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稻盛和夫的经营法宝
7210300000027

第27章 敬天爱人,与人为善——“利他”经营(4)

稻盛先生说:“经营企业,一个人单打独斗,是绝对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因此公司经营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员工获得幸福。我很早就持有这样的观点,这也是一个企业在经营中最大的目的,无论是京瓷还是KDDI,我办企业的一贯宗旨就是珍视自己的员工。”

另外,稻盛哲学中还有一点就是利他之心。所谓利他在利益面前,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抛弃“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错误观念和“只要对公司有利就行”的行为准则。恰恰是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反而使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好处。最重要的时候,得到了员工的尊敬,也得到了客户的信任,最终也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换言之,以利他之心,换取人心所向,只要人心所向,那么就所向披靡了。

稻盛和夫的这种“敬天爱人”的理念,是使他的公司在几十年的经营中未曾出现赤字,事业上开疆拓土并取得飞速发展的经营宝典。唯敬天爱人始能天人合一。做好事、为他人,不仅值得其他经营者学习,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7.互利共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稻盛和夫箴言】

要和谐共存,每个人都应该收起贪婪的心。

企业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矛盾,即企业与社会的矛盾、企业与客户的矛盾和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企业与社会的矛盾就是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即企业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也不能过分地破坏它原有的平衡。

稻盛和夫的经营思考中包含着对这一矛盾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针对日本社会和全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出了“共生循环”思想。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保持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人类与自然界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稻盛和夫认为,“共生循环”的规律在三个层面发挥着作用:第一,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构成自然共生循环系统;第二,经营者与股东、原材料供应商、客户、消费者构成社会共生循环系统;第三,发展程度、自然条件和不相同的国家构成国际社会的共生循环系统。

人类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生存并进行生产活动,但是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必然会破坏自然共生循环系统。在自然界中万物间的共生就好像在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上。一旦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是动物的灭绝,抑或是环境遭到破坏,都将破坏整个食物链的平衡。人类很多悲剧的产生往往都是这种共生循环的现象遭到破坏的结果。

京都大学名誉退休教授伊谷纯一郎博士曾对一些原始部落以及猩猩的生活习性进行过长时间的观察。有一次,他发现这个部落的人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狩猎,为了大家都能分到足够分量的食物,所以一般会猎杀野鹿和斑马等大体格动物作为食物。他们在狩猎过程中都会严格遵守一个规则:只要猎到一只动物,整个团队就不再继续找寻猎物,回到村落后就开始分配猎物。

在分配猎物时,他们也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捕到猎物的人是有功者,所以一般会获得最大、最好的一块肉。这个功臣并不会独占这个成果,他会把自己所得的一部分分送给自己的近亲和朋友,然后这些亲人又会如法炮制,把自己的所得分给身边的人。这样,每人都有份,所得大小完全依照与捕获猎物者的关系而定。

伊谷博士曾问过部落的一个年轻人:“为何不继续狩猎,直到抓住属于自己的鹿呢?”年轻人答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所得的虽然只是一小块,但是我们大家都得到足够的分量了。”

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对于这项丛林法则,部落的每一个人都很满意。

另外,伊谷博士除了在这个部落中观察到了这种生存现象外,在猩猩的生活习性上他也发现有同样的现象。

因为是杂食类动物,在食用水果的同时,猩猩偶尔也会猎杀小动物。同部落村民一样,猩猩在狩猎时也是一同行动的。在它们的狩猎行动中,如果一只猩猩捕杀到了猎物,所有的猩猩都会高兴地跳跃着聚集到一起,并由捕到猎物的猩猩将猎物撕烂分与大家。猩猩的捕猎行动是视实际需求的情况而进行的,它们能够刻意地维持着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生生不息的局面。

稻盛和夫说:“要和谐共存,每个人都应该收起贪婪的心。”他认为,互利共生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法则,部落所依循的“丛林法则”就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基本法则。

在“共生循环”思想的指导下,京瓷公司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京瓷公司就开始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他们视解决环境问题为己任。稻盛和夫专门组织员工制定《京瓷环保宪章》,并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行动指南。京瓷公司还成立了绿色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和推进环保工作。该委员会是公司内部跨部门的组织,下设很多分会。分会针对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上交给绿色委员会审议。根据审议结果,各分会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比如:削减企业的废弃物、保护大气层、节省能源、防止温室效应等。京瓷集团下属各公司都接受绿色委员会的监督。

京瓷公司还积极开发环保产品,比如耐热性、成型性等方面都具备优势的静谧陶瓷产品。这些产品被运用到各类环保工业设备中,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都是京瓷公司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经营理念为指导的生产活动。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京瓷公司还开发了独特的环保打印机、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数码相机等环保产品。

稻盛和夫认为,“共生循环”的理念同样存在于与其他企业间的竞争中。他将这种竞争的关系称为竞争中的共生与循环。他指出,企业为了生存,彼此竞争是有必要的。例如,在一个区域内,如果只有一家面店,那么这家面店的生意肯定不会很好,也许没开多久就会倒闭;但是如果这家店的周围陆续开起来很多家面店,顾客就会逐渐地会聚起来,结果就是每家店都会有好生意。这就是竞争中的共生。有些企业为了独占生意,会全力阻挠其他的企业开展同类业务,但是他却忽视了,在没有服务和品质竞争的条件下,自己的收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收益没有提高,企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共生循环的理念是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平衡发展的基础。同样,共生循环理念也是一个企业得以恒久发展的根基。

8.企业要担起自己的责任

【稻盛和夫箴言】

我不应该让利益蒙蔽了我的眼睛,不可以完全屈服于‘利’,做出为求利润而不择手段的事。我必须端正行为。所有利润都应是血汗换来的,再把利润投资在品质改良上以满足客户需求。

稻盛和夫说:“我不应该让利益蒙蔽了我的眼睛,不可以完全屈服于‘利’,做出为求利润而不择手段的事。我必须端正行为。所有利润都应是血汗换来的,再把利润投资在品质改良上以满足客户需求。”

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企业的利润来自于企业的责任。一个企业之所以能有发展,是因为社会需要它。一个成熟的企业,只要能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就能够获得利润。

也就是说,只有社会需要企业的时候,企业因为服务社会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企业只要把握好这个机会,用心服务,对社会负责,就能获得利润。如果社会不需要企业,那它没有服务社会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更不可能会获得利润。如果企业的利润不是服务于社会的劳动所得,即使这个企业暂时获得了很多利润,它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因为企业已经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它被社会淘汰了。企业的失败不是谁让它失败,而是因为企业没有尽到责任,是企业自己造成的失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多次提出“利润即责任”的观点,他指出:“仅存在一种,而且是唯一的一种商业社会责任——只要他遵守职业规则,那么他的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并且从事那些旨在增加其利润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在没有诡计与欺诈的情况下,从事公开的且自由的竞争。”

一个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要对社会负责。企业的利润来自于社会,因此,企业的利润也要服务于社会。

稻盛和夫从创业伊始至今,从没忘记奉献社会。在京瓷发展到第四年时,公司的发展已经很稳定。当稻盛和夫亲自把年终奖发到每个员工手上后,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企业有了效益,可以发年终奖了。但是世上还有不少穷人,他们过年连年糕也吃不上。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从自己的奖金中拿出哪怕是一小部分,公司也拿出同样金额的钱,用来帮助那些穷人。员工们,你们说好不好?”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当人们都来作出一点贡献时,滴水也能汇成海洋。在稻盛和夫的带动下,深受感动的员工们都高兴地把奖金的一部分贡献了出来。从此,京瓷公司举行岁末慈善活动犹如约定俗成一样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根植于京瓷的传统当中。由此,京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个宗旨也就碍到了贯彻。

出于“奉献社会、奉献人类的工作是一个人最崇高的行为”的个人信念,稻盛和夫于1985年设立了“京都赏奖”。他投入了200亿日元成立了稻盛财团,对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因为这种宗旨,京都赏奖已经成为目前能与诺贝尔奖匹敌的国际奖,深受人们的好评。

另外,稻盛和夫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受到了极高评价。在2003年,他被卡内基协会授予了“安德鲁·卡内基博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成为与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齐名的世界级慈善家。稻盛和夫说:“财富取之于社会,应该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因此我着手开展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事业和慈善事业。”他认为,君子疏财亦有道,用钱本比赚钱难,所以用利他精神赚取的钱应该以利他的精神使用。他希望能用这种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责任,即企业家要遵纪守法,对员工实现承诺,这是每个小企业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个是崇高责任,企业家要对社会有一个不为名、不为利的奉献,这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现在一些企业以及企业家们,在一些错误经济理论指导下,以为自己是在真空中发展,连基本的社会责任都不承担,自己一人赚钱,祸害了广大百姓,更谈不上承担崇高的社会责任。一个好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追求社会的尊重,追求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培养与客户的感情,加深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升自己的持续竞争力,最终形成对社会、企业都有好处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刘永行、刘永好兄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活跃、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28年前,为了让孩子过年时吃上一点肉,兄弟四人卖掉了自行车和手表,凑了1000元开始创业。近30年来,面对数轮让无数企业沉浮起落的商业周期,一个又一个“明星企业”交替登场,一个又一个“问题富豪”黯然倒下,一个又一个暴利产业冷热轮回,而刘永行、刘永好兄弟却一路走来,30年屹立不倒、事业长青,谱写了最为成功的故事,堪称中国民企发展史上的奇迹。

刘氏兄弟虽贵为“中国首富”,在他们的身上从来找不到社会名流和大富豪的派头。他始终操着一口懒洋洋的“川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土豪:执著、敏感又不失精明。尽管个人拥有数百亿财富,却从不穿名牌服装,总是乘坐最廉价航班,住低价酒店,顶着半个世纪不曾变换的发型,常与基层员工在餐厅共进午餐,最爱吃的依然是回锅肉和麻婆豆腐。兄弟俩的生活节俭,但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总是出手大方,动辄几千万、上亿元。

刘永好的身上有着10几个头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乳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在众多的头衔中,他最看中的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刘永好认为作为民营企业将社会责任,首先就是要把企业做好,企业做好同时一定能多交税收,一定解决就业。目前,现在全国430万私营企业,2300万户个体企业,他们解决了可能超过2亿人的就业,这是对国家最大的责任,对社会最大的责任。除了税收、就业以外,私营企业还向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的一些需求。现在都感觉到社会生活方便了,而这些方便跟私营企业所做的贡献相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当企业逐步做大、做强以后,社会责任就应该更强一些。

刘永好先生亲身感受到了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做大,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帮助,而企业回赠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事情。2005年6月,四川资阳、内江等地区传出猪链球菌病疫情,消费者“谈猪肉色变”。许多网站、媒体,开始进行对“希望”饲料的“有罪逻辑推理”,新希望集团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时,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布消息称,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是诱发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这才让新希望集团走出“蒙冤之困”。禽流感袭来,对新希望集团再次带来重大冲击。新希望集团通过按原合同购买家禽、销售饲料让利三分之一给养鸡的农民、并派出5000多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帮助农民防病治病,普及防禽流感的知识。这三项费用加起来接近1亿元。“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从长期来看,企业也得到了社会的信任,培养了与客户的感情,加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持续竞争力。”刘永好算明白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大账。这笔账算得好,算得精明。

刘永好宣称,“新希望新农村扶助基金”将在未来5年里,为我国贫困地区的100个行政村捐建100所新农技推广站、博爱卫生屋、阅读培训屋以及红十字会医疗站,以上设施的建设模式由新希望集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成后将移交给中国红十字会或当地村镇。

此外还将在该基金打造的平台下,扩大每个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实现新希望农牧体系的目标:通过3到5年的努力,联系帮助100个村,通过组建养殖合作社和其他形式,帮助和带动约100万农民加入产业链体系,农民的纯收入要超过100亿,同时把新希望集团打造成“世界级农牧企业”,销售过500亿元。

在自由市场里,利润是社会给予有功者的嘉许。所以,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首先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客户,还是对员工,只有将自己的责任担负起来,利润才能跟着企业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