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7206500000006

第6章 社交礼仪(5)

与关系亲密的人交谈,你的眼神专注而热情诚恳,受人欢迎;与陌生人在公共场所共处一隅,你的眼神大方自然,不频繁地投向对方,受人欢迎;初次见面,你的眼神充满信任与喜悦,受人欢迎;久别重逢,你的眼神中洋溢着思念和企盼,久久地投向对方的眼睛,受人欢迎;观看演出、听报告或演讲时,你的眼神流露出欣赏和赞美,专注于台上的主角,受人欢迎;讨论问题时,你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和沟通的欲望,礼貌地投向对方,受人欢迎;别人受到侮辱时,你的眼神充满同情和关怀,受人欢迎;别人获得成功时,你的眼神中流露出祝福和羡慕,受人欢迎。

刘心平老师是某大学著名的教授,受到众多学子的追捧,很多外校的学生,甚至外地的学者都慕名而来聆听她的精彩演讲。一个刘心平教授的得意门生,如今已经是媒体名人,谈到给过自己很多帮助的刘教授,总是从神情中流露出由衷的敬仰。他说:“刘老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她的目光。她看你时,目光柔和,充满智慧,真诚而坦然,眼神直射入你心底,让你觉得不听她讲课就是一种罪过。好多次我走神时无意间撞上刘教授的目光,马上就感到惭愧,赶快收回心思专心听课。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大学4年受到了刘教授目光的鞭策,恐怕我还是个很平庸的人,走不到今天呢!”

教师的眼神灵动而充满鼓舞,企业家的眼神锐利而充满热情,政治家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威严。总的来说,人们喜欢真诚的、热情的、友好的、关切的、自信的眼神。眼神符合施予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性格,符合交际场合的需要,运用得体才能受欢迎。

当别人取得成绩时,千万不要用无所谓的眼神看他,这样他会对你产生敌意,当别人遭遇尴尬,希望自己安静和反省时,请不要对他投以任何意义的目光,此时,你的消失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看人应该把目光放在哪里?

目光该放在哪里?这要看你面对的人和你是什么关系,你身处什么场合,你身处的氛围如何。无论对谁,目光都应该自然大方,温和庄重。逼视对方的眼睛,在对方身上上下左右地看,偷偷看对方或不加掩饰地盯着对方看,都是有失礼貌的表现。

在公务、商务交往等社交活动中,面对陌生人或者同行、合作伙伴、熟人、普通朋友时,我们通常把目光放到对方的胸部以上。重点位置在额头与双眉之间、眉毛和眼睛之间。这样的目光范围不容易给双方造成压力,利于营造平等融洽的气氛,利于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与人面对面交谈时,要把目光放在对方的脸上,适当地与对方对视,以表示聆听、理解或询问,同时表示尊重和沟通的诚意。但当双方陷入沉默时,就不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容易使双方尴尬,不利于话题的展开。

当参与会议讨论等多人场合的交谈时,目光要照顾到在座的每个人,不要只看一个人。当你转换交谈对象时,目光也要随之投向新的交谈对象,这是起码的礼貌。需要注意,对于陌生人,如果你只是对他表示好奇或欣赏,最好不要让他觉察到你观察的目光,更不要对视他的目光,这样是不礼貌的,会让对方感到受到了侵犯。

小雨去另一个城市看望两年不见的姑姑,刚进门时,感觉有些陌生,因此稍微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当姑姑接过她的背包,亲热地拉她在沙发上坐下,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她的眼睛,热情而爱怜地打量她周身上下时,小雨一下子放松了。她积极地对视姑姑的眼睛,从那充满关切的眼睛里感到了熟悉的亲情。两人很开心地聊起了老家的事情。

在私人交往的空间里,当我们面对亲人、好朋友、恋人等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对方的眼睛、嘴唇和胸部,这些范围属于亲密区域,相互的适当注视能很好地传达真挚的感情,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进展。

迎送宾客时,目光要放在对方身上,至少要放在对方冲着你的方位上。如果送客人走时,客人走过一段路回头看你,虽然你仍站在原地,却偏头看着另外的方向,客人心里就要多多少少有些不快。

一般情况下,人们如果面对面交谈了10分钟,谈话的同时,你应该有累计5分钟左右的时间把目光放在对方面部,而在对别人的脸行“注目礼”的这段时间里,你应该有至少累计两分钟的时间把目光投射到对方的眼睛。无论是看睑还是看眼睛,注视对方时间过长,会让对方感到窘迫。注视对方时间太短则会让人觉得不受尊重。

和外国人或其他民族的人们交往时,要“慎用目光”。在欧美国家,通常不允许男性过多地注视女性,同性之间也不宜对视时间太长,否则有同性恋的嫌疑。在日本,人们交谈时目光不能放在双方的眼睛而要放在颈部。

请求别人时要“请”字当先

美洲谚语说: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德国谚语说:有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从幼年时起,我们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请”字代表着尊重和期待,是“礼貌”的代言词语之一。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与熟悉的人交往,还是与陌生人交往,我们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有需要别人的时候。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就要学会礼貌地表示请求。有求于人,理应礼貌表达。无论对别人有什么需求,都要“请”字当先。否则的话,必然会时常碰壁。

礼貌在先

谁不喜欢懂礼貌人的呢?请别人提供帮助、作出某些让步、执行任务等等,一定要养成礼貌在先的习惯。

首先,称呼被请求者时要礼貌。一定要得体地使用“您”这个称呼。如果对方和我们关系很近,用“你”来称呼他即可。表达请求之前,可以先表示歉意,先说“打扰了”、“抱歉”、“对不起”,一来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来是为了表示恳切的心情。

其次,表达请求时要礼貌。表达请求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比如路上拥挤,对陌生人说“劳驾您让一让”;东西掉了,对旁边的人说“麻烦您帮我捡一下”;去超市购物,对服务员说“请问食品区在哪里”;去某单位找人,对门卫说“拜托您叫一下某某”。“劳驾”、“麻烦”、“拜托”等就是请求用语,其中我们使用最多的,还是“请”字。一个“请”字,将对方置于被尊重的地位。陌生人之间使用这些话语能很快消除戒意,促成请求目的的实现;熟人之间使用请求用语,有利于减少摩擦、增进情感;亲朋好友之间恰当使用请求用语能营造和气融洽的生活气氛。比如在餐桌上对家人说:“请你帮我拿个鸡翅好吗?”“请给我拿个鸡翅吧!”结果一定会比说“哎,给我个鸡翅!”要好。除了这些,还可以用疑问句式表达请求,如“我可以做什么吗?”“我这样做好吗?”“你能不能……”等等。

再次,态度和语气要礼貌。表达请求时,一定要注意说话态度和语气。态度要恭敬自然、谦虚有礼。语气要诚恳大方。虽然是有求于人,却没有必要低声下气、诚惶诚恐,否则会降低你的身份,让对方轻视你。更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调生硬地要求别人,否则对方会被你的傲慢激怒,或对你的无礼要求不屑一顾。

马力和袁斌一起到郊外去野餐,他们选择了一块紧挨河边的草地。阳光很好,河边的树荫笼罩着他们,两个人把食物在塑料布上摊开,边吃边聊。正聊得愉快的时候,一群嬉笑打闹的孩子打扰了他们。孩子们时而在河的浅水中相互撩水,在河里打水漂,时而在草地上追逐奔跑。两个孩子跑到离马力和袁斌很近的地方相互追打,一个孩子奔跑时不注意把草叶撒到了他们的食物上。马力和袁斌很是不快。马力站起来,冲孩子们厌恶地挥手大叫:“哪儿来的野孩子,滚远一点儿!”一个孩子不服气地冲马力做鬼脸,还有一个孩子故意从两个大人身边跑过,撒下一把草叶。马力气得冲孩子们大骂,孩子们则对两个大人吐口水。袁斌说:“小孩子家,冲他们发火干吗?”随即站起来对孩子们说:“喂,小朋友,我们这里有蛋糕,请你们吃好吗?过来吗?”一个孩子说:“不稀罕!”袁斌继续态度和蔼地说:“咱们商量商量,你们到那边儿玩,我们在这边儿玩好吗?”那个孩子和伙伴们嘀咕了一阵子,面带得意之色地回答道:“好吧,让你们一次!”孩子们听了袁斌的话,不再打扰他们了。

当你想要制止别人的某些不当言行时,需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要用带有侮辱性的、生硬的、斥责的话来批评对方,而要用和蔼的、商量请求的语气和话语与对方沟通。

合理请求

注意对象和时机。无论是求助还是要求对方让步,表达请求之前,先要看对方是谁,是不是有时间和意愿帮助你,是否有能力满足你的要求。同时,你要考虑对方答应你的几率和可能性。如果对方本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即使你的嘴巴再甜,态度再诚恳,也难以得到帮助。当别人正在忙碌时,即使有心,也可能无法及时给你帮助。别人情绪低落或暴怒时,你提任何请求都是徒劳的,对方还会反感你给他增添麻烦。对方身体欠佳,你对他提请求就是对他的打扰,这时候你说“打扰”显得很虚伪,不合情理。

凌子刚写成一本长篇小说,想请一位知名作家为自己写序。他想到了于某。于某是凌子家乡的作家,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请他写,应该容易一些。凌子通过家乡的文化部门取得了作家的联系方式,但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写信,对方都推说很忙。后来凌子了解到于某最近身陷一场版权纠纷案件,整日忙于应付官司,根本没有时间写作,更别说提携新人了。过了一段时间,凌子已经大致联系好出版社,而且得知于某的生日要到了,官司也胜券在握。凌子请人引荐自己,同一位当地作家一起在于某生日之际登门拜访,表达了自己想请他写序的来意。凌子恭敬的态度和得体的话语打动了于某,加上带凌子来的作家和于某私交不错,以及于某对凌子的作品浏览之后,觉得他有潜力可挖。更因为官司接近尾声,加上自己过生日,于某心情很好,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凌子的请求。

表达请求,要选择对方情绪稳定和健康、工作等状态较好的时候,空闲的时候。对于你不熟悉的人,最好选择那些比较热心开朗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更乐于助人。

为加强求助成功的几率,你可以先提一个比你的请求标准高一点的要求,对方拒绝后,你可将要求逐渐降低,慢慢的,对方多数情况下会答应你最低标准的请求。

不强人所难。你所提出的请求,首先不应该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能超过对方能力范围之外,不能有违对方做人做事的原则。比如别人有一个好看又好用的数码相机,而这个相机是他的亲人从国外带给他的,非常贵重。劝你趁早打消借用的念头吧。

寻求帮助时,无论对方因为什么原因拒绝了你的请求,都要保持尊敬的态度,谅解他的回答。强人所难是很令人尴尬的事。如果遭到拒绝,千万不要立刻变脸。你应该礼貌地表示谢意,毕竟你提出请求也占用了对方的时间。如果你提出请求是为了制止别人的不良行为,对方拒绝后,对于这种没有教养的人,不必与其纠缠。

向人致谢要及时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说:“因为有了感谢之心,才能引发惜物及谦虚之心,使生活充满欢乐,心理保持平衡,在待人接物时自然能免去许多无谓的对抗与争执。”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及时感谢他人是一种礼貌。说声“谢谢”很容易,但你是否每次都能及时说出来呢?

利民排了半夜的队,终于为张宽买到了回家的车票。张宽赶到约定地点,从利民手中接过车票,兴奋地大叫“开心”,然后把车票钱交给利民,道声“再见”后就乐滋滋地走了,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利民此时觉得自己像一个送票上门而未受礼遇的服务员,心里装满了熬夜的辛苦和被忽视的失望。张宽回到家才想起来向利民道谢,于是打电话给利民,电话里,利民的声音很缺乏热情,带着爱答不理的情绪。因为张宽错过了利民最想听到“感谢”的时刻。迟到的感谢,效果必然打折。

感谢如果不能及时说出来,如果你不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向对方致谢,就会令帮助过你的人失望。当你再次求助别人或要求与其合作时,遭到拒绝就在所难免。致谢这么重要,你还能让它迟到吗?

怎样说“谢谢”

致谢能让对方获得信任感和成就感,让对方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一句话可以表达谢意,一张卡片也能表达谢意,一件独特的礼物,一个巨大的进步,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是致谢的方式。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爱好?什么脾气?甚至对方的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你都应该大体了解,致谢时才不至于失礼。

用语言。别人为你实施了举手之劳的帮助,应该当即说谢谢。比如一个陌生人帮你捡起皮包,医生为你包扎好伤口,同学借给你一支笔。别人送你礼物后,参加宴请之后,参观采访归来后,你可以给对方发邮件、写信或打电话表示感谢。如果找不到本人,请他人传达口信致谢也可以。比如你可以对张三说:“请你见到李四时替我谢谢他,他帮我整理资料,可是没有来得及谢他。”如果对方很忙,记不起他为你做过什么,你感谢时,别忘了告诉他你为什么而感谢,这样他会有喜出望外的感觉。如果你是向一个集体表示感谢,可以对大家说“谢谢大家”,也可依次向他们表达谢意。

说“谢谢”时,一定要微笑着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一定要认真诚恳、热情大方,吐字清楚,话语要简洁明了。对亲朋好友,道谢可随意,但应不失礼貌,对不熟悉的人,道谢时要根据对方身份加上尊称,如“先生”、“老师”、“太太”等等。致谢要郑重,最好专程、单独向对方表达谢意。

用行动。如果言语还不足以表达你的谢意,那就采取适当的行动吧。如果对方是个富商,那么你就没有必要用钱来表达谢意,为他介绍一个客户就比较合适。如果对方是你的老师,他喜欢的回报,多半是你的成功。如果对方是个演员,最好是请人为他写一篇专访吧!

黎明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一天深夜在路边看到一个迷路的小男孩,就把他送回了家,并且执意不收任何费用。黎明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小男孩却记住了黎明的车牌号和所在的公司,于是很快查明了好心人的姓名。第二天,黎明意外地听到收音机里传来小男孩一家人为他点播的歌曲。主持人用甜美的声音念小男孩的留言:“可敬的出租车司机黎明叔叔:您好,我是昨天晚上被您送回家的那个男孩,谢谢您帮助我,我代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为您送上歌曲,希望您健康、顺利、愉快!好叔叔,欢迎您有时间来我们家做客,我们全家再次谢谢您!”因为主持人念出了黎明的车牌号,就相当于为他做了免费广告。一天下来,他的生意比平时多了一倍。这个动人的留言让黎明一连几天的心情都特别好,不觉间,他对顾客的态度也更加礼貌周到了。

一个精心策划的行动,能让你的致谢显得格外有意义。

用礼物。一份投合对方心意的礼物,是一种很好的致谢方式。我们可根据对方的喜好等个人情况选礼物给对方。比如送即将乔迁的人一套居家用品,送喜欢旅游的人一张新景点的门票,送爱音乐的人一张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