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沟通的艺术
7188400000030

第30章 身体语言,不用嘴也能交流(1)

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但有效的沟通仅仅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借助于自己的目光、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增强口头表达效果。身体语言沟通可以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的作用,有时可以直接代替语言行为,甚至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内容,它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技能。

身体语言会说话

你知道吗?你的身体比嘴更会说话,而且他比你的嘴要诚实许多。

比如,你问你妻子:“你怎么了?”她耸耸肩,皱了皱眉头,然后转过脸去,小声说:“哦,没事。我挺好的。”这时你肯定不会相信她的话,你只会相信她沮丧的肢体语言,并且想弄清楚是什么让她如此烦恼、不开心。

其实,身体语言会说话,这一点在无声电影时代的体现最为明显。由于那时肢体语言是大银幕上惟一的沟通方式。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是查理·卓别林,他用巧妙恰当的身体语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尽管时至今日,有声电影使人们渐渐地将注意力的焦点从无声的肢体语言转移到了演员的对话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革,身体比嘴会说话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那么,什么是身体语言呢?身体语言是一种体现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手势或动作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情感、情绪的体现。例如,一个知道自己长胖了的男人可能会用力地拉扯他下巴处褶皱的皮肤;一个认为自己大腿变粗了的女人则会不断整理下装,尽量使自己的裙子保持一种平滑下垂的状态;一个感到害怕或处于防御状态下的人会双臂环抱,或摆出一个双腿交叉的姿势,又或者会同时做出上述两种动作。

因此,在沟通中,将身体语言和语言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表达的含义更精彩、更准确。根据对方身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我们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对方。在这种情境中,身体语言比文字和语言更有影响力。

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的研究,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身体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且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

因为非语言行为不易伪装,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微细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也是难以意识到的。因此,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身体动作,我们不加思考地触摸自己的身体,或者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就会暴露我们的思想。

事实上,只要我们了解了肢体动作、语言和表情的不同功能,就会明白肢体动作比语言和表情更容易让人了解一个人的想法。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传递信息,其次才是社交活动的运用,表情虽能根据情感自然流露,但是人为掩饰的痕迹很重,惟有肢体动作隐蔽性较差。比起语言和表情,身体姿势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因为身体姿势受人的情绪、感觉、兴趣的支配和驱使,是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

比如,一个人做了亏心事或偷了东西,总显得心神不定、六神无主或鬼头鬼脑;一个人听到好消息时,脸上总要露出笑容;一个人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一个人说谎时总是怕看着对话者的眼睛;一个人激动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这些事实不难证明身体语言的可靠性。因此,若想沟通更为有效,应首先了解身体语言的密码,

面部表情,最有表现力的语言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人际沟通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心理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已经证明:人类微妙的心理活动确实会经常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人们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面部表情。人们脸上的每个细胞、每个皱纹、每个神经都表达着某种意愿、某种感情、某种倾向。

比如:当人们心情不好时,脸上表情木然,脸部肌肉动作向下;当人们心情极好时,面部就会非常舒展,有时会有笑容,嘴角上扬的表现;当人们生气的时候,表情就会极其严肃,眉宇紧皱,面部肌肉紧绷;当人们表示对某人某事的轻蔑时,往往眼睛斜视,嘴角轻撇;当人们感到吃惊时,经常嘴巴张大,眼睛瞪大。

可以说,表情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它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向导,你的每一个表情都能够代表你的思想。表情丰富的人善于与人沟通,但是表情要流露得当,不可过于夸张。

比如,当你与陌生人相见时,适度的热情是必要的,但是要有度,否则过于热情反倒会令人不舒服。

记得一次陪朋友去做指甲,无聊之余便观看商场里来来去去的人群。很快几位推销美容产品的推销员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商场门口每走进来一位女性,他们其中的一员立马会热情地迎上去,满脸笑意地邀请顾客到他们店里去参观,还说凡是进店者必有礼品相送。可是朋友做指甲的半个小时内,他们沟通过的顾客至少有一百个,但真正能被请进店内的却是两三个。可以说,他们的沟通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则是他们过于热情,脸上的表情过于假。这一点在我们走出商场的时候,有两位女生的对象可以做证。

“哎,刚才那个人(推销员中的其中一员)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会被骗进狼窝的感觉?”

“有啊。真是的,整得我跟他很熟似的,还笑得那么欢。”

“呵呵,他不是跟你熟,是跟你的钱包熟。你没发现他的眼睛都快笑成一条缝了吗?”

面部表情是人类情绪、情感的生理性表露。在谈话中,人的脸上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想法,是内心深处情绪的表现。但在初次见面或者与人相交时,对方首先注意到的是你的脸。你最初的表情会引起对方对你做出判断,立即产生喜欢、不喜欢、中立或者遗憾的感觉。

如果不信,你可以在看杂志时,注意一下人们活动时的照片。用手把他们身体的其他部分挡起来,只留下脸,你能从他们的脸上得到什么?又会漏掉哪些信息呢?

你一定能从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尽管你说不出他们在做什么,但却能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态度。再遮住其他部位,只留出眼睛,看看你是否仍能感觉到他们的感受和态度。然后,只漏出嘴看看。也许只需要通过眼睛和嘴就能确切地判断出他们的一些情绪。但是,把脸遮住得越多,就越难判断他们的情绪和态度。

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来自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察觉,它是人们理解对方情绪状态最有效的一种途径,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为什么我们在乘坐电梯、或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会遇到许多人,但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我们的面部表情。当我们以一种没有温暖、没有关心、没有友爱的脸面对大家时,就很难与人进行沟通,因为我们彼此的脸上明显地写着:谁认识你,离我远点儿。

表情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透过“表情”,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态度是热情积极的,还是冷漠消极的。如果我们从对方的表情中感受不到信任和尊重,那么就不愿与对方沟通。反之,如果你给对方的也是这种感觉,那么对方也不愿与你沟通。所以,与人沟通时,你准备好一张合适的“脸”了吗?

手势,最容易沟通的语言

手势语言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沟通工具,手势语言是运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动作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也因其便捷、灵活、变化多样等特性,常辅助于有声语言,有时甚至还会替代有声语言。

可以说,正确认知、恰当使用手势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无知或错误认知、不恰当使用则会阻碍甚至破坏正常的人际沟通。例如,某人搞定了一项工作,使用了一个V形手势,但由于他掌心向内,结果给别人一种侮辱和猥亵的感觉。因为掌心向内的V形手势是一种表示“戴绿头巾”的解开手势的一种形式(即用呈交叉状的两指代表“戴绿头巾”丈夫的两只角)。又比如,贝克汉姆曾因一个侮辱性手势(向上竖起中指,其余4指收拢)而招致球迷的讨伐。

因此,在使用手势语言时应谨慎小心,但也因手势语言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比如,很多人在讲电话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解释或说明性的手势,尽管这些对听电话的人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因此,在生活中应有意识地练习手势语言,使其在与人沟通中能准确地辅助于有声语言的不足,增加有声语言的分量。

比如,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宣誓时,必须要右手握拳,并举至右侧齐眉高度。有时在演讲或说话时,攥紧拳头,则是向听众表示:“我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是在有矛盾的人面前攥紧拳头,则表示:“我不会怕你,要不要尝尝我拳头的滋味?”

又比如:手势上扬,代表着“赞同”、“满意”或“鼓舞”、“号召”的意思,有时候也用以打招呼。朋友见面,远远地扬起手,打个招呼:“Hi!”Hello!”演讲或说话时手势上扬,最能体现个人风格,表明演讲者或说话者是个性格开朗、豪放,且不拘于形式的人。

手势上扬,是一种幅度比较大的手势动作,容易产生比较鲜明的视觉形象,引起人们对于形式美的主观感受。

有人这样描绘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当他进行公开演讲时,他的习惯动作是两臂向上(即手势上扬)。其目的只是为了强调他的讲话……有时他举着双手,把自己直挺挺的上身从桌上伸出,俯向听众,好像要把演说者的坚定信念注入到听众的心坎上……”

伟人毛泽东在演讲和说话时,同样喜欢手势上扬,无形之中给人一种振奋和向上的力量。他才华出众,谈吐机敏,幽默风趣,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时常语惊四座,而且喜欢以上扬的手势来加强说话的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经常看到这种手势上扬的姿势,如某老板交待完一份工作后,对他的员工扬扬手说“就这样办吧!”在听完一份汇报后,又扬了扬手说:“行了,行了,我明白了。”在这个时候的手势上扬,是表示“赞扬”和“肯定”的意思。当我们与朋友告别时,也常扬手说声“再见!”总之,手势上扬,是一种能显示出个人特点,很受人欢迎的手势,可塑造出大度、有号召力的个人形象。

而手势下劈,给人一种泰山压顶、不容置疑之势。使用这种手势的人,一般都高高在上,高傲自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的观点,不会轻易容许他人反驳。伴随着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就这么办”,“这事情就这样决定了”,或者“不行,我不同意!”等等。

可见,不同的手势总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只有运用准确的手势语言,才能让沟通更加有效。因此,与人沟通时,运用手势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大方得体

手势是一种传情达意的特殊方式,与说话不妥会引人反感一样,如果使用手势时不注意自己的身份或谈话内容,一味地模仿他人或矫揉造作、扭扭捏捏,不仅会妨碍双方的有效沟通,还会给他人留下没有素质、缺乏教养的印象。

2.准确无误

由于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而且其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哪怕是极细微的变化也会改变手势的含义。因此,在使用手势时应尽量做到准确无误,并极力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手势,以免造成沟通障碍或引起他人误解。

3.入乡随俗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等不同,手势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甚至意义相反。如大家熟知的O形手势在英语世界是“OK”的意思,有着“高兴”、“佩服”、“顺利”等意义,但在法语世界却代表“零”或“没有”,到了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则代表“金钱”的意思,而在巴西竟然代表“肛门”的意思。试想一下,当你要称赞一位巴西人时却使用了O形手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在面对不同人群时,我们应做到看人使用手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掌握以上手势要领以外,我们还必须避免一些手势禁忌,如边讲话边打响指,勾动手指招呼别人,一边说话一边抓耳挠腮,对他人指指点点等,不仅会被视为没有素质、没有礼貌,而且极易招致反感,甚至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微笑,架起沟通的桥梁

微笑和大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展示幸福与开心的信号。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不过,五周以后我们就学会了微笑,而四至五个月之后,我们就会用大笑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婴儿们很快就知道,哭泣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而微笑则会让我们留在他的身边。同样的,与人沟通,哭丧着脸只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很快也会吓跑别人,但微笑不仅可以吸引注意,更会留住别人的脚步,帮助我们开启沟通的大门。

因为在与人沟通时,微笑是在告诉其他人,自己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伤害,希望他们能够从私人的角度接受自己。现实生活中与人相交时,我们也习惯于微笑相对。

罗伯特·布诺温发现,人在群居生活时欢笑的次数是独处时的30倍。同时,他还发现,与各种笑话以及有趣的故事相比,和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这一目的与笑声的联系似乎更加紧密。在引发我们大笑的各种原因当中,只有15%来自于笑话。布诺温通过实验发现,实验参与者处于孤单的环境中时,更多的人会选择自言自语,而不是哈哈大笑。布诺温通过录像记录下了实验参与者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观看喜剧电影的情景:独自一人、与同性的陌生人一起以及与同性朋友一起。在让我们发笑的各种原因当中,只有15%的原因与笑话有关。想与他人沟通,建立联系,才是我们大多数笑容的真正原因和目的。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真诚的微笑,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钮,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因为它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同时也是暗示对方:“我认为你也会喜欢我的。”可以说微笑是比语言更具有亲和力的沟通方式,它能迅速地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项通过对销售人员与谈判者进行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适时地微笑(譬如说,在谈判初始阶段,双方都在对对方进行评估时)会对谈判双方都产生积极的效应,从而使谈判双方就更高的成交额获得更大效益。也就是说,你笑得越多,其他人对你的态度就会越友好。