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7206500000005

第5章 社交礼仪(4)

转告、传话时,要注意方式。如果来电者告知你他的来历和目的,传话时最好亲自告诉受话人,以免说不清楚贻误时机或者泄露来电者与受话人的隐私。不要大声喊叫“某某,谁谁找你干什么”,一来破坏气氛,二来招致来电者与受话人的诟病,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如果对方要找的人正在会客或开会,可利用纸条来转告,既不至于泄露不便众人知道的秘密,又不会打乱会客或会场的秩序。

一般关系的交谈相距1.5米为宜

美学上有句名言说:距离产生美。著名的“刺猬理论”告诉人们,只有当双方保持一定距离时,彼此间才能和平相处。

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关系一般的人蹭到你身边说话,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到可以看清对方脸上的毛孔时,你可能会觉得对方有点儿讨厌,不由自主地想和他拉开距离。如果你真的和他拉开到1.5米左右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会重新舒畅起来。人其实都需要一个心理空间,反映在行为上,就是需要一个物理空间。表现在我们日常交际上,就是形成一个公认的“保持适当距离”的规则。

人与人之间关系有亲疏,交谈时要注意适当保持空间距离,这个礼仪常识如果不懂,往往会引起别人的不快或误解。

一般关系,保持社交距离

成功的社交是需要“距离”的。保持适当距离,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保护。如果你和别人之间是同事、上下级、熟人、邻居、师生、同学、普通朋友等一般关系,适合的距离是1.5米左右。在办公室里,人们采用这个距离可以很方便地各自行动,不会打扰到别人;做客或招待客人时也可以彼此保持在这个距离范围内,既不显得疏远,又给双方保留出足够的空间;私人聚会、小型讨论,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彼此能够不受干扰地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在图书馆和电影院,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能避免因为离得太近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异性交往时,保持这个距离能避免引起对方和旁观者的误会。

孙琦升任财务总监以后,从集体办公室里换到了独立办公的大单问里,先前关系不错的郭静一时间很不适应,常常向孙琦原来的座位上张望。第一次汇报工作,张静进到孙琦的办公室里,还想像往常那样亲密地坐到她身边。但是当张静看到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正襟危坐的孙琦,尤其是孙琦请自己在1米开外的椅子上坐下时,张静立刻感到了工作环境,以及上下级之间特有的严肃氛围,虽然她感到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张静很自然地向孙琦道贺,而后简短扼要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就很有礼貌地退出了孙琦的办公室。

在社交距离内交谈,有利于双方思维清晰,不易被私人关系干扰。领导与下级谈话保持社交距离,能自然地透出威严。熟人与同事保持社交距离,其实是在暗示对方“公事公办”。当你想要和熟悉的人来一次比较正式的谈话时,也可以使两人之间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

在视野较为开阔的公共场所,陌生人之间彼此互不打扰的距离在1.5米到3米之间。我们在公园游览,在风景区观光,通常都喜欢自己有一个较大的空间。教师上课时,师生之间就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双方彼此接触不到,但都能看清对方,听清对方的话。如果两个人在自习室里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双方都容易进入专心学习的状态。

当人们所处的空间更大,或者出于场合的需要,人们会人为制造3米以上,7.5米以内的距离,这也在社交距离范围之内。如举行大型演出时,舞台和观众之间,以及演讲家在高台上演讲时他与听众之间,都是3米以上距离。这样的距离,一方面利于台上的人彰显自己的地位、利于个人安全,另一方面也利于台下的人观察台上。明星们开影迷和歌迷见面会时,也会与观众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这样,明星不用担心自己脸上的瑕疵会因为距离太近而清晰无比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距离太近而遭遇某些观众的“非礼”;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距离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好于通过电视和海报看明星。

当你了解了人们在什么场合下和什么关系中需要多大的距离,你就可以更自如地与人交往,从容地在最佳距离范围内,树立你完美的社交形象。

亲密关系,距离近些又何妨

1.2米以内,是关系亲密的人彼此间合适的距离。只有关系密切的人才能以这个距离相互接近,相互交谈。好朋友、亲人、恋人、夫妻,彼此间距离通常在0.5米以内。在这个距离内,交谈双方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呼吸。这个距离范围中,亲密无间也无可厚非。这样的距离让双方感到亲切温暖,更利于双方感情的交流和语言沟通。

张继先和刘鹏是好朋友。前几天,张继先借刘鹏的轿车出去接朋友,不小心违规被扣下了。因为不交罚款而受到处罚,牵连刘鹏无法用车。刘鹏很气愤,对张继先的做法很不满意,于是赌气不理睬他了。张继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交了罚款,然后买了酒菜,趁周末上刘鹏家拜访。张继先将酒菜在桌上摆好,面带愧疚之色,小心翼翼地在距离刘鹏一尺远的地方静静地坐着,用诚恳的目光注视着刘鹏。刘鹏一下子就消了气,心情也不像先前那么糟糕,看张继先的眼神也变得亲切了。刘鹏大度地说:“算了,不就是违一次规吗?下次注意点儿就行了,可别和交警较劲了!”最后,两个人相互捶了对方一拳,重归于好。

亲密距离对化解好朋友和亲人之间的矛盾很有帮助。当你想安慰对方时,你们之间的距离也许会很自然的拉近到只有一尺左右;当你和老朋友重逢时,你一定会很自然地与对方接近到伸手就能触及的距离;当你和好搭档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时,为了更好地交流,你们也会自然地进入亲密距离的范围。关系一般的人以这个距离接近别人会让人产生戒备或厌恶的心理,如果是以这样的距离接近异性,更容易被视为骚扰或关系不正常。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距离只适合在私下场合,如果一对情侣逛街或参加正式会议时仍以亲密姿态出现,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亲密距离难免也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有时候在等车、买票排队时,或在超载的汽车或火车上时,我们迫不得已与陌生人保持0.5米以内甚至接踵摩肩的距离。当然,两个摔跤打架的人也是这个距离。

声音刺耳会让人头疼

人们总在强调“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其实,你的声音同样价值百万。大家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一个人交谈时,他的声音对其形象塑造的作用,不亚于他的外貌。有的人外貌出众,举止优雅,却因为刺耳的声音而让人讨厌;有的人相貌平平,却因为富有魅力的声音而得到别人的好感。配音演员用声音为人们塑造动人的人物形氦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用声音向人们营造完美的想象空间;演讲家用声音唤起并激励人们的热情。动听的声音能增加个人魅力,促进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功;难听的声音却能无形中阻断你人际关系的进展。声音被许多礼仪专家定义为社交的第二张通行证,可见注意自己的声音是多么重要。

是不是遇到过别人在你说话时表示不悦的情况?如果你自信自己的话题很棒,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那就要想想是否声音有问题。干巴巴没有起伏的声音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含混不清的发音会让人烦躁,音量过高的声音会让人发狂,语速过快或过慢的声音会让人郁闷。声带是天生的,我们无法改变,声音却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发觉自己的声音不那么受欢迎,就要及时学习给声音做一次“美容”了。

注意你的声调和音量

声音本身的色彩是否亮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调和音量。

声调适宜。没有人喜欢平淡无味的声音。适当运用声调,恰似奏乐有婉转回旋、抑扬顿挫的讲究,语调能充分表达出说话者的喜怒哀乐和对听话者的态度,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比如我们说“你好”,用平和的声调说,就是表达问候和友好,用反问的声调说出,就是表达质疑和挑衅,把握不好,就要失礼于人。

老吴人比较老实,但非常敏感,常不自觉地琢磨别人话里话外的意思。他最大的爱好是下棋。这天他答应了棋友老金的邀请,上老金家喝茶、下棋。到了老金家,老金的爱人满面笑容地上前迎接,与老吴寒暄:“哟,你就是老吴呀?我们老金总是提起你,说你棋技高超,总说要请你上家来好好切磋切磋,今儿来了,就好好下一盘吧!”话是很热情很得体,老吴听起来却阴阳怪气,像是在讽刺自己棋技不佳,同时暗示她不欢迎自己,心里觉得怪别扭的。老金的爱人利索地沏上茶,并把老金的棋盘取出来为他们放好,然后忙家务去了,偶尔出来看两人下棋。老金的爱人一站到棋盘前面,老吴就心慌、就输棋。到最后,他越发觉得老金的爱人不欢迎他来,一心想回家,棋下得也不尽兴,连输了好几盘。

有的人心情愉快,不带任何恶意,说出的话却让人听起来恶狠狠的;有的人内心真诚,说出的话却带着冷漠讽刺的色彩。这个结果就是声调造成的。声调的作用不可忽视。

并没有人规定什么样的声调是合适的,关键在于不平铺直叙、符合说话人的心情、情绪和话语内容,不显得刻意做作。

音量适中。音量是指我们声音的强弱和大小。我们可以根据场合和听者对象的情况来决定声音音量的大小。在公开场合、场地较大、和多人谈话时,音量可以适当大一些,以引起注意和方便大家听清;在私人场合、场地较小、谈话对象较少时,可以放低音量,容易拉近彼此距离,显得亲切。话题沉重严肃时,音量可以低一些,话题活泼时,音量可高一些。说话内容简短,音量可以高一些,显得干脆有力,说话内容较多,音量可以小一些,以免嗓音嘶哑。说话时,还要考虑听话者的情绪和反应,据此来适当调节自己的音量。

晓春搬家后不久,就到新认识的邻居家串门。邻居热情地把晓春让进屋,端茶递水,很是亲切,晓春的热乎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她先是和邻居小王讨论新上市的时装,然后又品评小王家的窗帘,接下来又谈论育儿和照顾老人。晓春的健谈和见多识广令小王惊讶,但是没多久小王就感到吃不消。晓春的嗓音高而尖锐,不时还发出“嘎嘎”的笑声,像是金属在玻璃上划过的感觉,让人听起来心里烦躁。小王耐着性子和晓春谈了半个多小时,再也吃不消了,于是推说自己要出去办点儿事情,礼貌地把晓春打发走了。后来晓春多次邀请小王上自己家做客,小王都婉言谢绝了,因为她实在无法忍受晓春尖厉的声音。

说话时音量过大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于喜欢清静的人,尤其不喜欢音量过大的人说话。音量过大会给人造成自大或和盛气凌人的印象,如果在与别人争论时很大声的说话,会被人误解为强词夺理或心虚、急躁,不利于自己的形象,声音过大还会给他人带来不便。声音太小会使人听不清楚,理解困难,并给人软弱无力的印象,不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当你用很低的音量说话时,别人会想:“他是累了,还是不喜欢和我说话?”

无论音量是高还是低,都要保证听者能毫不费力地听清话语内容,听得舒服,无论在任何场合,声音都不能过大或过小。

认真学习,打造完美声音

动听的声音其实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让声音动人的因素不仅仅在声音本身,还在于其他方面。

端正态度。只有当你重视谈话对象时,有与之交流的愿望和信心时,你的声音才会充满感情,才会有吸引力。端正你的态度,尊重谈话对象,尊重自己,自信、礼貌,才能使声音带上吸引人的色彩。

正确发声。正确的发声方法,需要我们端正身体姿势。无论是站还是坐,都要端正挺直,这样才能保证声音通畅。我们要学会运用发声器官,动听的声音是用从腹腔和胸腔发出来的,而有气无力的声音只是喉咙和声带的震动。动听的声音应该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拖沓,有共鸣的感觉。

调整语速。说话速度也影响到说话的效果和别人对你的印象。语速快,表明说话者性格较爽快利落,但如果过快,就有浮躁仓促之嫌,让人来不及听清你在说什么;语速慢,说明说话者性格较稳妥从容,但如果过慢,就有拖沓罗嗦之嫌,让人着急你接下来将要说什么。

争论问题时,语速宜快,以便抓住论点,挫败对手。劝说别人时,语速宜慢,以便深入人心,感化对方。公务交谈时可以快,以节省时间,体现干练风格。私人交往中语速可稍慢,便于双方细细详谈,深入交流。交谈对象说话快,你说话的速度也要快;交谈对象说话慢,你说话的速度也要慢。总之要跟上对方的话语速度,与对方保持一致,不要给对方压力,也不要让对方着急。说话过程中,要适当停顿,以便双方休息和谈话的顺利进行。

表情配合。说话同时要有相应的表情,话题严肃,表情要庄重,话题轻松,表情要愉快,话题诙谐,表情要生动。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流露真诚。电台主持人播节目,虽然不用露脸,我们也能从他的声音中想象到他的表情。面对面和人交谈时,表情不配合谈话内容,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和谈话气氛。试想一下:听了客人讲的一个笑话,你嘴里说“真有趣”,表情却平静如水,客人一定会以为你是在敷衍他,自然也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了,更不会认真听你说话。

目光亲善的人有魅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深刻生动地道出了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光不仅表达情绪,还能传达信息。所谓“眼睛会说话”,就是说不同的目光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愿。目光锐利的人通常比较干练,目光暗淡的人比较自卑,目光亲善的人比较有人缘。亲切友善的目光让人心生好感,产生亲近的欲望,亲善的目光,能增加个人魅力,更能促进交际的成功。礼貌都是相互的。如果别人对待你不是很礼貌,你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目光不够亲善和气?

怎样的眼神受欢迎?

不同性格、不同心态的人会有不同的眼神;在不同的场合中,同一个人的眼神也难免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同样一个人,眼神的变化就像夏季的天气,变幻不定。眼神是心灵的语言,反映着人心理的细微状态,影响着人们交际关系的进展。热切注视表示期待和欣赏;目不斜视表示骄傲;被人注视时立刻转移视线,表示拘谨或心虚;肆意地在别人身上游移目光,表示挑衅或怀疑;视线从不投向与自己交谈的人,表示对话题没有兴趣;面无表情地斜视,表示轻蔑和不屑;眯着眼睛看人,表示关注或者鄙夷;戒备的眼神表示怀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