点常常是急需解决的两三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假重点和真重点混在一起,下面的人无法合理地配置时间和精力,无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必然会挫伤企业执行力。

激励机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考核A,奖励B,即对A进行严格考核,但把奖励给了实际没被真正考核到的B,这就是没能区别投机取巧的人所导致的。通常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做表面工作,而踏实做事的人反而不擅长这些,结果一考核,踏实的人反而不合格,而投机取巧的人却合格了,奖励就这样被窃取。二是只奖励成功者,不奖励失败者。这样的激励机制将会导致“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精神和思想”,对企业文化是一种挫伤,容易让成功者骄傲,而让失败者更加气馁。

细节细微:差距从细节开始,从细微处做足工夫。1%的细节可能导致100%的失败。试想,一个餐厅什么都好,但服务小姐的手却很油很脏,那结果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细节而导致前面所有的执行效益为零。

执行者的误区

观念心态: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上面的决策是不合理的,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结果一级一级的改动下去,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完全失真。爱找借口和推卸责任。出了问题就怪下属、怪环境、怪条件差,动不动就是“都是某某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又太猛了”这些辩解的话。

行为品性:在同事面前就说上司或其他同事的坏话,在外面就说公司的坏话,无视公司形象。见同事的奖金比自己高就眼红,就攻击别人,从不检讨一下自己。自命清高,以为自己是个主管或经理就了不起了,在下属面前摆架子。这些心态误区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下属或同事模仿,激化内部矛盾,极大地削弱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