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事件接踵而来。卡纳冯的一位密友乔治古尔德听说勋爵的凶讯后便立即赶到埃及。他也去法老的陵墓走了一圈。第二天,他发起高烧,12小时后便死去了。曾给法老木乃伊做过X光透视的放射学专家感到自己筋疲力尽。他回到英国之后不久便去世了。在探险队中为卡纳冯做秘书的理查德贝瑟尔死在自己卧室中的床上,显然是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英国工业家乔尔伍尔是法老陵墓的第一批参观者之一,不久他发起无名高热,很快就死去了。到1930年,最初参加发掘的探险队员只有两人活在世上。
半个世纪后法老的诅咒依然可以穿越时空,取人性命。1970年,探险队最后的幸存者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及这个诅咒时说“我从来不相信这个神话”,结果在从电视台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几乎丧命;而这已经是他谈及诅咒后第三次付出代价了,前两次他的妻子暴病身亡、儿子残废;这次他再也不敢不信了。此外,1972年之后的几次吐坦哈蒙黄金面具展览的组织者及相关的人员都丧命的丧命、遭灾的遭灾。
但也有人自始至终不相信这一切,最主要的开掘人霍华德卡特始终很平安,此时时不得不出面辟谣了。他说,所谓吐坦卡蒙复仇等“荒谬的报道”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这种危险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他强调指出,科学家已经证明墓中并不存在病菌,墓内做的感染测试的结果,也证明以上的报道是很不责任和荒唐的。为了纠正视听,德国埃及学家乔治·斯丹道尔夫教授在1933年,就法老的诅咒问题发表了一篇文章,不厌其烦地探究了报纸消息和其他类似报道的消息来源。他在列举大量事实以后做出明确的结论:“法老的诅咒”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代的铭文中也没有类似的东西。
卡特后来又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访篇文章,写道:“就现代的埃及人来说,他们的宗教传统中根本不容许这种诅咒之类存在。相反,埃及人却很虔诚地希望,我们对死去的人表示善良的祝愿”。你相信存在穿越时空的法老的诅咒吗?
人类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古今中外皆然。因此,中国人有上山下海寻找灵丹妙药的行为;古埃及人则认为人即使死亡,死者灵魂仍会重生。他们殚精竭虑,要使肉身不灭,于是有了木乃伊的出现。“木乃伊”这个词可能源于波斯文,意思是焦油或沥青。最初发观术乃伊的现代人以为埃及人保存尸体的方法,是把尸体浸泡在焦油中,故起了“木乃伊”的名字。真正木乃伊的诞生,是在宗教信仰逐渐成熟以后,虔诚的宗教信仰发展成为对死人的崇敬。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探讨木乃伊的来龙去脉时,会有一些失望,最早的木乃伊完全是偶然之中产生的。但是,在人死后制作木乃伊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了上千年,而且制作的工艺的技巧越来越高妙,令人啧啧称奇。人们不禁发出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古埃及人热衷于木乃伊制作?而木乃伊又为什么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后,仍能神奇地保持完整呢?
在1799年,拿破仑军队中的一名年轻军官布罗沙德在尼罗河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炮台附近发现了一块刻满象形文字的石头。这是一块桌面大小的黑色玄武岩石碑,上面刻有3种文字,第一段为埃及象形文字,达11行;第二段是埃及通俗体文字,达32行;第三段是希腊文。1802年,英王乔治三世从法国人手里得到这块石碑送给大英博物馆。这就是考古史上鼎鼎有名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如何才能读懂罗塞塔石碑?看来只能从希腊文入手。当时,埃及象形文字已经成了死文字。由于崇拜信仰等原因,除了金字塔、寺庙这些宏伟的地面建筑得以保全外,古埃及的历史、文化渐渐被人遗忘。
象形文字还没有被破译,另一个谜团又接踵而至。人们不禁要问:文字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象形、表意、表音等几个阶段,埃及象形文字何以很早就以字母文字这种面目出现呢?既表意又发音,他们的文字何以达到如此高度发达的水平?这些文字又是什么人创造的呢?难道还存在着一个迄今不为我们所知的、史前文明的埃及吗?
除了金字塔之外,最能作为埃及象征的就数守卫于三大金字塔之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了。关于斯芬克斯的传说早已是家喻户晓,而有关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究竟是谁却依然扑朔迷离。传统观点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在4500年前由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面貌所建,因为位于雕像两爪之间的石碑上就刻着这位法老的名号。然而,同样根据石碑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图坦莫斯王子曾在梦中受到胡尔·乌莫·乌哈特神的委托,将它的雕像从黄沙中刨了出来。照此看来,此座雕像应该是胡尔神的神像。而另外一些传说中也提到,早在胡夫法老统治的时期,狮身人面像就已经存在了。
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狮身人面像展开了研究。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发现,狮身人面像所受到的侵蚀表明,它的历史比人们想象中的要长得多。法国学者更是指出,狮身人面像全身曾被大水淹没,只有头部露在外面。而根据气象学家对撒哈拉地区气候历史的研究,这么大的降水量只有1万年前才有。还有些研究者则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部和主体修建的年代并不一样,可能哈夫拉法老只是对它进行了修整,而不是它的建造者。狮身人面像的真正建造时间大约在7000~9000多年前。当然也有人认为侵蚀狮身人面像的水分是由尼罗河蒸发而来的,假如这座雕像早就存在,为何在古埃及的典籍中没有提及呢?法罗斯灯塔之谜
亚历山大城系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所建,曾是世界三大城市之一,也是地中海中部最大的港口。马其顿王国解体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都城。为了保证夜间行船的安全,托勒密二世委派索斯特拉塔斯设计并建造了亚历山大灯塔。灯塔建于一个名叫法罗斯的小岛之上,公元前285年动工,历时39年,完成后的塔体达135米,塔顶是日夜不息的熊熊火焰,还有一个反射火光的青铜凹面镜,使得船只在60千米外就能望见。灯塔共分三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第一层是60多米高的四方形基座;第二层是八角形的塔身,高达40米;塔身上部是由8米高的巨柱顶着的火盘,覆盖着火盘的盖顶之上伫立着海王波塞东的铜像。
这座伟大的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它是怎么被毁灭的呢?有人认为它是毁于公元365年的一次大地震。然而也有传说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为攻打亚历山大,谣传灯塔底部有亚历山大大帝的珍宝,企图让当地国王将塔拆毁。有人认为最终毁灭灯塔的是1375年的大地震。这次地震使得包括灯塔地基在内的一部分陆地深入海底,而顶上的建筑物也被震塌。后来的一位国王还在废墟上面修建了要塞。从此亚历山大灯塔就湮灭无踪了。现在的人们只能在想象中去勾勒它的风采。迦太基以孩童祭祀之谜
迦太基万神殿内的众神中,以天神巴尔与其同伴塔妮特最为尊贵。巴尔与塔妮特崇拜都需要大量祭祀。祭祀仪式大都举行于神圣的露天广场,称为“托非特”。根据目前已得到的数千笔“托非特”碑文可知,塔妮特是迦太基人主要的信仰与祭祀对象。至于阿尔及利亚东部君士坦丁所发现的800笔“托非特”献词,则主要是崇拜巴尔。其他地区,如突尼西亚的苏撒、萨丁尼亚的索西斯、沙洛斯、蒙地瑟拉,以及西西里的莫亚等地,均曾发现“托非特”的遗迹。“托非特”一词从未出现在碑文中,而是出自《圣经·杰里迈亚书》、《列王记》中,用以代表腓尼基当地孩童祭祀举行之处。迦太基的“托非特”于1921年被人发现,为一面积至少6000平方米,外有围墙的大型露天广场,位于迦太基城南端、布匿克人工港以西50米处。经过对该遗址的多年挖掘,陆续发现数千只瓮,主要盛装骨灰。每只瓮分别埋在凹穴中,穴外围有小卵石。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灭亡为止的这段期间,“托非特”祭祀的次数虽然不等,但一直未曾间断。据估计,每年大约增加100只瓮,牺牲者总计有6万名之多。
为什么需要以活人祭祀?我们可能会直觉地认为,军事或经济危机是由婴祀转为童祀的主因,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关联,既无法证实,其可能性也不高。有些人认为婴儿祭祀是一种节育的方式,与斯马达人将不要的孩童丢在山上任其死亡的习俗类似。然而,奉献年龄较长的孩童则较难解释。部分理论认为,当时婴儿尚在胎中时,便被人许愿奉献给塔妮特,一旦胎儿流产,就必须以同一家庭中年纪较长的孩童替代之。但这种理论若要成立,就必须以婴儿高死亡率为假设前提。历史学家沙巴提诺·莫斯卡提则认为婴童祭祀的说法,是希腊与罗马作者所恶意散播的反犹太宣传。他认为瓮中的婴儿与孩童在被焚烧前就已因自然因素死亡。但是,此种观点与目前已知的古代社会“祭祀”特点均相悖。古代文明中,所有祭祀都必须经历某种艰苦磨难(这里指对父母而言),才能获得神的垂怜,不太可能仅是一种处理亡者的替代方式。大津巴布韦之谜
位于非洲大陆南端的津巴布韦共和国以盛产祖母绿而闻名,然而最使津巴布韦人民骄傲的还不是富饶的物产,而是他们国名的由来——大津巴布韦遗址。津巴布在当地班图语中是“石头房子”之意,在这个国家里布满了许多这样的石屋废墟,以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千米处所发现的最为壮观。整个遗址占地近7平方千米,全由坚硬的花岗石石块砌成,分为三大部分,最低处是一条双层同墙,外层长240米,内层为90米。围墙上砌着7座高达15米的买心圆形石塔,粗犷浑厚,十分壮观。当初葡萄牙冒险家就是看到这些高塔才发现了这座石城的。可惜的是,石塔现在只剩下了4座。关于它们的用途,有人说是瞭望塔,有人说是谷仓,有人说是祭祀用的塔楼,但都没有得到确切证明。在围墙边上有一座小山,山上的岩壁中开凿出了一座精美的建筑,风格近似欧洲,这就是“卫城”。后来有人考证认为,“卫城”并不是用于防卫的,而是一组贵族所居的宫室,在围墙与“卫城”之间则是一片神庙的废墟。
大津巴布韦建造这座石头城的究竟是什么人呢?以前的欧洲学者以为这就是所罗门王藏宝之处,许多探险家蜂拥而至,给遗址造成了很大破坏。现在有人提出是腓尼基人建造了该城,但更多的人认为它的主人应是非洲当地土著。他们于公元2世纪左右开始在此建城,公元16世纪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被迫离开,只留下这片废墟,见证着非洲文明的历史沧桑。奇怪的外族南美人像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一直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墨西哥和南美一些地方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中,竟出现了陶制或石制的其他种族人物的头像。在墨两哥的特南哥地方,曾发现过一个奥尔梅克文化时代雕刻的翡翠人头像。
虽然该头像的鼻部已经存损,但人们从其扁平的脸形、并不凹陷的眼窝、眉毛前额和颧骨的特征,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中国人的头像。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像,也明显地具有中国人的特征。而在墨西哥的委拉卢克斯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头像,一看就是个非洲黑人。那厚厚地嘴唇、圆圆的前额,明显地表现出尼格罗人种的特征,而与美洲印第安人的相貌完全不同。在危地马拉还发现过一个石雕人头像,鼻梁又高又直,下巴上蓄着长长的胡子,看上去像个闪族人,有人认为这是古代腓尼基人的雕像。
按常理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很难雕出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种族的人像,那么这些没在美洲生活过的人的雕像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古代中国人曾到过美洲的说肖由来之久,史前腓尼基人曾到过美洲的传闻也有人要信。但是,这引起毕竟还都是尚未证实的假设。最难理解的是那个非洲黑人的头像,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黑人可能作为古代腓尼基人船队中的划桨奴隶,尚属疑问。而且就算有这样的事,又有谁会专为一个划桨奴隶雕塑头像呢?
在蒂瓦纳科著名的太阳门帝边,也伫立着48个巨石人像。人们曾经以为它们是祭神的仪仗队或侍卫,如同通常的神庙前的石像一样。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48个石像容貌各不相同。有的嘴唇厚,有的鼻梁高,有的鼻梁矮,有的耳朵大。这引起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经过仔细考察,他们发现,这些石像实际上表现了地球上人类各个种族和主要民族的形象。这就是说,这些石像是在有人掌握了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基础上制作的。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如果从陈列或展览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窥见制作者们的真正意图。如果是这样,那么中美洲其他地方零星出现的那些中国人、非洲黑人和腓尼基人的石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些石像的制作者们又是怎样知晓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情况的呢。楼兰之谜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罗布泊西部的探险开始返程。这时,他和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发现用于考察的一把铲子遗留在了营地。阿尔迪克返回营地寻找时遇到了风暴,迷失了方向,但却在迷途中意外地闯入了一座古城,他发现了许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铜钱。斯文·赫定对阿的发现大喜过望。1903年,斯文·赫定进入了这座古城,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回国后,他向世界宣布,他发现了中国史籍记载的著名的楼兰城。他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从此,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就像一个强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角,是汉唐时期西域交通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队经过这里时,都要在此暂时休息。当时楼兰城内商铺连片,佛寺香火缭绕,东来西往的各国使团客商、僧侣游客常年不断,多种语言文字在这里交流。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4世纪前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