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欧洲鳗鱼的奇怪洄游习惯。这些鳗鱼从马尾藻海出发,顺着墨西哥湾流,远涉重洋,到达欧洲,然后再重返马尾藻海产卵繁殖。“大西国存在”论者解释道,鳗鱼洄游是因为当时大西国离马尾藻海最近,岛上的淡水河流为鳗鱼提供了免遭海兽袭击的天然安全地带,于是它们纷纷游到岛上避难。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天性。当大西国不幸沉没后,鳗鱼的习性仍不能改变。在天性的驱使下,它们一如既往,顺着墨西哥湾,去寻找避难的天国—大西国,竟不知不觉地游到了遥远的欧洲。
其次,远隔重洋的埃及金字塔和中南美洲的金字塔在结构上竟十分相似。这是巧合吗?难道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能乘着木板草伐漂洋过海,横渡大两洋进行文化交流吗?更耐人寻味的是,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南美洲的玛雅人之间,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茫茫的大西洋两岸,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为什么会如此相似?沉没的大西国是不是联系着欧洲、美洲、非洲大陆的纽带?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问题。
更引人注目的是,人们在1898年发现,整个大西洋海底被一条高约3000米的海底山脊分割成两部分,还有不少海底火山,其中有些火山的山峰戳破海面,突兀而出,形成了现在的亚速尔群岛。海底之下的亚速尔高原,无论大小还是形状,都与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岛极其相似。“大西国存在”论者认为:这一奇特的海底现象,乃是沉没的“大西国”带来的结果。那平地而起的海底高原,不正是一个巨大的岛屿沉陷造成的吗?
1974年,一艘苏联海洋考察船又大这一水域进行考查。科学家们拍摄了许多海底照片,人们惊讶地发现,那里确有古代建筑的遗迹,照片上不仅清晰地看见断垣残壁,还可以看见石缝里长出的水藻。这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居住过人类。
尽管“大西国存在”论者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持否定态度的还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如果大西国确实存在过的话,那么,它们的商品,如陶器、大理石雕刻、戒指或其他装饰品,必然会随着商品贸易而散落到其他文明国家。可考古学家在许多有关地区,并没有发现过大西国的任何遗物。
大西国依然是一个难解的谜,需要进一步探索。巴米扬石窟之谜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文明古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凿在代瓦山南面的断崖上。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巴米扬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比中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扬石窟群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连接中亚、西亚和印度的枢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希腊、罗马的文明,印度、波斯的文明,中国和中亚的文明都曾在这里汇合,在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20~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首次对巴米扬石窟做了较系统的考古调查;60年代,日本人也对巴米扬石窟进行了考古发掘。巴米扬石窟的学术价值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联合国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迹的名录中。但人们至今无法搞清这项浩大工程是如何完成的?难明其妙的水宫殿
土耳其伊斯坦堡附近的爱烈巴坦神殿,自古以来一直是个恐怖之地,人们传说那里面关着一个恶魔,一旦有人走近它,灾难就会降临,所以,它无形中成为了一块“禁地”。
1920年,热恋中的情侣艾尔莎和杜拉大胆地来到神殿。当他们正准备抬脚进殿时,艾尔莎突然惊叫起来,杜拉低头一看:地面突然涌起深不见底的水,而且水面竟然高出门槛,他们当时吓得当即跌倒在地。突然,奇迹发生了,高出门槛的水快速退下,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水退后,他俩壮着胆子迈进门槛,走进大厅,不由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宫殿,雪白的大理石柱,巨柱的两端绘满S形的精美图案,拱形的天顶上张开双翅的天使欲飞而下……的历险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并迅速地传到了国外。
1921年春,一队考古学家闻讯来到这里,考古队长是美国人迈尔斯。面对这座沉睡了不少世纪的雄伟建筑,他们都感到十分惊奇。他们立即投入考察,先进行外部勘探,丈量出神殿外部长约140米,宽约70米,整个建筑为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建于公元前4世纪。然后,他们又对神殿内的水涨水落情况进行了两天的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水的涨落很有规律,这是为什么呢?迈尔斯便下令试行挖掘,不久,就在神殿正门旁1米深的地下发现一堆褐色的碎石。迈尔斯用手试探那堆碎石,怪事发生了,神殿内高出门槛的水突然潮水般迅速退去,两个多钟头后又慢慢升了起来。迈尔斯又去动那堆碎石,水又再次迅速退了下去。迈尔斯由此推断:这堆碎石应当是个机关。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抬去一块一块的碎石,渐渐地显现出一块1米见方的石板。石板非常光滑,厚约半寸,是一块经人工仔细打磨过的盖板。抬去这块盖板,一排整齐的圆空心柱出现在人们眼前。考古队员们深信这排圆柱是专门控制水的涨落的,因而不敢轻举妄动。迈尔斯令人将石板盖上,再加上其他重物,但水却不能退下去了。他只好又把那些褐色碎石加上,水又迅速退了下去。迈尔斯他们用了整整1周时间,基本掌握了水的涨落规律:只要不动那堆碎石,水就会一昼夜涨落6次。
在完全掌握了水的涨落规律后,考古队人员全部进入大厅参观,整个大厅里有336根高达10米的大理石圆柱整齐地排列着,3行拱形门一个套着一个,远远望去,拱门由大到小,光线由明变暗,加上那些巨大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神话中的宫殿。他们对大厅的石柱取样后,经过碳十四分析后,确认这一神殿建于公元4世纪前,与伊斯坦堡的建筑风格相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君士坦丁大帝将东罗马帝国定都于伊斯坦堡后所建的大量建筑之一。而今,爱烈巴坦神殿再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禁地”了,它早已成为一个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一睹奇景。涨水时,人们可在其间泛舟;退水时,又可信步入内游览。“007”系列电影也曾在此地拍摄。
然而,从迈尔斯带队来此考古、研究,已经70多年过去了,这座神殿的全部秘密仍然没有揭开:这个神殿是做什么用的?它的进、退水装置非常先进,是利用什么原理修建的?那些水为什么能够高出门槛却又不溢出来?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些考古学家分析认为:这座神殿极可能是当年的东罗马帝国的贮水场。反对者却提出理由十足的质疑:如果是贮水场,何必需要退水装置?又何须去花费巨资把它修建成堂皇的宫殿模样?爱烈巴坦神殿,它所蕴藏的秘密可谓“世界之谜”,这些“谜”,何时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我们拭目以待。巴米扬巨佛之谜
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的两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东大佛”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西大佛”高55米,着红色袈裟;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尊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10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巴米扬大佛大约雕造于公元4~5世纪间,经历风风雨雨,战火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文化遗迹。1500年来,两尊大佛可谓饱受劫难。前苏联入侵时期,佛像附近被埋下地雷,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较大的一尊佛像脚下竟成为阿富汗一个武装派别堆放军火的地方。1998年,巴米扬河谷落入塔利班政权手上,其士兵对两尊佛像的袭击从未停息。佛像曾被火箭炮炸毁头部和部分肩部,宁静微笑的面容已难以辨出。奇观背后的奥秘
神州大地,奇观处处。然而,就在这些奇观背后,还藏着一个个谜,至今仍未破译。
凡去少林寺的人,总要去看一看那块神秘的达摩面壁石。
这块面壁石,相传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师、南天竺国僧人达摩面壁修行的一块巨石。在石后的石碑上,有清代萧元吉撰的碑文《面壁石赞》:“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块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轻,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吉统宗门”。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崇信佛教的梁武帝,到处修庙祭佛。达摩乘此机缘于公元520年来到中国,隐在嵩山五乳峰的石室中,后人称此室为达摩洞。他面壁修炼了9个春秋。传说达摩精灵入石,便在面对的石壁上留下了整个人体的影像,后来被僧徒们刻凿下来,并将该石挪入少林寺,作为传世珍宝,年年供奉。
对这块具有人影形象的面壁石,历代有幸亲睹者不少,史料记述者也甚多。据目前有人考察,五乳峰达摩洞的岩石属寒武纪石灰岩,在白色的石灰岩上,布满了形状各异的花纹,墨色花纹居多。由此推断,在1000多年前,少林寺僧在五乳峰上采集来一块花纹形状酷似人形的墨色石头,便神秘地说成是达摩的身影,这样故弄玄虚,也是不足为奇的事。但达摩面壁石究竟是怎样的来历,那石面上清晰可辨的僧人影像,又是如何嵌映进去的?“斩蛇碑”显古人像在河南省商丘地区永城县的芒砀山上,有一处游览胜地——汉高祖斩蛇处,此处有一座“斩蛇碑”。此碑在夜间用汽车灯一照,一面显示出一古代武士的形象,他手持宝剑,威风凛凛,即人们所说的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形象;另一面则显示出一位怀抱幼子的妇女,即人们所谓的吕后形象。此碑被称为“华夏一绝”。为何此碑能映出古人形象?解释有三:一是光学原理说,二是显灵说,三是生物场信息残存说。
光学原理说认为是石匠在刻碑时留下点点印痕,经灯光一照,明暗反差,形成人像。然而,古碑遍布神州,为何别处不会显像而此碑能显像?芒砀山周围群众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掺杂一些迷信因素,硬说碑面上的人像是汉高祖和吕后显灵。信息残存说则是几个气功师讲的。他们说,汉高祖和吕后都是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他们的生物场信息特别强。根据信息残留的说法,他们在芒砀山活动频繁,其生物场信息便残留在山岩上。气功师说,世上有显形物质和隐形物质,隐形物质是一种高境界、高力度的物质,它可以超越时空,既可以穿透历史,又可以穿透物理空间而存在。但这仅仅是种猜测。
所谓“日落碑现”,即原本无碑,每当时过正午,斜阳照射,山际间即出现巨碑。这一奇观,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一马鞍形高山上。每逢春、夏、秋三季的晴天,从午后红日西斜到日落,山腰向阳处即高高耸立起一方高约10米、宽约5米的白色巨碑,轮廓分明,大有跃出葱茏之势。尤当阳光时明时阴之际,巨碑则随之时隐时现,或明或灭。更奇特的是,当其最明时,定睛细看,隐约可见碑文数行,明灭可见。好奇者攀登其上,寻其踪影,林木丛中何碑之有?有人认为,此一奇观纯属阳光射入一从山间巨大的石笋上回光反射所致,但不被科学界认同。
令人费解的奇事还有哩!近年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纷纷向江苏省句容市文体局反映:他们发现,在句容茅山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正面150米距离内,只要有人放爆竹,就立即能听到阵阵军号声从碑正前方发出。为证实这一现象,该市文体局日前派出5名干部前往现场,他们手持爆竹到碑前方进行验证确认:在离碑150米内任何一距离燃放爆竹时,确实听得到很响的阵阵军号声。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绵地·印天池
在蜀南竹海风景区的长宁县,有一条奇特的海绵地带。它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当地人称它为“烂海子”。如果你初次在上面走,尽管小心翼翼,但那一步一颤的异常情况,也会叫你心都悬起来,生怕掉进深不可测的“海子”深处。你若发急,跑步前进,那就会颤动得更剧烈,地表弹颤会波及好几米远的地方。当地的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种庄稼,海绵地上的土黝黑绵软,种玉米、黄豆都旱涝保收。这块宝地为何有弹性而经久不衰?好奇的人想深挖洞去看个究竟,许多人挖了老半天,下面还是土,看来这个谜还有待专家们来揭底。
广西扶绥县东门乡的群山峻岭中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山峰的顶部有一个火山口式的大水潭,人称“印天池”。每当下雨时池里面的水就下降,雨水越多,水位就越低;而天晴,池水就往上涨,天气越好,水位就越高,甚至会溢出池口。有人认为,印天池的地质是由一种类似海绵的物质构成的。这种“海绵”物质具有“湿涨干缩”的特性:雨季地壳受潮便“膨胀”,池水大量地渗入地下,雨越大,渗得也越厉害;天晴时地壳收紧,渗入地下的水又被“挤”入池中,天气越好,收缩得越紧密,“挤”入池中的水也就越多。事实果真如此吗?地质学家并没有点头,至今仍是悬案。奇迹般的苏美尔文明
众所周知,位于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哺育了包括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在内的许多古代文明,但是文明的最初源头要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文明。苏美尔人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他们在两河之间修建了复杂的水利系统,驯服了时常泛滥的河水,开垦出富饶的田地。他们不仅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许多神话、史诗、演讲词等作品,还发明了1~5的数字,历法也相当先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后来的巴比伦人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
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它的出现就好像奇迹一般。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从一些古老的史诗中也能发现类似描写空中飞行的词句段落。但更多的人则坚持认为苏美尔人是某个古老民族的一支。他们的神庙往往建在由泥砖堆起来的建筑物上,看上去很像坐落在群山之巅,于是有些学者猜测他们来自东方的山区。从出土的一些图章看,苏美尔与古印度文明的图章风格极为相似。有人认为他们与印度人有某种联系;还有人从语音考证,认为苏美尔人可能来自中国。众说纷纭,要想得出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贝希斯顿铭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