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3
7220800000007

第7章 古文明之谜(6)

躲过高温的人在大量黑色的火山灰浮尘面前无法再次侥幸,他们窒息而死。考古学家利用这些尸体在火山灰和浮石中造成的空腔,铸造出了大部分受害者的身形。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点左右,维苏威火山开始发出苏醒的怒吼。仿佛在超高温的压力锅中熬炼了1500年,熔岩已经变成泡沫,它们以超音速喷发,在空中形成一道翻滚的泡沫柱!庞贝人从未见过这种景象,拉丁文里从没有“火山”这个字。由于他们搞不清楚出了什么事,因此很多原可以逃离的人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爆发几分钟后,超高温的熔岩和气体冲上15公里高空,从海湾对面的麦希南清晰可见,那里住着少数可能了解状况的人。老蒲林尼是罗马帝国的海军司令官,他对研究大自然非常感兴趣,他的工作为后世的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海岸这侧,熔岩柱喷发到顶端,在突然失去向上的动力后,在空中四散开来。通常近海的风会将火山灰吹向海湾,但今天却没有——风将火山灰直接吹向庞贝,将日光遮蔽,庞贝陷入活生生的梦魇。更糟的还在后头,喷入高空的滚烫熔岩在空气中冷却、凝固,然后开始坠落。

下午1点30分,浮尘开始飘移到庞贝,冷却但仍充满空气的岩浆形成了浮石。同时冷却下来的密实的岩石被强大的压力从火山内部喷出,落石以200公里的时速坠落,带来了致命的破坏力。爆发一小时后,危机逐渐加深,数千人在街上奔逃。下午2点,漂布工场的奴隶无暇顾及主人和主人的财产,纷纷逃亡。城门挤满了要逃出的人、牲畜和拖车,街上倒伏着尸体。下午稍晚,庞贝城已经被维苏威火山喷出的超过1亿吨的浮石和火山灰所覆盖。

此时老蒲林尼得知一个朋友被困在维苏威山脚下,而她唯一的逃生希望是从海上。老蒲林尼“研究学问”暂缓,救人为先,他的船队启航,调齐所有人手,划船前往庞贝。与此同时,浮石继续轰炸城市。阳台和屋顶的负重形成新的威胁。屋顶被压得吱吱作响,塌陷是迟早的事。无助的庞贝人开始向宙斯祷告。

海的那边,根据现存纪录,老蒲林尼的救援任务在下午5点展开。他的船队经过一座比庞贝更接近危险的城市,但由于风向的原因躲过了落尘,这个城市叫赫库兰尼姆。此时多数的城中之人都逃出城,或者聚集在海边等待救援。但老蒲林尼并未停留,他率领船队航向庞贝,进入满天落尘的黑暗中。

火山爆发7小时,庞贝城的街道空无一人。浮石不断落下,把门口堵住,将屋中的人围困。浮石和火山灰吸干空气中的水分,让喉咙干渴欲裂。凌晨1点,老蒲林尼被风困在斯塔比亚,和朋友庞波尼阿纳斯一起避难。他们尽管了解这是种自然所致的现象,但仍然无法了解这次灾情的严重性到底有多大。老蒲林尼的侄子在他的记录中有所描述,整座山在喷火,山顶都烧了起来。熔岩大浪般向山下奔流,超高温的火山灰和熔岩有如滚烫的雪崩翻滚而来,如今这被称为火山碎屑涌浪,朝着赫库兰尼姆及海边的民众而来。温度比滚水高5倍的气体和火山灰将沿途的一切烧成灰烬,炙热的高温使人当场毙命,海边的人们化成了焦炭。船库里的人则死于热休克,当滚烫的碎屑涌浪落在他们身上,所有软组织随即蒸发,牙齿和骨骼立即迸裂。300名孩子的骨骸在船库被发现。

火山中央的岩浆库已经塌陷,引发另一波火山碎屑涌浪直冲庞贝而来。但这波涌浪在北边城墙附近奇迹般地失去了动力,让庞贝城逃过此劫。可是涌浪挟带而来的有毒气体迅速弥漫街道和房舍,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碳混合着腐蚀眼睛和喉咙的氯化氢,形成了致命的混合物。一些绝望中的庞贝人选择服毒自尽。

第二天早上7点10分,维苏威火山掀起最后一波灾难。在爆发18小时后,熔岩柱底部大规模崩塌,最后的涌浪将那不勒斯湾笼罩在死亡乌云中。老蒲林尼最终死于致命的毒气,而最后的涌浪杀死了数千名逃往郊外的人。老蒲林尼的侄子小蒲林尼所记述下的火山涌浪因为太过诡异而无人相信,直到近年才经科学证实,火山爆发的情形有可能如他所言,因此称之为蒲林尼式喷发。

在短短18小时内,维苏威火山共喷发出超过100亿吨的浮石、岩石和火山灰。庞贝城遭掩埋遗忘长达1500多年,直到1594年才在挖掘水道时意外重现。挖掘工作至今已持续数百年,这里的发现震惊了世人——火山灰如同“时间胶囊”般密封了整座城市,保存了神殿、商店、街道和房舍。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石膏模,罹难者的尸身已朽,只留下被火山灰包覆的身形。男女、小孩,甚至动物,他们生前的最后一刻因而不朽。有些罹难者甚至留下了身分的线索。波利比亚斯家中,发现了一具大腹便便的妇女骨骸,旁边围绕着她的家人;在格斗士营区中,一位戴满首饰的仕女遗骸躺在格斗士身边;在廉价旅店的废墟,一名女奴仍戴着刻字的手镯;在漂布工场附近,有具骨骸仍紧抓着一袋黄金。

维苏威火山至今仍然主宰着那不勒斯湾,它提供的肥沃土壤吸引人们前来,一如2000年前。只是现在有350万人仍然活在它的阴影下。在过去的500年里,维苏威火山还多次爆发,熔岩、火山灰、碎屑流、泥石流和致命气体夺去了不少生命。1944年,维苏威火山再次喷发,火山顶部流出熔岩,喷出的火山熔岩和渣滓高度达到500米。这爆发的奇景使得正在山下激战的盟军与纳粹德国士兵停止了战斗,转而跑去观看这一大自然的奇观。但维苏威再没发生如公元79年那个炎热夏日般的大规模爆发。专家表示,这种规模的蒲林尼式喷发2000年才发生一次。下一次就快到了。赫库兰尼姆谜团

在1709年,意大利的施工工人们在“死城”挖井时,发现了古时的剧场舞台,进一步挖掘后,又发现了众多的大理石构件。赫库兰尼姆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1738年,意大利皇家图书馆馆长、人文学家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开始在赫库兰尼姆城发掘。他采取井巷式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土了3个穿长袍的罗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圆柱和一匹青铜马的躯干。同年12月11日,他又找到一处铭文,从而了解到有个名叫鲁福斯的人曾出资兴建“海格立斯剧场”。据此,专家们断定,这里就是失踪千年的罗马古城赫库兰尼姆。

在最初250年的挖掘中,只找到9具遗骸。人们据此断定,灾难发生时,赫库兰尼姆城居民大多逃走从而幸免于难。但意大利考古学家朱泽普·马志教授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只要能够确定火山爆发时当地海岸线的位置,就可以明确赫库兰尼姆城的人从海上逃生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揭开赫库兰尼姆城居民生死之谜。1982年,考占学家们大面积地清理海滩,出乎意料地发现了13具遗骸。同年,挖掘机挖通了海堤下面堵塞着岩石的3处石头拱门:在一个拱门下,发现6个成年人、4个儿童和1个怀抱婴儿的保姆;在另一个拱门下,一排排地躺着48具尸骨;还有一处拱门,则是19具尸骨和一匹马的尸骸。迄今为止,赫库兰尼姆城前后共出土了近200具遗骸,显示死亡情景惨不忍睹。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难道真的全部丧生于这次灾难吗?为什么没有人从海上逃生呢?

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使得古罗马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消失在熔岩和火山灰中。从此这两座繁华城市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其名字也逐渐被人淡忘。时隔1600多年之后,这两座被灾难冻结的城市重见天日,成为再现古罗马人社会生活面貌的“活化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1600多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得被遗忘已久的庞贝古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精心雕刻过的大理石块。地下有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挖掘。不久,有人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熔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城。不久,不远处的赫库兰尼姆城亦被发现。

最初,对两城的发掘完全是掠夺性的和破坏性的,胡掘滥挖毁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从1860年起,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介入,发掘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经过长达100多年大规模的系统的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庞贝城主要被松软的火山灰和海泡石所掩埋,因而发掘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相形之下,赫库兰尼姆城则由于被厚达10多米的坚固熔岩所覆盖,致使发掘工作困难重重,迄今只挖出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火山尘砾的保护,庞贝城当年的城郭结构、建筑装饰乃至居民的生活用品得以保留原状,甚至绘画颜色仍然鲜艳如初。这座在骤然之间被外力“凝固”的城市,恰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活生生地向人们展示出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庞贝古城的景象。

这座古城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在一个五边形台地上。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0米,南北长约1600米,周围建有4800米长的石砌城墙。庞贝城已发掘出的城门有8座,每个城门设有两个城塔。它的城区规划得井然有序,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两条平坦笔直的大街,把全城分为9个城区,每个城区又有许多街、巷纵横相连。街道路面用碎石铺成,路边还铺有高出路面的石块,大概是雨天供人行走用的。路面已被各种车辆碾出车辙的印痕。

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庞贝城具有完整的供水系统。泉水从城外山上通过高架渡槽引入城中水塔,通过铅制供水管再分流到城中各处。在十字路口一般设有带雕像的石头水槽,高近1米,长约2米,供市民饮用。城内有三座公共浴室,每座用一个锅炉统一烧水,将热水温水分导到男女浴室。公共浴室设施齐全,冷热浴、蒸汽浴俱全,还有化妆室、按摩室,装饰华丽,与现代公共浴室几无多大差别。

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据残存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和雕琢精美的拱门推测,这里原有的建筑很有气派,应该是全城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四周建有政府办公用楼和法院。在广场的东北角是一个商品集散地,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干枯的杏仁、栗子、无花果、胡桃、葡萄等果品,可以设想当年这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车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巨石阵之谜

著名的巨石阵遗址现在位于英格兰南部沙利斯伯里。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阵。它是由30根石柱上架着横粱,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联,形成一个封闭的圆阵。这个排列成马蹄形的巨石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阵的东北侧有一条信道,在信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砂岩巨石,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脚跟石”。每年冬至和夏至从巨石阵的中心远望“脚跟石”,日出隐没在“脚跟石”的背后,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巨石阵从现在看来,巨石阵的建筑规模和工程难度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年,然而究竟是谁建造了这雄伟的巨石阵,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是古罗马人为天神希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祭奠的地方。然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无数学者经年累月地找寻着巨石阵的建造者。学者们感叹巨石阵与埃及金字塔一样的神秘莫测。有人提出巨石阵的建筑石料均是从160多千米外的地方运输而来的,开采、运输、吊装如此巨大的石块,除了具备高超技术的巨匠谁也不能。于是,他们认为巨石阵与金字塔可能出于同一位巨匠之手。

学者们甚至使用了当前最先进的仪器没备,考察巨石阵的奥秘。奇怪的是,他们发现巨石阵竟能发出超声波!古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怎么会知道超声波呢?有学者认为巨石阵是远古时代的天文观测仪器;也有学者认为巨石阵是原始人狩猎的特殊装置;更多的学者却说巨石阵纯粹就是古人举行祭祀的宗教场所;更有学者干脆把巨石阵视为一种文化,一种古人对巨石的崇仰与尊重。古人崇尚巨石般的坚毅威猛,向往巨石般的牢固与结实,巨石阵是古人对心中理想的完美垒砌。众说纷纭,无法有一种权威的推断。几百年来,人们陷入了对巨石阵不断探索的苦苦追求之中。消失的示巴古国

人们已初步断定《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位于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面,在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它是公元前10世纪兴盛一时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东方的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影响。示巴古国由于紧靠当时的通商要道——红海,同与红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饿比亚、苏丹等国结成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商业一度十分发达。示巴古国盛产香料、宝石和黄金,这使它在产品交换中处于十分优越和有利的地位。据说,示巴商人当时已经会利用红海的季风之便远洋航行了。他们在每年2~8月海风吹向印度洋和远东时,便加大对这个地区的贸易运输量。等到8月以后海风回吹时,他们又溯红海而上与以色列和埃及交往。这个季风的秘密长期未被泄露,直至公元1世纪时才被希腊人发现。示巴的陆路贸易也很发达,骆驼商队活跃在阿拉伯半岛和西亚的广阔地带上。示巴古迹的发掘,已透射出这个文明古国的奇光异彩。但失落的示巴文化这个历史之谜,还远未全部揭开。沉睡海底的古大西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著名的言论集中曾写道,远在古代,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有个被人称为“亚特兰梯斯”的岛屿,统治这个岛屿的国王叫大西,因此这个岛屿又叫“大两国”,“大西洋”也是后人以这个国王的名字命名的。后来,灾难降临,一次可怕的地震把整个大西王国沉没到海底去了。

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大西国吗?一代接一代的历史爱好者和科学家为此探索了两千多年。尽管目前尚不能下定论但些令人费解的自然之谜,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