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阿里巴巴正传
7219800000037

第37章 全球互联网的下半场:下一个6亿网民(2)

2007年马云率先喊出中国互联网第一个世界级的梦想:未来十年,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以2007年10月18日收市数据看,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是(不考虑微软、AOL等综合型企业的互联网业务):谷歌(2000亿美元)、eBay(518亿美元)、雅虎(393亿美元)和亚马逊(371亿美元)。大家都知道,那时候谷歌作为全球互联网的老大,2000亿美元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神话。这也是为什么马云每次言必称之最,而对自己预测不敢再称第一。因为有谷歌在前面,谁也不敢口出狂言。

那时候排名第二的就是eBay,马云在中国将它打得落花流水,使得eBay全败而退。但是eBay在全球的力量却不可小视。518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是马云那时无法超越的。但是,背靠中国市场,中国互联网的老大超越500亿美元还需要十年之久吗?那时排名第三的就是雅虎,就是马云真正的老板和东家。昔日全球互联网的老大——美国雅虎,虽然占据第三,但已经迟暮已久,未来已经很难再有重大突破。作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自己超越自己,这就有点荒唐。但是不超越自己的东家,马云又如何能够成为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难怪马云近年来敢于屡屡让杨致远难堪,因为未来明显是杨致远处于劣势。因此,可以毫不渲染地说,马云进入前三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超越美国雅虎。而这个目标,马云用了不到5年就实现了。

当然,世界前三也不是手到擒来的。除了前两大强敌谷歌和eBay之外,难保不冒出下一个谷歌式的超级互联网公司。当时最被寄予希望的是Myspace、Facebook等Web2.0的新贵。Myspace当时市场价值大约100亿美元,但是后来被新闻集团收购之后彻底玩完了。而Facebook当时已经被人夸张地估算到1000亿美元。所以当时马云放出话来,要真正实现全球前三的目标,保守地预测其市场价值要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才比较靠谱。事实大家都已经清楚,7年之后,马云就以2000多亿美元将Facebook和eBay甩在后面了,马云再一次提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只有谷歌,横亘在马云面前了!

谷歌之后,就是苹果。其实,超越苹果,就是目前不太起眼、老被国人起哄的联想,也存在很多的机会。联想再坚持5?10年,就是未来的苹果了,这一天是必然的,今天只是还在路上而已,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因为以苹果手机动辄5000元以上的价格,在当今互联网界已经不配谈什么互联网基因了。只有联想这样服务普通大众的公司,才会长久拥有互联网基因,只是需要点时间而已。在移动互联网初期,苹果是互联网基因的典范,在下一个30亿低收入网民启动之后,苹果就将逐渐远离大众,尤其远离新网民,与互联网基因渐行渐远,成为纯粹的商业利益至上的普通公司。

和阿里一样,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公司的最大优势在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全球未来大趋势决定了结局:联想必然会超越苹果,不是因为联想本身多出色,而在于它所在的市场。新的30亿网民会让联想崛起。苹果要保持高利润,只能维持高价格,高价格就无法服务中低端市场。而如果苹果真的进入中低端市场,利润空间又难以维持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美国高科技公司的两难境地。这一点,苹果的未来,与谷歌的未来,是一样的。

这次阿里巴巴上市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全球互联网格局的影响,虽然还只是刚起步。阿里巴巴从香港错投纽约,将使得人类互联网的“后美国时代”提前开启。

马云这位来自中国互联网界的“孙悟空”,开始了美国上市的西游记。马云素有“给多大场子就练多大把式”的能力。所以,他在美国上市而开启的第二人生,值得我们展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这根金箍棒,顶着美国股市制度的紧箍咒,马云将如何改变中国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值得我们超常规地期待。

可以说,在马云的心目中,纽约原本从来不是他计划中的上市之地。但是,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马云的首选之地香港,最终将他拒之门外。这一阴差阳错,变成创造更大奇迹的新契机。而这一将错就错,演变成为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互联网的一个超级事件。

如果要评选2014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大的事件,那么现在就可以闭着眼睛给出最终的答案: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如同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一样,如果将它放到第二位,就没人敢排到第一了。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站在未来稍远一些的视野上,2014年改变全球互联网的中国大事很可能还是阿里巴巴的上市。经历了阿里巴巴B2B业务香港上市和退市的争议之后,马云首次资本市场的“西游记”,除了打破一系列纪录之外,更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全球互联网中国力量的迅猛崛起,中国互联网全球进程的突破性推进,以及全球互联网格局“后美国时代”的正式开启!

你敢想象万亿美元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吗?

毫无疑问,直到今天,美国都代表了全球高科技的绝对最高峰。在 过去半个世纪中,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都在美国高科技一波波层出不穷的创新浪潮面前,难以形成真正的挑战和超越,而只能现实地俯首称臣,融入美国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链,占据其中的一席之地。

如今,超越美国高科技的任务只能由中国来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究竟有多难?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历史和现实。

要解读美国高科技神话,世界上有着无数的书籍与论文。而所有的结论都指向一个:美国高科技的成就是基于其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最开放的创业、创新文化,汇聚全球最优秀人才,等等。总而言之,美国是不可超越的,起码是几十年之内难以超越。要说中国能够超越,那么大家肯定会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当成笑话。但是,马云不但认为美国高科技企业完全可以超越,而且他坚信自己就可以亲自完成这个目标。

已经走下神坛的美国高科技神话的成功原因可能没有如此高深莫测、错综复杂。美国高科技产业起步于“二战”之后,有着国际国内独特的大环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庞大的美国市场本身。对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软件业在全球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原因,MartinCampbell-Kelly总结为四大因素:1.计算机能力和数量的快速增长;2.硬件和软件花费的比例开始变化;3.软件危机的出现;4.标准化平台的出现(比如IBM/360系统)。

让我们再深入历史看看一些事实:1955年,当世界上第一家软件企业CUC在美国成立的时候,全世界通用计算机大约有246台,其中美国就占了240台,几乎占据98%的份额。1966年软件危机出现的时候,全球通用计算机40300台,其中美国有28300台,占70%的份额。当年美国程序员有12万人,大约每台5名。程序员数量增长跟不上计算机的增长。

1969年,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年,全世界通用计算机数量为72000台,其中美国有46000台,比例依然超过60%。直到1974年,全世界通用计算机达到111840台,美国比例还高于50%,有65040台。当时,德国计算机有7100台,英国有4500台,法国有4400台,只是美国的1/10左右。

当年,德国有软件公司47家,英国有80家,法国有40家,荷兰有30家。

而美国在1968年就有软件公司2800家之多。这个市场基础,是美国能够一波波不断崛起的立身之本。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PC革命,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领风骚的互联网革命,都是这个优势的延续和发扬。

不过,今天这个优势已经斗转星移。到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是美国的2.5倍。而其他相关市场,无论是PC、手机、移动应用活跃数等,中国都陆续超越美国,而且迅速拉开巨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时势已经变化,优势已经转移,中国高科技超越美国,中国商业超越美国商业,不但是可行,而且是必然的,只是时间快慢而已。

那么,面对神话般的苹果创造的6000多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我们真的能够超越吗?美国缔造过微软、苹果、思科等多家5000亿美元以上的高科技公司,如果中国能够超越,是不是可以创造出1万亿美元的全新高度的高科技巨头?这个数字的确是十分疯狂,我想中国能够做出肯定回答的人屈指可数,而马云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你质疑,马云会坚定地对你说:“为什么不能?不是我,就是你!”时运使然!

那么,万亿美元的高度哪一年可以实现?这个问题我还没有问马云。但是,我个人的答案是,一定不需要15年那么久远。从1999年的50万人民币,做到2007年的200多亿美元,马云用了8年时间。从200亿美元做到2000多亿美元,马云再用了7年时间。而从2000亿美元再到1万亿美元,马云需要用时多少年?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但是,时运之下,有时候可能就是简单得如同一道小学数学题。当然,你肯定不会相信,正常的人今天都不会相信。这个事情一定要让马云亲自变成现实,才能够让大家最终相信。

拜托了,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