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电话销售28堂实战训练课
7210600000006

第6章 把握好客户心理

不了解客户心理的原因分析

不懂换位思考

猪、绵羊和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猪大声嚎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嚎叫,于是嘲笑道:“我们经常被主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这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立场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所以,人们需要换位思考。对电话销售人员来说,换到客户的位置上,能更清楚地摸清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道理很简单。比如,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自己成为父母时,才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无法站到父母的立场和角度上,想的只是自己。再如,员工和老板之间总存在着矛盾,员工认为老板小气,老板认为员工偷懒。互相换一下位置想想,老板要考虑整个公司的运作,希望每个员工做更多的工作为公司创收;员工要赚钱养家,钱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这样,能不能互相理解一下呢?想想,如果你是客户,客户是电话销售人员,这样互换一下很多事情就非常明了的。

不具备同理心

同理心是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是这样来定义和描述的: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孔老夫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同理心要求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不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

同理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点: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自我思考(换位思考);二是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对方,并印证其准确性,与对方一起分享与解决问题,这才是同理心。

同理心与换位思考的区别是:换位思考通常只是对客户的观念、立场等进行识别和确认,并不像同理心那样,将我们从客户那里所得来的感受再向客户反馈回去,它只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客户对我们有什么感受是不了解和不确定的,这使双方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

丹尼尔·高曼说:“具备同理心的人比较能适应一些微妙的社会性信号,而这些信号其实就代表了他人的需求与意图。”在与客户互动时,这些信号能帮助你了解客户的需求。

对人性缺乏了解

从古至今,人们对人性的讨论从来没停止过。比如,孟子说“人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本恶”,各有各的说法,这没法下结论说谁对说错。不过,我们得承认,人是有劣性的,如任性、懒惰、嫉妒、自私等,这现代心理学证明了,佛家在很早之前也证明了: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对电话销售人员来说,要了解的人性。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人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这也就是说,你得告诉客户你的产品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帮助他解决什么麻烦,而不是损害他的利益。

迅速了解客户心理的方法

求实心理分析

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人们购买任何物品时,首先要求商品必须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讲究实用。有这种动机的人,在购买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质量效用,讲究朴实大方、经久耐用,而不过分强调外形的新颖、美观、色调、线条及商品的个性特点。

求新心理分析

这是以追求商品超时和新颖为主要目的的心理。这种动机的人,购买物品重视时髦和奇特,好赶潮流。在一线大城市的人较为多见。一般来说,产品更新换代快的行业最喜欢这种人,比如化妆品、IT、手机等行业。以手机为例,许多人喜欢苹果手机,他们从苹果第一代机开始,一直到目前的第四代(iphone4),哪代都没有落下。

求美心理分析

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有求美心理的人,喜欢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们在选择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本身的造型美、色彩美,注重商品对人体的美化作用,对环境的装饰作用,以便达到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目的。

求名心理分析

这是以一种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讲名牌,用名牌,以此来炫耀自己。现代社会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吃、穿、住、行使用名牌,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小时工》中就有一段这种心理的写照:

宋丹丹:你这消费观念不行。你看我,浑身上下都是名牌。

赵本山:啊。

宋丹丹:我这鞋,阿迪达的。裤子,普希金的。衣裳,克林顿的。皮带,叶利钦的。你再瞧我,我这兜里头用的都是世界一流名牌化妆品。

求利心理分析

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其核心是廉价。有求利心理的人,在选购商品时,往往要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进行仔细的比较,还喜欢选购折价或处理商品。当销售人员向他们介绍一些稍有残损而减价出售的商品时,他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只要价格有利,经济实惠,必先购为快。

比如,商家说:“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了”、“这是最后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马上要下班了,一分不赚卖给你”,这些话隐含这样的信息:只有你一人享受这样的低价,便宜让你一个人独占了。面对如此情况,有求利心理的人鲜有不成交的。

自尊心理分析

有这种心理的人,在购物时,既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追求精神方面的高雅。他们购物的时候,希望购买行为受到销售人员的欢迎和热情友好的接待。

这种心理与买方市场有一定关系,如今顾客是上帝,他们希望销售人员把自己当成上帝那样伺候着,这样一来购买了商品,二来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

仿效心理分析

这是一种从众式的购买心理。其核心是不甘落后或胜过他人。他们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总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人,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由于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个笑话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一位汽车商对自己的推销员说:“我想,这是你向鲍勃推销一辆新轿车的最好时机。”推销员颇为不解,问:“这是为什么呢?”汽车商说:“别忘了他是个好胜的人,而他的邻居刚刚买了一辆新车。”

疑虑心理分析

这是一种思前顾后的购买心理。其核心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功效持怀疑的态度,怕不好用,怕上当受骗,满脑子的疑虑。因此,他们会反复向销售人员询问,并非常关心售后服务,直到心中的疑虑解除后,才肯掏钱购买。

安全心理分析

有这种心理的人,对欲购的物品,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尤其像食品、药品、洗涤用品、卫生用品、电器用品和交通工具等,不能出任何问题。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食品的保鲜期,药品有无副作用,洗涤用品有无化学反应,电器用品有无漏电现象等。在销售人员解说、保证后,才放心地购买。

实战范例

免费的学问

有一家新开业的咖啡餐饮店,在开业的第一天,雇佣了一批大学生,在附近的大街小巷发了大量的免费咖啡券给行人。该店的老板打的如意算盘是:借由免费的咖啡券,必能招来汹涌的人潮,若能因此而对该店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后生意想必也能门庭若市。没想到结果却大出意料:拿了免费券来该店喝咖啡的人,简直屈指可数。

该店老板在几经思量后,采取了另一种促销策略:他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先由大学生在街头请路人回答填写,由于问卷内容相当简单,被拒绝的几率并不高,然后在对方填写完问卷之后,以感谢对方为由,赠送免费的咖啡券。结果,这次那些拿了咖啡券的人,都陆续到他的店里来了。

一般人都难免有贪小便宜的心理,看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就忍不住出手。但是当所占的便宜超出常理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所占的便宜超出常情,人们的心理会产生怀疑——“哪有这么好的事?该不会那家的餐点特别贵吧?”或是“在街上发免费的咖啡券传单,我看一定不是很美味的咖啡”等类似的疑问。

所以,一样是发放免费的咖啡券,但是在发咖啡券给行人之前,先请行人做个问卷调查,让行人觉得这张咖啡券是因自己付出代价才得到的,这种感觉完全不同,拿了咖啡券的人也就能心安理得地利用它了。

选择性注意

1957年,一位研究者宣称他在新泽西州的某家电影院里,每隔5秒就以三百分之一秒的时间闪现“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字样,尽管观众毫无察觉,却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这些讯息,爆米花和可乐的购买量分别增加了58%和18%。消息传开后,引起美国诸多广告公司对“潜意识知觉”产生浓厚兴趣。

不过,另一项调查却显示,人们平均每天面对约1500则广告。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会产生头胀欲裂的感觉?主因是一般人对不想购买之物不会注意它的宣传,即使想购买特定物品的消费者,也可能对相关讯息没留神(除非它在浩如烟海的广告中十分引人注目),何况就算引起目光注意,也未必能达到预期销售,行销学上称此为消费者具备了“选择性注意”。

想想每次你看表的情况就容易明白了。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在看表之际,并不清楚现在是几点几分,而是在看现在出门去坐公交车会不会太早?离中午用餐还有几分钟?女友已经迟到几分钟?所以,即使我们明明看过手表,但倘若有人这时来问你时间,你往往得再看一次手表以确定时间。为什么如此呢?这就是“选择性注意”。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自己想看的,听到他们自己想听到的。

借力名牌

保时捷是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其生产的“保时捷911”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赛车中最畅销的一款。在前几年,“保时捷设计公司”的太阳眼镜和钟表也颇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保时捷本来并不生产眼镜或钟表,然而,保时捷这个高级品牌的标志,名闻全球,只要冠上保时捷这个品牌名称,钟表也好,太阳眼镜也好,都能使消费者产生使用高级品的感受。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保时捷车的人,当拥有保时捷钟表或保时捷太阳眼镜时,即使价格比一般同类品高昂,也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因为是保时捷嘛!贵一点儿也是当然的,品质应该也会比较好吧!”这种想法而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这是因为一般人对于顶级品牌的周边产品,往往会忽略它的实质内容,而在心理上产生那个东西很高级的感觉。譬如以广告来说,如果不知名的企业夹在一流企业之间刊出广告,不知名企业不但不会被人猜疑,反而给人“虽然没有名气,至少是个正规企业”的印象。

很多销售人员非常会运用人的这种心理。比如,贝尔曾向纽约一家公司的副总推销保险。双方坐下交谈几分钟后,贝尔就发现这位准主顾对贝尔的公司几乎一无所知。贝尔问他:“请问汉斯先生,贵公司所买的保险是由哪一家公司承保的。”

“我买的是A、B、C三家公司。”

“那真恭喜您,您所选择的都是最有名的大公司。”

贝尔这句话使汉斯先生非常开心,他问道:“真的有这么好吗?”

接下来贝尔向汉斯先生提到这几家公司出类拔萃的一些事实,赞扬汉斯先生所做的是极为明智的决定。当他做完这些简单且有利于竞争对手的介绍后,他说:“汉斯先生,在费城也有三家非常优秀的保险公司,即D、E及F公司(F是贝尔所在的公司),它们都是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夸赞对手不但让汉斯先生感到非常惊讶,当贝尔把F公司与对方所熟悉的大公司摆在一起时,他也毫无疑问地接受了。贝尔这次拜访顺利成交了汉斯先生个人的寿险,数月后,他的公司又为四位主管投保了一些商业保险。

人人都有从众心理

有这样一幅漫画:

有一个人在街上看到前面有一群人仰着头看着天空。他心想:“一定有什么稀奇的事,才会有这么多人在看,到底是什么呢?”于是,他也跟着仰着头紧盯着天空。不久,又有其他人陆续聚拢过来,将街上阻塞得水泄不通。如此将近过了一个小时,有人开始烦躁地问:“你们究竟是在看什么呀?”等警察来驱离人群,人群逐渐散去,街上只剩下一个人还仰着脖子,警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吗?”那个人慢条斯理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但我是扭伤脖子啦!”

前几年在大陆风行的kitty猫填充玩具在麦当劳促销时,据说刚开始也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上前排队凑热闹。

看到别人排队就认为必定有什么好处,自己也没来由地跟着排队,看到聚集的人群就想去凑热闹,说穿了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祟。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

在日本相当流行的郊区餐馆,有一些餐馆的服务生总是在顾客进入餐馆时,先将顾客带到靠窗边的座位。这是由于顾客对于陌生的餐馆,判断该店的餐饮是否美味,唯一的根据就是顾客的多寡。因此,精明的餐饮业者,当然把顾客排在外面的行人看得一清二楚的靠窗座位,使餐馆呈现生意兴隆的景象。那些路过的人目睹此景便能放心地相继而入。这就是利用了人的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