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铃渡劫
7197000000001

第1章 子虚乌有也成书 命不该绝世间路

开篇自云,作者多年来四处游走,半世浮沉,历经诸多不可思议之事,曾独自一人在湘西州乡野田间农民搭建的茅屋过夜,深夜忽闻茅屋外噪杂如人声不断,似远忽近,却不见有人,听不清说甚,如此惶惶一夜不能入睡。

次日问乡里路人此处为何如此,三更半夜为何那般吵闹,路人笑而不语,后来至庄里,问乡亲方知,那夜休息处,百年来,凡庄上夭折短命之人皆葬之,顿感毛骨悚然,虽半生漂泊江湖,也曾瓜田李下借宿,如此怪事,尚属头一遭,然心思平生无作亏心事,也就一笑了之,不过每每联想一些事情,还觉奇怪。

一次至一处访友,二人推杯换盏几个时辰,不知喝了多少,辞别后,便搭渡船过江欲回处所,至风铃渡码头下船后,腹内翻江倒海,天旋地转,呕吐一番后眼睛似乎难以睁开,也不管四下路人如何待见,便寻得一舒服处,倒头睡觉,管他三七二十一。

不知多久,作者梦魂出窍,飘飘荡荡来到了一处仙山深谷,花香鸟语,云雾盘旋;耸入云天的悬崖绝壁,一帘瀑布犹如银龙直落九天;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缓慢飞着,不时便穿进雪色云间,慢慢的消失在眼前。

山谷那头,悬浮在半空的一处石亭里,两个白发老头正对坐着下棋,一个童子端着茶盘,身边站立,作者颇爱对弈,鬼使神差般踏上脚下七彩的云梯走至石亭,默默站在两个老者身后,其中一老者见作者无半点言语,逐唤童子,将一张鼓凳搬来唤老怪坐下,对面老者忽随口念出:

孤帆东去载红尘,寂寞沙洲笑世人,

老树江边悲自泣,秋风庭院锁空门。

纱窗渡影红颜老,蜡炬无光夜已深,

落叶满阶无去处,杜鹃啼血报三更。

听罢,琢磨着很有意境,就询问老者此七律出处,老者便讲出了一段尘世孽缘,教其细心倾听,直到远处鸡鸣,方醒,见自己枕着一块石条躺着,背后立着一面石碑,逐掏出火柴,点燃一根香烟,借着火光,只见石碑上用小篆刻着梦中老者念的这首七律,矗立良久,心中异常惊讶,已然忘却自己孤身在野外睡了多久,遥望天边晨星闪烁,曙光浮影,猜想已然是寅末卯初,忙起身赶路回住处,但依稀记着梦中老者所讲轶事;自那时起,又几次至风铃渡口研究石碑,问询乡人,却始终不得知晓个中因缘,只得依照那夜梦中情景,寻思回想,整理记录,后回到东坡茅舍,历经三年,增删十次,将这梦中故事写将下来。

一次,辽东挚友宗华先生来访,问作者如何执着此书,非历史传奇,无根无缘,无从查起,仅凭梦中见闻,觉得是无稽之谈。

其笑答,既是子虚乌有之事,何必在乎根源年代,用那三两虚言,道出人间情愁,教万千看官,在茶余饭后,闲暇之时,翻开书本,领略个中滋味,岂不很好,总比那些徒劳心智为名为利忙碌,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来的自在轻松;宗华先生听罢,即借走通篇草稿,仔细阅读了一月有余,送回时,提笔写下七言一首:

心思满纸尽荒唐,看罢无声泪眼芒。

可叹红颜何命苦,世间欲望最无常。

作者心思,半生浪迹天涯,成败得失,已是过眼云烟,十几年来,倒是身边诸多红颜知己历历在目,为了纪念姐妹们英娴,便借芳名一用,故事既是梦中经历,如假语村言,便以子虚乌有之事替代,供诸位看官在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解闷消暑之,也不枉作者一片真心编撰。

话说不知何朝何代,一秀才进京赶考,路遇匪徒,被抢尽盘缠后一把将其扔进楚江,秀才挣扎间将江面飘来一棵木头死命抱住,无奈只得随波逐流,飘至乌有城江边芦苇荡,幸得无色寺洗衣和尚发现救起,从此寄宿寺庙,助和尚抄经度日,冬去春来,不觉秀才已在寺庙居住一年有余。

秀才姓徐,单名言,字孝之,年方二十一岁,子虚县徐家村人士,自幼父母因故被流放边疆,幸得九户同村共同抚养,十年寒窗苦读,如今遇大比之年,便雄心勃勃,赴京赶考,欲博取功名,也好告慰众乡亲养育之恩,可惜路遇匪徒,错过三年一次大比,每每思来,哀叹造化弄人,怀才不遇。

寺庙主持了空和尚,本是一代文豪,官居从二品文渊阁学士,因不满官场黑暗,便辞走瀛台,避开俗世,躲入深山空门修行,每每见秀才顾影自怜,常以佛法点化,劝其来日方长,不可自怨自艾,该加于修习文章,也好他日再去考得功名,衣锦还乡,造福一方百姓。

乌有城一大户人家,员外姓吕,年五十方得一女,取名三娘,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无奈爱女体弱多病,常年吃药,老夫人更是日日拜佛念经,祈求上苍保佑女儿健康平安。岁月如梭,秋去春来,一晃三娘年已七岁,员外爱女心切,欲请来先生教书识字,无奈所寻夫子皆庸碌之辈,员外心中苦闷。

一日正值元宵佳节,吕员外携妻女带上香油钱帛至寺庙还愿,车至山前,沙弥报入大殿,了空和尚与众僧人出山门迎接员外到来,一众下车后,了空和尚引至大雄宝殿还愿,祈福毕,了空携员外家人到厢房用茶,座中谈起三娘学文一事,了空和尚力荐秀才徐言任教,便教沙弥请徐言相见,徐言正在房中抄经,闻了空有请,便放下手中活计,整理衣襟随沙弥厢房见客。

徐言至,了空介绍,便与员外互相见礼,闻秀才赶考途中遇匪,流宿空门,深为感慨,员外知了空和尚乃得道高僧,且如此尊重徐言,为显尊师重道,员外建议择日行拜师大礼,便告辞回家,备礼迎聘徐言。

正月二十,值黄道吉日,吕员外携爱女三娘驾车至寺庙山门,了空徐言出山门相迎,寒暄毕,众人步入路边石亭坐下,见石亭四柱各有一联,东边石柱书写:尘世间清茶一盏铅华洗。西边石柱书写:古今事偷得浮生半日闲。南边石柱写道:山河变迁星辰依旧谁为客。北边石柱书写:古往今来嬉笑怒骂道在先。此二联上下对仗工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了空和尚洞明石柱偈语,以天为证,以地为席,员外让三娘行跪拜之礼,徐言扶起,誓言不负众人所望,礼毕,诸人亭间喝茶。

此时,远处传来歌吟:“三春一拜太君愁,道不道,败家儿女中秋后,荧惑守心始结缘,大梦初醒,从此江湖敲木头。”了空和尚奇怪,仔细琢磨,一时无法明白,众人观望,见远处一邋遢老道醉态惺忪边唱边行而来。走近时,了空和尚见邋遢道士仙风道骨,思想请进亭中请教一番,可是老道径直而过,目视员外笑道:“儿不儿,女不女,三秋过后梦初醒,他日明心欲消愁,东城门外观雨楼。”说完头也不回向东远去。

此话了空记在心上,员外记在心上,唯徐言认为荒唐,一笑了之。

员外与徐言别过了空和尚,回到吕宅,从此徐言安心在吕家边读边教,寄希望来年大比一显身手,方不负鸿鹄之志。

三月初三,乌有城纸鸢飞舞,吕家院落,徐言正教授三娘诗经,忽天空掉落一纸鸢于院内,不偏不倚正落在徐言身旁,徐言捡起纸鸢,见是一只青鸟,翅膀书有四行小楷:青鸟殷勤守亭台,看破纱窗现青苔,凡花易谢春光短,粉色梨花天上来。

徐言把玩良久,默念诗句,连连叫好。时许,有人敲门,仆人开门见一女子,年方二八,容貌姣好,乃东家员外世交江东书香门第秦老夫子女儿,名曰素容,便请至院中,秦素容见徐言手持纸鸢,忙来见礼,徐言见女子柳月弯眉,行止端庄,心生好感,便问其来由,女子见徐言儒雅有礼,眉宇间英姿飒爽,料定非久居人下之辈,便道明来意,原来乃掉落院中纸鸢主人。

离去时,女子将纸鸢送给徐言,徐言回赠纸扇一把,扇面亲提七言一首:“江门锦鲤过千山,险象激流龙虎盘,十载寒窗鲲鹏志,春华秋实笑上天”。女子欣然接受离开,徐言将纸鸢放回卧房,从此每日观赏,盼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与女子约定三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徐言教授吕三娘已三年有余,相思三载,常感世间无常,虽与秦素荣时有书信来往,但从再未谋面,甚是煎熬,几次欲对吕员外诉说此事,然感自身情景,寄人篱下,未曾谋取功名,羞于启齿。每日只得寄情诗词,祈愿上苍可怜,秦家小姐能心有灵犀,不负此番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