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7331400000010

第10章 见大篇(9)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独霸一方的李克用割据晋阳。李克用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其子李存勋在灭梁前期,也还是颇有作为的。大概是因为冯道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李存勋,以图求得前程。在这以前,冯道先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当时,幽州守军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吃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很危险的。一次,刘守光要攻打易、定二州,冯道却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乎被杀死,经人说情,被押在狱中。由此可见,当时的冯道还是较正直的。冯道经人帮助,逃出牢狱,投靠太原,于是他在晋大将张承业的门下做事,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为李存勋的亲信所信任。从那以后,冯道的生活从此有了着落,这也为以后出名打下了基础。

冯道最初担任晋王府中的书记,他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政令文告、军事信函,不久,李存勋看到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特别腐败,从那以后他就想了一个准备消灭掉后梁的念头。

李存勋消灭掉之后,在后梁建立了后唐,从此,他只重视那些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冯道这样的没有“来历”的人,他并不重用。直到庄宗李存勋被杀,明宗即位,他才被召回。明宗鉴于前朝教训,重用有文才的是他的以文治国之法,从此,冯道这才被任命为宰相,真正发迹。

冯道虽然是宰相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他,残留在人们意识中的门阀士族观念还未肃清。一天,冯道下朝回家,一个出身于“衣冠门第”的工部侍郎跟在他后面起哄道:“宰相走得太快了,必定要从腰里掉下一本《兔园策》来!”当时,《兔园策》是一本乡村里儒用来教农夫和放牛孩子的读本,这么说冯道,明摆着是讽刺他出身低微。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竟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奚落宰相,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这是不能发生的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冯道当时所处的环境。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那以后,冯道没有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为做官而做官了。李从厚即位还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立即兴兵来攻打,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姨夫石敬瑭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是一反常态,极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的,按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李从厚当时还是个孩子,自从即位就从来没有掌握实权,为人又太过于宽和优柔。权衡了利弊之后,李从厚决定率领百官把李从珂迎接进来。

冯道已是宰相,他的权位比诸官都高,又有一些官吏是他所亲手提拔的,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但个别正直官吏还是出言洁问。中书舍人卢导首先抗言说:“哪有天子在外,大臣反去劝别人当皇帝呢?我们是不是该去投奔天子?”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形势,不要固执己见。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迎接李从珂,并献上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元勋。只有李从珂对他实在不放心,不敢让他担当重任,把他调到外地去任职了,后来李从珂觉得过意不去,又把他调回了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让他在那了。

过了不久,石敬瑭和李从珂发生了矛盾冲突,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打败了李从珂,从此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他以恢复明宗为号召,把原来明宗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从中也是一位被复了职的,石敬瑭不记往他以前的事,他也是乐于当官。

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是石敬瑭当皇帝的第一件大事,否则,王朝就有了倾覆的危险。尤其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情。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战”,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来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又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也没有作推辞的意思,这真让石敬瑭喜出望外。

其实,冯道的“苦衷”石敬瑭哪里会知道。冯道十分清楚,只有结交好耶律德光,他在石敬瑭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笼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就容易对付了。从这一点看,有胆有识的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一位厚道的人。

这次外交任务可以说是冯道特别圆满地完成了。他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儿确实忠实可靠,才决定放他回去。谁知不愿回去的冯道,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经过多次反复,耶律德光一定要他回去,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准备启程。一个月以后,他才上路,在路上又走走停停,走了两个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问:“能活着回来,恨不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我们走得快,可能就显出我们要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这有什么用啊,还不如我们按部就班的慢慢地走呢?”跟随他的人员都佩服他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真是风光了,甚至连石敬瑭都得巴结他了。石敬瑭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归他管。过了不久,加冯道又为“鲁国公”,终石敬瑭一朝,石敬瑭对冯道的宠遇没有人能比得上了。

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一点儿就毁灭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领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觉得契丹人大概可以稳坐中原江山了,就从襄邓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族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连忙换上一副卑躬的笑脸,小心侍候。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冯道说:“我既无兵无城,怎敢不来?”又问:“你这老头儿是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儿!”冯道以老朋友的姿态装憨卖傻,以圆通的办法对他,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也就没有再为难他了。

从那不久,耶律德光见中原百姓生灵涂炭,便问起了冯道怎样才能救天下百姓。机会来了,冯道就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说:“这时候就是如来转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灾难,只有陛下才能救得!”大概爱听谄谀是人的本性,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冯道,让冯道当了辽王朝的“太傅”。后来冯道曾参与过抵抗契丹的活动被人检举了,耶律德光便为冯道辩护说:“人我信得过,他不爱多事,不会有逆谋,请不要妄加攀引。”

契丹人是在人民的反抗之下而撤回的,冯道随契丹到恒州,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这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建立政权是想安定人心,笼络自己的势力。冯道保护别人是为了得他人的赞誉。

五代时期的政权很快就一个一个地灭亡了,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打汴京。这时的冯道,又像前几年一样,率百官迎接郭威。

在后唐明宗做了七年的宰相,尚且不念旧恩,何况只做了不到四年的后汉太师,更是不用提起。于是,冯道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去收服刘知远的宗族刘崇、刘斌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刘斌相信了冯道,是因为这位三十年的故旧世交认为冯道是不会欺骗他的,但没想到的是,刘斌一到宗州后郭威就把刘斌武装军队解除了。这时,冯道又一次为后汉立了一大功。

过了几年,郭威病死,周世宗继承了皇位,也就是郭威的义子柴荣。割据一方的后汉宗族刘崇勾结契丹,企图一举推翻后周政权。冯道根据半个世纪的经验,知道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自己现已老,不能再为国孝忠了,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官位爵禄才是。

当时只有34岁的柴荣,年纪不大,胆识气魄却十足。刘崇、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帝新丧,人心易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却一定要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愿随出征,不再多说,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为以后能享福晚年而去“争”下面的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

冯道说:“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于是,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柴荣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不起他了。

事实上,冯道并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儿投靠新主子的资本。

谁知柴荣还真不服冯道所说,亲自率领军队,在高平之战中打败刘崇、契丹联军,以事实给了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就在柴荣凯旋之际,冯道也油尽灯枯,对在下一个王朝做官失去了信心,他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伤心,他在柴荣高平之战胜利后终于送了老命。

冯道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后无哀荣,身后境况凄凉。

冯道死于954年,一生度过了73个年头。

在封建时代,当一朝红人,算不上太难,但三朝四代依然走红,确实需要很多能力。冯道服务五朝,官运不衰,可也称得上官场“常青树”了。不管冯道做事有多么的无耻,但也是他圆通的做法。他做官的谋术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个人把官做到这份上,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可求了。

(第五节)做官的智慧

说到做官,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不得不提,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做官而论,此人定当第一。

公元前210年秋,秦始皇病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不仅杀蒙恬、蒙毅等功臣,而且杀害了他的兄弟姐妹20多人,以致“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从而导致了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在秦始皇时已经蕴藏了,此时已达到极点,终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这是农民酝酿已久的。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江苏吴县,项梁、项羽叔侄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号召起义。就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江苏沛县的反秦运动已在默默地酝酿之中,萧何,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丞相,是其中主要的策划者。

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好友的萧何是江苏沛县人。刘邦年少时,不喜欢耕稼,是个好吃喝游玩之人,其父多次劝诫他,要他学一技之长,不可以这样消耗时光,但他就是听不进去,好吃懒做,消耗家产。刘邦到了弱冠之年后,他也想找点事业干,由于他交游甚广,尤其是与官场上的人也时常来往,其中就有萧何、曹参等人,这些人便替他出谋划策,教他学习吏事。刘邦对官场上的事情一学便会,不久便当上了泗水亭长。所谓亭长,就是断查里入狱讼,遇有大事,乃详报县中,因此与一班县吏互相来往,天长日久,刘邦和他们的关系日渐亲密起来,其中和他关系最要好的就要算萧何了。萧何因为文笔写得好,这时在沛县城中已经是掌有实权的主吏掾了。刘邦每次到县里办事,都要和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一起饮酒,畅谈心事。萧何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他作为刘邦的上级,处处照顾刘邦。即使刘邦有了什么过失不对的地方,他也往往利用职权为他开脱救助,就像刘邦的兄长一样。因此,萧何和刘邦可以称得上是有患难之交、贫贱之交,他们二人的关系在日后共同相处中得到了各种磨难与考验。

刘邦心里非常感激萧何,因为在刘邦的婚姻大事上,萧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他在日常的交往中也时时处处关心着他,有一次刘邦奉命西赴咸阳,县吏都送钱给刘邦,常规都给他百钱3枚,只有萧何给了百钱5枚。因此萧何对刘邦的好处,使刘邦终生难忘,他总是说等他日后发迹了,一定要好好地回报萧何。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果然没有失信他以前说的话,报当年之恩,刘邦给萧何屡次加官晋爵,封地赐田。

有一天,刘邦与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四人聚集在曹家酒楼。刘邦喝完一杯酒,微微一笑说:“三位好友是否知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夏侯婴说:“这全天下百姓都知道。”刘邦又低声:“那三位可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率众起事首先反秦,现已攻破十几座城池?”曹参点点头:“吾等略知一二。”

刘邦停了停环顾众人:“如今二世暴政,烽火四起,民怨沸腾,吾等何不趁此时机干一番大事!”

萧何立刻响应:“对!贤弟话中有理,我看这秦王朝气数已尽,普天愁怨,遍地哀鸿,我们不能再为这秦王朝卖力了。”

曹参也赞同道:“这个无道的昏君,只知道剥削老百姓,哪里会知道治国之术。我看就依刘邦兄所说,我们何不干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萧何见大家思想一致,就转向刘邦问道:“依刘贤弟之意……”

刘邦马上说:“顺从民心,奋举义旗,推翻暴秦,重建太平。”

三人赞同道:“此言有理!我们立刻准备。”

于是刘邦望着萧何,恳切地说:“萧何兄,你是县衙中的刀笔吏,你看怎样才能率众起事?”

萧何起身在屋内踱步沉思了片刻,他向窗前走去,向街道望去,见一队队一行行被秦军官兵抓来的青年壮士,脚戴铁链一步步向西而行,官兵不时扬鞭抽打壮士,催促壮士赶路,壮士们个个伤痕累累,愤怒地望着扬鞭的官兵艰难地前行,萧何离窗来到桌前,对刘邦说:“贤弟要想率众起义,可以这样行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最近朝廷降旨下来,要各郡县再速遣青年壮士去咸阳修建阿房宫,沛县马上也要送100多名壮士去咸阳。因此,他想和曹参全力向县令推荐刘邦,让刘邦押送壮士到咸阳城,在途中向壮士们施以恩惠,让壮士好为我们的所想而做,聚众起义,然后再想办法里应外合,拿下沛城。

这一计策,听萧何说出后,众人立刻赞同,刘邦对萧何钦佩不已。在萧何的努力下,沛县县令终于答应让刘邦押送100多名壮士行进咸阳。

刘邦在沛县丰乡西面的大泽道上押着壮士慢慢地行走着。太阳快下山了,人人都非常疲惫不堪,口干舌燥。刘邦看到了路旁的小亭内有人在卖酒,于是上前叫道:“小二,买几坛酒来。”

小二连忙搬出几坛酒来,刘邦又让他拿碗来。

接着刘邦对众壮士说:“大伙行路一天,天已经渐暗,在此休息一会,饮点水酒,解解饥渴。”众壮士听到他这么一说,纷纷上前,争抢着酒碗喝,刘邦搬了一坛酒自斟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